四、余论

四、余论

其实,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在全世界追逐最大剩余价值的资本将汽车生产线从美国自20世纪20年代起就被誉为汽车城的底特律迁往第三世界时(Meyer,2004),再次证明了马克思在资本主义早期即观察到的工人阶级的脆弱性,即一个地域的工人群体很容易被劳动力更为廉价的其他地域工人所取代。在经济和政治发生巨大转型的当代中国大陆,工人阶级体验到了深刻的阶级创伤,证明其男人身份的男性气质也受到重创。但男性气质显然具有巨大的弹性,并且和性别、阶级、城乡、政府统治模式、人口迁移、全球化等交织在一起。大型国企作为工人阶级集中的生活生产共同体,亟待从男性气质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以求中国大陆中这涉及数亿人口的生活能更真切具体地呈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

【注释】

[1]王*政:密歇根大学

[2]对社会主义电影中的性别叙事方式做出开拓性研究的戴锦华,精辟地阐释了这个观点,此后的研究一般都引用和论证而极少超越戴锦华的论述。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③陈波儿的出生年份在许多公共记录中为1910年。此处采用陈波儿传记作者王永芳的研究结果。王永芳,明星、战士、人民艺术家:陈波儿传略[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4。

[4]日占时期建立起亚洲最大的制片厂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满映),被接管后叫东北电影制片厂,后改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

[5]http://bugu.cntv.cn/documentary/humanities/chongfang/classpage/video/20091109/108650.shtml.

[6]这次会议论文集由北京电影学院图书馆内部印刷,题为《我们在这里成长》。感谢图书馆的赠书。

[7]感谢所有接受我采访的人以及慷慨分享史料图片的老电影人。

[8]参见王永芳,1 -33页。

[9]倪墨炎,鲁迅的社会活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37。该宣言原文来自《萌芽》,1930年第1卷第3期。

[10]陈波儿,我的恋爱观[J],电影画报,1935,17:47。

[11]小岑(陈波儿笔名之一),女子的流通病[N],申报本埠增刊,1934年5月9日,第3页。

[12]小岑(陈波儿笔名之一),女子的流通病[N],申报本埠增刊,1934年5月9日,第3页。

[13]相似的批评另见小岑,妇人心[N],申报本埠增刊,1934年4月28日,第5页。

[14]波儿,中国妇女的前途[N],申报本埠增刊,1934年5月19日,第1页。

[15]陈波儿,雪夜中:一个断片[J],社会月报,1934,1(3):52。

[16]波儿,中国妇女的前途,申报本埠增刊,1934年5月19日,第1页。

[17]波儿,女子职业没落的原因[N],申报本埠增刊,1934年7月16日,第3页。

[18]波儿,五月感[J],申报本埠增刊,1934年5月12日,第1页。

[19]见王永芳,42 -48页。

[20]夏衍,懒寻旧梦录[M],北京:三联书店,1985,231。夏衍在回忆1930年代地下党由他领导的电影小组的活动时,特别提到袁牧之和陈波儿加盟电通公司,见288页。

[21]见王永芳,78页。

[22]陈波儿,女性中心的电影与男性中心的社会[J],妇女生活,1936,2(2):62。

[23]陈波儿,女性中心的电影与男性中心的社会[J],妇女生活,1936,2(2):62 -63。

[24]陈波儿,女性中心的电影与男性中心的社会[J],妇女生活,1936,2(2):64。

[25]同上,66页。

[26]夏衍,“告诉你吧”——所谓软性电影的正体,1934年6月21日,选自李子云选编,夏衍七十年文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695。

[27]陈波儿,关于赵玉华[J],明星半月刊,1936,7(4)。

[28]兹九附言,妇女生活,1939,8(1):11。

[29]孙健三,陈波儿和袁牧之双赴延安之背后[J],电影,2009,2,92。

[30]程季华,巾帼英豪四十春——追寻陈波儿银幕外的历史足迹[J],当代电影,1991,4:26。

[31]小华,陈波儿偶访[J],妇女生活,1940,8(11):12。

[32]吴湄,陈波儿访问记[J],现代演剧,1934,1(1):27。

[33]我于2011年12月13日对陈波儿传记作者王永芳访谈时问道:“陈波儿为什么走南闯北的老把孩子带着?为什么不把孩子留给他爸爸照看?”王永芳答:“她不放心。”这时才透露出陈的小儿子是让任泊生打死的。这是王永芳访问陈波儿的弟弟时了解到的,但是王永芳在陈波儿传记中把两岁小儿子的死写成是因病夭折。见王永芳,第38页,255页。

