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自寻烦恼,保持平衡心态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处于心理失衡的状态,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对于身边的诸多人,都无法感到满意,也由此抱怨连天。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心理失衡指的是人们的心理状态不再和谐平静,因而导致理想、情感和行为也陷入冲突的状态之中。因为每个人的脾气秉性和各种观念都不相同,所以每个人的心理失衡也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诸如有人心理失衡只是导致心情郁郁寡欢,也许因为本身性格的内敛,他们并不会做出过激的事情,这一点类似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生闷气;再如,有些脾气性格暴躁的人一旦心理失衡,就会马上表现出来,丝毫不加以掩饰,不过他们就像炮仗,炸完了也就完了,不会有后遗症,这种人属于心直口快的;还有些人因为严重的心理失衡,也由于心理阴暗面比较多,导致自己在冲动之中做出不可饶恕的罪行,最终酿成大错,他们之中有人伤害他人发泄痛苦,有人选择以极端手段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些都是过激的发泄手段。总而言之,心理失衡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因人而异,也因为引发的事端不同导致人们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通常情况下,使人们心理失衡的原因可以大概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所谓客观原因,即来自于外界的压力,诸如愿望得不到满足,工作上得不到重用,或者遭遇了他人的误会和曲解,或者身体不适等,都会导致人们心理失衡。相比之下,主观原因则是因为人们的心态不端正,或者受到欲望的驱使和奴役,或者喜欢嫉妒他人,这些也都会引发心理失衡。往往,主观导致的心理失衡更像是自寻烦恼,只要摆正心态,这些烦恼就会消失。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人们内心的渴望很难在生活中得到完全实现,也就是说,人们不可能完全顺心如意。在这种情况下,要想避免心理失衡,就必须摆正心态,才能使自身的情绪保持平静,也才能自然而然地达到心理平衡。还有些人把趋利避害的本性发挥到极致,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喜欢推脱责任,恨不得摆脱一切不利因素,如果是对自己有利的则趋之若鹜。其实,这也是人的本能。人是感性的动物,有的时候感性大于理性,也就无法始终保持理智进行冷静的思考。日常生活中,心理失衡的人总是牢骚满腹,惹人生厌。而能够保持内心平衡的人,也能够保持情绪平静,不但生活和事业都进展顺利,也能拥有成功顺遂的人生。
一直以来,小敏都饱受心理失衡的折磨。原来,小敏的老公是家里的老二,还有一个哥哥。因而在小敏和老公还没有认识时,她的公婆就在帮大儿子家带孩子。等到小敏的孩子出生时,公婆已经养育大儿子家的孩子十几年了。为此,小敏很想让婆婆来帮助他们带孩子,毕竟他们在大城市生活,没有人带孩子,小敏就无法上班,家里的经济条件也会吃紧。
然而,婆婆对于自己的大孙子很有感情,毕竟是从出生开始就由她亲手带大的,因而总是舍不得离开大孙子。尤其是她的大儿子和媳妇都在外地打工,如果把孩子交给他们,就必须也跟着去外地生活,环境和条件自然没有家里好。思来想去,婆婆还是拒绝了小敏的请求,决定继续把大孙子带大。这样的拒绝,让独自带孩子饱尝辛苦的小敏吃足了苦头,她也因此陷入严重的心理失衡。每当带孩子感到疲惫不堪时,她就会对下班回家的老公大发脾气,喊道:“你是不是你妈亲生的,为什么你妈不愿意帮咱们带孩子,只顾着帮你哥嫂!”刚开始小敏这么说,老公还能勉强忍耐,但是说的次数多了,老公也未免心烦起来,反驳道:“你让他们背井离乡怎么来?你要是愿意,可以把孩子送回老家,他们肯定带!”小敏得不到老公的安慰,更加愤愤不平,怒吼:“送回老家?去挨你哥哥家闺女儿子的欺负吗?现在轮也轮到帮咱们带孩子了,你妈生了俩儿子,你可别忘记了。她这样厚此薄彼,总有一天会遭到报应的!”听到小敏口不择言,居然开始说不中听的话,老公也不愿意,为此他们时不时地就要爆发家庭大战。
在最后一次激烈争吵之后,老公疲惫地说:“你这样天天揪着这个问题不放,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吗?除了让我们吵架伤害感情以外,能解决问题吗?既然你不舍得把孩子送回去,我妈又不愿意过来,那咱们就克服一下。如果你总是这样心理不平衡,最终酿成的恶果只能你自己承受,生气还伤身体呢,值得吗?或者你真的无法接受这样的婆婆,那我也不能换个妈呀,咱们只能离婚,这样你也就不会心里不平衡了。”老公的话给小敏敲响了警钟,是啊,既然婆婆确定不来给他们帮忙带孩子,如此不停地争吵除了破坏夫妻感情,简直没有任何好处。小敏好像突然间想通了,把自己从心理失衡的囚笼中放出来,从此以后专心致志带孩子,操持家务,与老公的感情也越来越好。
事例中的小敏假如一直想不通,总是因为婆婆不能帮他们的原因和老公吵架,如此一来不但无法如愿以偿,反而还有可能伤害和破坏夫妻感情,导致家庭破裂。如此一来,没有人帮忙带孩子的小事就变成了家庭支离破碎的大事,可谓得不偿失。幸好老公的一番话让她警醒,也使她彻底放下了这个纠结已久的问题,最终找回了小家庭的幸福和美。
任何关于平衡的选择,都取决于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和认知。生活中,心理不平衡的人总是牢骚满腹,怨声载道,不但给他人带来负能量,也使自己的内心陷入痛苦之中。假如我们能够摆正心态,更多地关注自身的成长和收获,而不要总是盯着他人的付出是否比我们少,或者与我们的付出是否均衡,那么我们就能够从付出中得到快乐,而不是所谓的不满和牢骚。朋友们,从现在开始跳出心中不平衡的囚牢吧,我们唯有善待自己和他人,宽宥自己和他人,才能使人生充满阳光,也更加从容淡定、大气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