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嫉妒为动力,人生会更精彩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嘴里开始念叨着“羡慕、嫉妒、恨”,这样一种情绪竟然成为了一句流行语。人们因为不满情绪的递增而强烈到不能自拔:羡慕是一种向往、崇拜,同时,它是嫉妒的萌芽,一个人对他人充满了嫉妒,其中肯定夹杂着羡慕的情绪;嫉妒是羡慕华丽的转身,当羡慕不能改变自己的现状,他人依然有着自己不能超越的能力,那样一种羡慕就会递增为嫉妒;恨,则是嫉妒的极限,它是由嫉妒心而延伸的,总见不得别人的好,心底就会对某人产生憎恨的情绪。
小王和小李是大学同学,大学毕业后,他们进入了同一家公司。或许,在别人看来,这是多么奇妙的缘分,可对于小王来说,却是有苦说不出。原来,两人虽然是大学同学,却也是大学时代的竞争对手。在班里,小王是班长,小李是副班长,学习成绩彼此不相上下,如果小王在歌唱大赛中得奖了,那么,小李肯定会在诗歌朗诵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在各方面,小李似乎都略胜一筹,这让小王感到大学生涯是多么的痛苦。另外,一方面,小王克制不了自己对小李的嫉妒心,每次只要听到小李有了什么成绩,小王心中就有一种深深的恨意。
上班第一天,小李友好地向小王打招呼,没想到,小王只是冷冷地回看了自己一眼。小王在心里暗暗下决心:这一次,我一定要超过你!可是,在第二天,小王就遭受了打击,小李被任命为经理助理,职位一下子就高了很多,小王忍不住说了句风凉话:“没想到,你还是跟大学一样,手段了得。”小李忍住心中的不快,笑着说:“你说话总是这样犀利,其实,你也可以的,不妨把对我的恨意化作动力吧!”小王呆住了,自己以前那么嫉妒、那么仇恨,可是怎么都没有改变,小李还是那么优秀。如果早就将那种羡慕、嫉妒、恨化作努力、奋斗、拼,自己或许早就摆脱苦海了。
培根说:“人可以容忍一个陌生人的发迹,但绝不能忍受一个身边人的上升。”虽然,距离产生美,但是,近距离的接触却只会产生嫉妒。一个人一旦心生嫉妒,他就变得“卑劣”了,他会静静地待着,等着你出现错误,甚至,开始处心积虑地为你制造出一些麻烦。事实上,有着强烈嫉妒心的人与“小人”没有实质的差异。一般的嫉妒,只会停留在心理层面上的“恨”,对他人并不会造成多大的伤害;强烈的嫉妒心,会促使他采用一切卑劣的手段来增加自己的高度。
嫉妒源自于羡慕,不过,彼此也有细微的差异:羡慕,是指看到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希望自己也能获得同样的东西;嫉妒,是指看到别人拥有这些东西,产生情绪抵触,顿时心生恨意。“羡慕、嫉妒、恨”刻画了嫉妒的成长轨迹,羡慕只是嫉妒的表层,恨才是嫉妒的核心。
1.嫉妒的憎恨是一种病态
歌德更是一句话道出了“嫉妒”与“恨”的关系,他这样说:“憎恨是积极的不快,嫉妒是消极的不快,所以,嫉妒很容易转化为憎恨,就不足为奇了。”其实,嫉妒心是人的一种本能,谁没有嫉妒过别人呢?只是,每个人嫉妒心的强弱程度不同,微弱的嫉妒可以激发人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这根本不算什么坏事;但是,如果一个人的嫉妒心过于强烈,整日里痛苦着别人的幸福,幸福着别人的痛苦,时间长了,人就会陷入一种病态心理。
2.将嫉妒转化为拼搏
嫉妒源于不如人,对一个人来说,若是被人嫉妒,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优越和快感;嫉妒别人,只会透露自己的懊恼、羞愧,打击自信心。所谓“学到知羞处,才知艺不精”,当你嫉妒一个人的时候,是否意识到自己的短处呢?古人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不要对他人产生“羡慕、嫉妒、恨”这样的情绪,而是要化嫉妒为力量,自觉地将“恨”转化为“拼”,自强不息,让自己真正地进步!
嫉妒又能怎么样呢?那些我们不能改变的东西依然改变不了,无论是羡慕、嫉妒,还是恨,都只是我们自己的情绪表达,所伤害的其实就是自己,对他人增添不了多少烦恼。与其“嫉妒”,不如“努力奋斗”,化嫉妒为动力,如此这样,我们才能将嫉妒之心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