[34]据说考察团的真正使命是搜集战地情报,但尚无史料来支撑这个猜测。

[35]陈波儿,陈波儿从战地的来信[J],妇女生活,1939,8(1):10。

[36]陈波儿没有在文章中透露具体地点,但估计是河北某地,因为她提到三位代表说好听的国语。

[37]陈波儿,三个小脚代表印象记[J](上),妇女生活,1940,8(11):15。

[38]同上,第16页。

[39]陈波儿,三个小脚代表印象记[J](下),妇女生活,1940,8(12):19。

[40]同上,第20页。

[41]陈波儿,三个小脚代表印象记(上),第17页。

[42]陈波儿,三个小脚代表印象记(下),第19页。

[43]同上,第20页。

[44]陈波儿,三个小脚代表印象记(下),第21页。

[45]陈波儿,三个小脚代表印象记(下),第20页。

[46]同上,第19页。

[47]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务委员丁玲同志讲话[J],人民艺术家陈波儿同志纪念特辑,新电影杂志社,1952,12。

[48]同上,北京市人民政府文教局李伯钊局长讲话,第15页。

[49]周扬,“序言”,《同志,你走错了路!》,姚仲明、陈波儿等集体创作,《北方文艺》第三辑,周而复主编,新中国书局刊印,1949年,第1页。

[50]陈波儿,“导演”,同上,第168页。

[51]对鲁明的访谈,2012年7月18日于北京鲁明寓所。

[52]鲁明,素描与回顾—在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纪念陈波儿同志逝世60周年研讨会上的发言,中国电影七十载:亲历、实录[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346。在本书中作者对鲜为人知的兴山东北电影制片厂创立的历史有翔实的叙述。由于日本的满映是亚洲最大的电影制片厂,中共接管时从长春运了两列火车的设备器材去兴山。1949年战事稳定后东影才迁回长春。东影第一任厂长是舒群,因与袁牧之合作不佳被调走,由袁牧之任厂长。

[53]陈波儿,故事片从无到有的编导工作(1950年1月),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M],吴迪主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64。这是陈波儿对自己领导的在东影开创工农兵电影的三年实践的总结报告

[54]同上,第65页。

[55]同上,第59页。

[56]同上,第62页。

[57]程季华,巾帼英豪四十春——追寻陈波儿银幕外的历史足迹。

[58]中国共产党是“五四”女权主义的主要继承者,是国际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运动在中国的推动者,也是在中国语境中把“女权主义”一词贬义化的主要力量。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用“无产阶级妇女解放运动”一词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运动与当时非共产党领导的各类女权运动做了区分,并随着夺取全国政权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词语中用“妇女解放”一词取代了“女权主义”。20世纪上半叶加入共产党的知识女性基本都有女权主义的主体身份——将“妇女解放”作为自己的革命理想和使命。对党内知识女性的解读不能离开这个历史脉络和语境。

[59]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代表沈兹九同志的讲话,人民艺术家陈波儿同志纪念特辑,第14页。

[60]陈波儿1936年那篇《女性中心的电影和男性中心的社会》就是刊登在沈兹九主编的《妇女生活》上的,两人早已是好友。

[61]邓颖超,悼念陈波儿同志[N],人民日报,1951年11月13日,第3版。

[62]钟惦棐,看了《赵一曼》以后,人民日报,1950年7月9日,第5版。

[63]三个国营电影制片厂为东北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1950年出品的26部影片中有20部故事片。陈波儿花了大量心血修改每一个剧本,但她拒绝署名。她不计名利全力投入培养年轻专业人员是她享有很高威望的一个重要因素。

[64]陈波儿,故事片从无到有的编导工作,1950年1月,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M],吴迪编,上卷,第58页。

[65]颜一烟,缅怀陈波儿同志[J],新文学史料,1980,4,181。

[66]颜一烟,第一次学习——《中华女儿》的写作经过[M],《中华女儿》电影文学剧本,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8,53。

[67]颜一烟,光辉的典范,第51页。

[68]颜一烟,光辉的典范,第51页。

[69]凌子风口述:大家管我叫疯导演,我们的演艺生涯[M],廉静主编,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54758_38357.html.

