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结论
日日春的组织者有意识地设计影片叙事结构,透过前公娼访谈与生活对话、抗议场面,直指性工作合法化的必要性与台湾现今性产业政策的缺失,借以去污名化性工作者。对于争议不断且论述各异的性工作者议题,日日春与其志工们或是与影像工作者合作生产影片,欲透过影像产品有着再现与传递讯息,以及影像放映活动吸引媒体效益与集聚人潮的本质,借着影像生产与再生产的社会实践力量,试图持续强化该团体对性工作者的论述,并试图改变现存的法令。
日日春自制影片与设计影像活动,将硬性的社会议题融入文化与影像的软性操作,作为倡导议题的方式,虽然在台湾并非创举[80],不过却是许多致力于揭发底层人民弱势情境或是倡导边缘议题的民间团体欲采用的方式。这也意谓着,虽然影像无法成为改变社会的催化剂,但或许可以作为抗争的有效方式之一,尤其是可以说服那些已经对于影片政治有正面预期,或是尚未在心中形塑污名化性工作者形象的观众[81]。在某种程度上,仍肯定影像改变人心的功能。
然而影像与影展活动的社会实践力量,似乎除了能延续影响社运圈对于该议题持续关注外,只能扩及至关怀弱势族群倾向的知识分子圈。虽然日日春仍不断以“平易近人”的影像放映,结合行动论坛以深化议题,同时也透过相关议题的联结,试图扩及更多社群的关注。除了抗议活动可能引起主流媒体的短暂关注外,这些议题扎根的文化论坛活动信息,似乎只能借由自制传媒管道(日日春的电子报与电邮名单),以及《破报》[82]与“苦劳网”[83]等另类传媒(alternative media)宣传,所以吸引来的参与者,大都已是对于性工作议题、人权议题关心或有兴趣的影像工作者、知识分子与民众。虽然影像生产与再生产的社会实践似乎有其局限,日日春却是以滴水穿石、社会网络、社群串联的方式,一点一滴透过对话去累积并提高对于该组织诉求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