妓女的“他(她)者”:20世纪初期中国的民国妇女及其能见度和性征

妓女的“他(她)者”:20世纪初期中国的民国妇女及其能见度和性征

季家珍[57]

照片对理解早期的中华民国来说十分关键。20世纪初,随着这一新媒介的充分本土化,不仅带来了视觉文化的转变,更产生了新的社会实践和新的社会性模式(new modes of sociability)。它不仅改变了人们所能观看之物以及可能的观看方式,也改变了人们所能选择的被看方式以及被谁观看。照片远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文献工具或复制技术,而是一种全新的自我表现手段。

在那些采用新媒介的人中间,有一群至今尚未得到研究的妇女,我称之为民国妇女(Republican Ladies)。比起帝国晚期的那些才女前辈,这些妇女更加抛头露面;比起同一时代声名狼藉的妓女,她们又要正派体面得多:民国早期的活力与矛盾在她们身上表露无遗。她们那些饶有趣味的肖像照为有限、传统的文字记录赋予了生气,使我们能够再次体验那些初次被摄影镜头捕捉到的物质现实及周遭想象。

民国早期的现实与这些形象中的性别想象之间的互动凸显了摄影媒介自身的生产性张力(productive tension)。这是表现与实质之间的张力,是类型与个体、永恒与特殊之间的张力,是可以无限回味、不断重复的摄影形象与其独一无二的创造时刻、地点之间的张力[58]。最后,它是摄影转喻(photographic metonymy)与摄影当口(photographic exigency)之间的张力,是以下两种形象之间的张力:一种形象的意义超出了自身,代表着民国早期、现代妇女乃至中国妇女的典型;另一种形象则询唤(interpellate)着我们这些观众,要求将拍照主体还原为历史个人。本文虽然并不忽视这一张力的代表性方面,但仍将集中关注这一媒介作为历史还原手段的物质性。

这一分析,最首要的档案是中国第一份商业女性报刊《妇女时报》(上海,1911—1917年)上刊印的照片。《妇女时报》为全国读者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和优质的视觉形象[59]。它大约有485帧照片,为学者提供了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材料而未湮没于历史。这些材料以独一无二的方式记载了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期间变动着的社会等级的视觉形象——这段历史十分重要,却未能得到充分的理解。这些材料不只是早期民国史的证据,而是历史本身,需要多重的、互动的分析[60]

报告中,将对《妇女时报》上的照片作一次完整的情境解读,特别关注其中125帧妇女单人照或小合影。将在以下三重语境中解读这些照片:文本语境、视觉语境和社会语境。结尾部分将说明这种语境化(contextualization)如何让我们得以恢复某位特定民国妇女的戏剧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