[70]据鲁明回忆:“颜一烟很感动,八个都要写,八女投江。凌子风说这只能写一个,只能突出一个主要人物,突出哪个都行,但不能八个平均都写,不然我没办法拍。编剧和导演两人闹得很厉害,后来陈波儿拍板,说服颜一烟,咱们要服从艺术的规律,要颜一烟割爱。”2012年7月18日访谈。

[71]同上。

[72]苏各地上映《中华女儿》——钱筱璋报告参加国际影展情况[N],文汇报,1950年9月5日,第3版。

[73]李何,《中华女儿》在苏联,文汇报,1950年8月11日第3版。关于苏联电影对社会主义初期电影影响,参见鲁明,苏联电影在中国概述,中国电影七十载:亲历·实录[M],149 -159。

[74]将苏联影片主人公“Chapaev”的名字译成“夏伯阳”折射的是译者王澍对主人公英雄气概的鲜明社会性别定位。这个中文译名强化了这个人物“雄性的”身份和“男子气概”。

[75]亚苏,《中华女儿》观后[J],新中国妇女,1950,7,17。

[76]玉华,历史上永远留着她们的名字——《中华女儿》观后[J],电影文学,1959,3,82。

[77]孟犁野,新中国电影艺术史:1949—1965[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43。

[78]亚苏,《中华女儿》观后。

[79]26部片子中故事片20部,纪录片6部。

[80]曹积三,叱咤风云陈波儿[N],天津日报,2009年5月15日,第15版,http://news.163.com/09/0515/02/59APMKP6000120GR.html.

[81]毛泽东,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N],人民日报,1951年5月20日。时任上海和华东局文化界领导的夏衍虽然没有支持《武训传》的拍摄,并对导演说了“武训不足为训”,但在毛泽东批判此片之后被周扬逼迫写了检讨。1994年他写文章披露,此事件是江青挑起,为报复了解她1930年代情况的上海电影界同仁。见夏衍,《武训传》事件始末(1994年7月16日)[G],中国电影研究资料[M]上卷,195 -200。

[82]陈波儿,从《武训传》谈到电影创作上的几个问题[J],新电影,1951,1(7):10 -12。

[83]钟敬之,追忆陈波儿同志最后的日子[J],电影艺术,1991,3,49。

[84]仲星火访谈,2012年8月29日下午,仲星火家。

[85]悼念陈波儿同志:本市各界昨举行追悼会——夏衍主祭郑君里报告陈波儿同志生平事迹[N],文汇报,1951年11月29日第8版。

[86]同上。

[87]对杨启献(陈波儿侄女婿)访谈,2011年12月8日,庵埠镇杨启献家。

[88]对陈体兰(陈波儿外甥女)电话访谈,2012年6月3日。1947年12月15日下达的《华东军区关于全军坚决拥护土地改革的命令》规定:出身地富和家庭为地富的干部,不准写信回家或暗或明地支持地富家庭。见高华,身份与差异:1949—1965年中国社会的政治分层[M],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2004,13。

[89]英语世界有美国已故历史学者Christina Gilmartin从社会性别角度研究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的历史著作《中国革命中的社会性别:1920年代的激进妇女、共产党政治与群众运动》,Engendering the Chinese Revolution:Radical Women,Communist Politics,and Mass Movements in the 1920s,UC Press,1995.

