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这是一个重新定义的时代。
时代的发展、教育的转型要求重新定义教育的各种要素:重新定义学校管理,重新定义教师成长,重新定义学生发展,重新定义师生关系……
这些“重新定义”的基础是思维与理念的更新,因为从根本上讲,学校所有问题都是校长心智模式的问题。
人与人最大的不同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如果画一个圆来示意,我们就能这样概括:任何人遇到难题,其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无外乎三种情况——第一种思维落点在圆外,其行为往往半途而废;第二种思维落点在圆内,其行为必定事倍功半;第三种思维落点在圆心,其行为必然事半功倍。
思维落点在圆心,就是“君子务本,本立则道生”。
从这样的思维出发,就能生成一个核心问题:校长究竟是干什么的?
在我看来,校长千忙万忙可归结为一件事:带领师生营造育人的文化场。营造好一个育人的文化场,校长的核心抓手是“三建”:建团队、建机制、建标准。
建团队的核心是形成共享的价值观,并发展、成就干部、教师。建机制的核心是从外走向内,让更多的人从他主管理走向自主发展。建标准的核心是从不确定走向确定,让更多人的行为内化于心。
在这些方面,本书提供了大量的经典案例与个性理念。呈现这些案例与理念,不是要人熙抄熙搬,而是经由这些案例与理念,经由这些工具与手段,生成更多的个性化的理念与案例,成就更多的新时代校长。
“一阴一阳之谓道。”如果说“三建”是向外,是“阳”的话,那么“一修”就是向内,就是“阴”。所谓“一修”,就是修炼自已的心。
作为校长可以审视、反观自已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正能量。学校没办好,是因为教师素质低、生源不好、领导不重视……一些校长往往这样归因。不用问,这样的校长还没有找到个人成长、学校发展之门,因为他们整天活在抱怨中。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好环境、差环境都是修行的道场”。当校长不再外求、抱怨,从负能量的世界跃入正能量的世界,真正的发展就开始了。
二是限制性信念。对于许多人来讲,真正阻碍其发展的并不是自已所归因的那些,而是一种其根本没有意识到的限制性信念。比如:我就是一个基层小学校长,我的目标就是做好上面安排的工作,不出安全问题。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限制性信念。这样的校长从来没有想过“校长走进学校就是在改变世界”,从来没有想过“成就师生及其家庭”,从来没有想过“成为教育家”……
三是精神岗位。你是干什么的?我是校长。其实,这样的回答往往只对了一半。因为工作岗位=现实岗位+精神岗位。现实岗位对应的是教育的实然性问题,精神岗位对应的是教育的应然性问题;前者是硬件,后者是软件;前者是“有”,后者是“无”……
让我欣喜不已的是,现实中知道并看重自已的精神岗位的校长越来越多。
愿与志同道合者共赴使命!
王占伟
2018年5月13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