[90]张*炼红: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91][明]周朝俊,红梅记[M],王星琦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77、178。

[92][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G],俞为民、孙蓉蓉编,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M](明代编),合肥:黄山书社,2009,567。

[93]曲海总目提要[G]卷七,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M](清代编),271 -272。

[94][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13784。

[95][明]周朝俊:红梅记[M],王星琦校注,前言,第二页。

[96]郭英德,明清传奇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270。

[97]参见“丝窠缀露”的博文《红梅记》,2006年4月24日。

[98]参见《中国剧目辞典》(据王森然遗稿扩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784页;陶君起《京剧剧目初探》,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版,第284页。

[99]毛泽东题词“推陈出新”,贯穿起一段始自延安文艺的中共戏曲改造史:1942年10月,延安平剧研究院成立,毛题词“推陈出新”;1949年7月,中华全国戏曲改进会筹委会成立(后即戏曲改进局),再度题词“推陈出新”;1951年4月,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2年10月,又为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作同样题词。

[100]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原题《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载《中国文化》创刊号(1940年2月),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708页。

[101]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N],人民日报,1951年5月7日。

[102]田汉,为爱国主义的人民新戏曲而奋斗[N],人民日报,1951年1月21日。

[103]周扬,改革和发展戏曲民族艺术[N],文艺报,1952年第24号。

[104]李传鉴,关于《红梅阁》的几点意见[J],戏曲报,19580,3(1)。

[105]吴梅,红梅记·跋,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M](二),济南齐鲁书社,1989,1201。

[106]李传鉴,关于《红梅阁》的几点意见,戏曲报,1950,3(1)。

[107]陶君起、李大珂,一朵鲜艳的“红梅”——从《红梅记》的改编,谈到昆曲《李慧娘》[N],《人民日报》,1961年12月28日。

[108]秦腔《游西湖》,马健翎改编,西安:西北人民出版社,1953。

[109]改编《游西湖》的讨论[N],文艺报1954年,第5号。

[110]张真,谈《游西湖》的改编[N],文艺报1954年,第21号。

[111]刘乃崇整理,读者对马健翎改编《游西湖》剧本的意见[J],剧本,1955年6月号。

[112]中国戏曲志·陕西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5,212。

[113]游西湖·救裴生[G],中国戏曲志·陕西卷[M],427 -429。

[114]曹禺,创造更完美的现代题材的戏曲剧目——看陕西省戏曲赴京演出团的演出[N],《人民日报》,1958年12月23日。

[115]梅兰芳,谈秦腔几个传统剧目的表演[N],人民日报,1958年12月7日。

[116]杨醉乡,金子般的回忆——毛泽东主席在枣园接见民众剧团负责人时的谈话纪要[G],陕西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人民艺术家马健翎[M],延安:三秦出版社,2004,8。

[117]参见林默涵,历史的回顾——柯仲平、马健翎与民众剧团[N],文艺报,1992年11月7日。

[118]马健翎(1907—1965),陕西米脂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肄业于北大哲学系,1937年任教延安师范并组织乡土剧团,1938年率团入组民众剧团。建国后曾任西北文化部副部长兼戏曲改进处处长、西北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剧协陕西分会主席等职。他坚信扎扎实实搞戏才是本行,一生创作50多部戏。1964年创作《蟠桃园》被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1965年被打为“柯、马、黄反党集团”,不久逝世。2006年戏曲界捐款筹资,塑其像于省戏曲研究院。参见《马健翎生平史略》《人民艺术家马健翎》《中国戏曲志·陕西卷》,第752 -753页。

[119]黄俊耀,马健翎的艺术生涯[G],人民艺术家马健翎[M],177。

[120]秦腔《游西湖》,马健翎、黄俊耀、姜炳泰、张棣庚改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

[121]孟超,试泼丹青涂鬼雄——昆曲《李慧娘》出版代跋,昆剧《李慧娘》,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108 -109。

[122]陈均、杨仕,歌台何处——李淑君的艺术生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72、275。

[123]李回忆此剧1959年首演,1960—1962年三度重演并巡演。《李玉茹演出剧本选集》《红梅阁·前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苏州京剧团胡芝风1980年主演《李慧娘》,即在此基础上改编并拍摄电影。

[124]龙夫,试评京剧《红梅阁》[N],文汇报,1960年2月29日。

[125]昆剧《李慧娘》,孟超编剧,陆放谱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版,9。

[126]孟超,试泼丹青涂鬼雄——昆曲《李慧娘》出版代跋,昆剧《李慧娘》,第110页。

[127]龙夫,试评京剧《红梅阁》[N],文汇报,1960年2月29日。

[128]曹禺,创造更完美的现代题材的戏曲剧目——看陕西省戏曲赴京演出团的演出[N],人民日报,1958年12月23日。

[129]杨智深,唐涤生的文字世界·仙凤鸣卷[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5,详见上编之《〈再世红梅记〉改编沿革》、下编之《〈再世红梅记〉本事·裴禹》等。

[130]京剧《红梅阁》,《李玉茹演出剧本选集》,第112页。

[131]康生添加“壮哉”句。据穆欣,述学谭往——追忆在《光明日报》十年[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432。

[132]杨仕,义薄云天“李慧娘”,陈均、杨仕,歌台何处——李淑君的艺术生涯[M],李淑君回忆,第268页。

[133]张真,看昆曲新翻《李慧娘》[J],戏剧报,1961,15、16。

[134]陶君起、李大珂,一朵鲜艳的“红梅”——从《红梅记》的改编,谈到昆曲《李慧娘》[N],人民日报,1961年12月28日。

[135]郦青云,谈谈李慧娘的“提高”,戏剧报,1962,5。

[136]周裕祥,《红梅记》导演手记[N],光明日报,1961年12月14日。

[137]李淑君,要演“红霞姐”,不做“鬼阿姨”[J],戏剧报,1963,9。

[138]穆欣,述学谭往——追忆在《光明日报》十年[M],第439页。

[139]中国戏曲志·北京卷(下)[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9,第1501页。

[140]傅谨,近五十年“禁戏”略论[G],二十世纪中国戏剧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64。

[141]中国戏曲志·陕西卷[M],899 -901。

[142]陈丕显回忆录:在“一月风暴”的中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8 -10。“梁壁辉”意为“两笔挥”,有张春桥的修改。另,“‘有鬼无害’论”未收入《俞铭璜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43]1966年11月28日江青在首都文艺界大会上的讲话,收入宋永毅编《中国文化大革命文库》(光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2002年版。1967年4月12日,江青又在军委扩大会上表功:“对于那个‘有鬼无害论’,第一篇真正有份量的批评文章,是在上海请柯庆施同志帮助组织的,他是支持我们的。当时在北京,可攻不开啊!”(《为人民立新功》)柯庆施与新中国革命文艺实践的关系,本文续篇再展开。

[144]刘景荣、袁喜生,毛泽东文艺年谱[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284、285、286;李松编,“样板戏”:编年与史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57、58。

[14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M]第10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436。

[146]戴嘉枋,样板戏的风风雨雨,北京:知识出版社,1995,18 -19。

[147]吴冷西,忆毛主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145 -146;参见陈晋,毛泽东与文艺传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260。

[148]张庚,当代中国戏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64 -65。

[149]李希凡,李希凡自述——往事回眸[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13,324 -327。

[150]中国戏曲志·北京卷[M](上),第116页;丛兆桓《北方昆曲剧院〈大事记〉》,未刊稿。《李慧娘》一案牵连百余人,详见丛兆桓口述、陈均整理《我所亲历的〈李慧娘〉事件》,《新文学史料》2007年第2期。

[151]张*硕果: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副教授。

[152]以上材料详见张开新主编,红色娘子军军史[M](内部发行),2002,10--40。

[153]信芳,电影《红色娘子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J],上海采风,2010,4,27。

[154]电影“百花奖”评奖结果揭晓 《红色娘子军》获最佳故事片奖[N],人民日报,1962年4月28日。

[155]谢晋,我对导演艺术的追求[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405。

[156]朱逸辉,《现代琼剧:红色娘子军》再版说明,现代琼剧:红色娘子军[M](再版本),香港:香港东西文化事业公司,1998,3。可参见李宁、李季,人生如戏 戏如人生——忆父亲和他的剧作,现代琼剧:红色娘子军[M](再版本)。

[157]魏金枝,吴琼花为什么如此坚强[N],解放日报,1961年7月3日。

[158]袁文殊,评影片《红色娘子军》[G],《红色娘子军》:从剧本到影片[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429 -430。

[159]茅盾,“革命”与“恋爱”的公式[G],茅盾全集[M]第2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337 -338。

[160]史东山,目前电影艺术的做法[N],人民日报,1949年8月7日。

[161]周扬,在全国第一届电影剧作会议上关于学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问题的报告[G],周扬文集[M]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210。

[162]汤晓丹,路边拾零——汤晓丹回忆录[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248。

[163]同上,第249页。

[164]梅朵,评影片《渡江侦察记》[N],人民日报,1955年2月15日。

[165]白桦,一首动人的战斗抒情诗——推荐影片《渡江侦察记》[J],大众电影,1955,1,17。

[166]梁信,人物、情节、爱情及其他——《红色娘子军》文学剧本后记,《红色娘子军》:从剧本到影片[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244 -247。

[167]谢晋,谢晋谈艺录[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202 -204。

[168]白睿文(Michael Berry),光影言语——当代华语片导演访谈录[M],罗祖珍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8。

[169]梁信,人物、情节、爱情及其他——《红色娘子军》文学剧本后记,《红色娘子军》:从剧本到影片[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244 -247。

[170]谢晋,从导演的感受到观众的感受——《红色娘子军》导演散记[N],人民日报,1961年8月23日。

[171]雷蒙德·威廉斯,漫长的革命[M],倪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362。

[172]同上,第369页。

[173]雷蒙德·威廉斯,漫长的革命[M],倪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5。

[174]王*向贤:天津师范大学副教授。

[175]Walder,A.G.,Communist Neotraditionalism Work and Authority in Chinese Industr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冯同庆等,中国职工状况——内部结构及相互关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常凯等,劳动关系·劳动者·劳权——当代中国的劳动问题[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吴清军,西方工人阶级形成理论述评——立足中国转型时期的思考[J],社会学研究,2006,2。于建嵘,中国工人阶级状况:安源实录[M],香港:明镜出版社,2006。佟新,延续的社会主义文化传统——一起国有企业工人集体行动个案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6,1。沈原,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J],社会学研究,2006,2。沈原,市场、阶级与社会:转型社会学的关键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76]金一虹,全球生产链下的女工职业健康与生育健康[G],李真主编,工殇者:农民工职业安全与健康权益论文集[G],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77]潘毅,阶级的失语与发声——中国打工妹研究的一种理论视角[J],开放时代,2005,2。

[178]佟新,社会结构与历史事件的契合:中国女工的历史命运[J],社会学研究,2003,5。

[179]谭深,外来女工的安全与健康[G],孟宪范主编,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妇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80]Newton,J.,White guys[J],Feminist Studies,1998,24,547.

[181]Willot,Sara &Griffin,Christine,Men masculinity and the challenge of long term unemployment[G],Understanding masculinities:Social relations and cultural arenas,ed.M.Mac An Ghaill,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1996.Fuller,N.Work and Masculinity among Peruvian Urban Men[C],presented on meeting of The role of men and boys in achieving gender equality,Brasilia,Brazil:October 21-24,2003.需要指出的是,为家庭成员提供经济支持并非自古以来就是男性气质的核心。康奈尔(2003)指出,在欧美,男性成为养家糊口者是在工业革命出现后的近百年中通过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激烈漫长的对抗才逐渐以家庭工资的形式固定下来的。这一点启示我们,在时下的中国,养家糊口是男性身份核心和天职这一貌似历来如此的观念与实践,事实上很可能是洋葱般层层生长而成。

[182]GroesGreen,Christian,Hegemonic and Subordinated Masculinities:Class,Violence and Sexual Performance among Young Mozambican Men[J],Nordic Jornal of African Studies,2009,18(4):286 -304.

[183]Klubock,Thomas Miller,Workingclass Masculinity,Middleclass Morality,and Labor Politics in the Chilean Copper Mines[J],Journal of Social history,1996,30(2).

[184]OatesIndruchova,L.The Void of Acceptable Masculinity During the Czech State Socialism:The Case of Radek John’s Memento[J].Men and Masculinities,2006,8(4):428 -450.

[185]Tereskinas,Arturas,Social Suffering,Postsoviet Masculinities and Workingclass Men[J],Social Sciences/Socialiniai mokslai.2009,2(64).

[186]Connell,R.,Cool guys,Swots and Wimps:the Interplay of Masculinity and Education[J],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1980,15:291–303.

[187]Willis,P.Learning to Labour: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M],Farnborough:Saxon House,1977.

[188]Corrigan,P.,Schooling the Smash Street Kids[M],London:Macmillan,1979.

[189]Ghaill,Mac An,The Making of Black English Masculinities,In Brod,H.&M.Kaufman,M.(Eds)Theorizing Masculinities[M],London:Sage,1994.Ghaill,Mac An,What about the boys?Schooling,class and crisis masculinity[J],Sociological Review,1996,44,381 -397.

[190]Cohen,P.&Haddock,L.,Anansi meets Spiderwoman:curriculum resources for tackling commonsense racism in pupil cultures[M],London:British Film Institute,1994.

[191]Collinson,D.L.,Managing the shopfloor:subjectivity,masculinity,and workplace culture[M],Berlin:Walter De Gruyter Inc,1992.

[192]潘绥铭等人(2004)的调查也表明了这一点,青工遭受的言语和行为性骚扰往往来自于老工人。

[193]铁西区曾有许多“共和国第一”,http://news.sina.com.cn/c/20090518/071315641073s.shtml。

[194]据中央电视台2008年11月1日专题片《铁西的变迁》和相关报道,从2002年后,当地政府通过技术改造等将铁西区扩展为铁西新区,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振兴了铁西区。

[195]该片摄制于2000—2001年,共分三部:《工厂》《艳粉街》和《铁路》。

[196]由音乐家马可于1947年作词作曲。

[197]孙立平、王汉生等,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1994,2。

[198]刘建军,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199]李路路,社会分层机构:机制变革与阶层相互关系[J],江苏社会科学,2004,1。

[200]《二十四城记》,第229页。

[201]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G],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02]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M],钱乘旦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4。

[203]Meyer,S.The Degradation of Work Revisited:Workers and Technology in the American Auto Industry,1900 -2000(2004),Retrieved May 12,2010.from http://www.autolife.umd.umich.edu.

[204]Kanter,R.Moss,Men and Women of the Corporation[M],New York:Basic Books,1977.

[205]Roper,M.R.Masculinity and the British Organization Man since 1945[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06]Pierce,Jennifer L.,Gender Trials:Emotional Lives in Contemporary Law Firms[M],Sarn Frarncisco: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5.

[207]Collinson,D.L.Managing the Shopfloor:Subjectivity,Masculinity,and Workplace Culture[M],Berlin:Walter De Gruyter Inc.1992.

[208]Collinson,D.L.&Hearn,J.,Men managing leadership?Men and women of the corporation revisited[J],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Women and Leadership,1996,1(2):1 -24.

[209]二十四城记,第235页。

[210]Klubock,Thomas Miller,Workingclass masculinity,middleclass morality,and labor politics in the Chilean copper mines[J],Journal of Social history,1996,30(2).

[211]王向贤,彰显与隐约——第一、第二国际的妇女政策对共产国际及早期中共的影响[J],山西师大学报,2004,4。

[212]具海根,韩国工人——阶级形成的文化与政治[M],梁光严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13]这种劳动被异化为只是生存手段而非生命意义、人性发展,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同样深有感触。在《十年一觉打工梦》(林珊珊:《十年一觉打工梦》,载《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第5期)中,一位在东莞已打工十年的男性说,“打工至少能解决温饱,可它就像一块鸡肋,消耗了我所有的青春,让我变得越来越胆小,没有希望,也不敢绝望。”

[214]二十四城记,第252 -253页。

[215]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16]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