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不能在“讲授”上演绎

校本课程不能在“讲授”上演绎

既然校本课程的定位是社会性课程,那么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不应该是教案,而应该是一种行动方案、活动设计。

在胡惠闵看来,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最大区别是:校本课程一开始就应该是学习活动,而不是教学活动,而学科课程主要是教学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活动,校本课程千万不能在“讲授”这条线上演绎,而要在“自主”这条线上演绎,一定要突出自主探究。“教师要做的不是背着、抱着学生走,而是看着学生走,又不能让学生走错,所以教师必须在学生走到十字路口时,准备好足够的课程资源。”

胡惠闵认为,现在知识学习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用不恰当的方式在开展学习。所以需要特别关心在什么条件下,以什么方式开展学习。“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还是提供材料让学生读并总结出答案,或是让学生通过做实验来思考、总结出答案,这就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条件与方式。”

“我们习惯于用简单的方式学习困难的知识,而西方习惯于用困难的方式学习简单的知识。”在胡惠闵看来,校本课程的实施如果是用最简单的方式学习最难的内容,那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校本课程应该用困难的方式来学习简单的内容,也就是要真正转变学习方式。正因为如此,校本课程的价值和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学习的条件与方式。所以,校本课程的好坏,不在于编写了多少本教材。校本课程一开始就应该是学习活动,而不是教学活动,课程主体应该是学生。活动方案中,教师应该退出主舞台。

本次校本课程设计大赛的参选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评价设计是以纸笔测验为主的。“这是应该注意的,因为很容易回到学科课程上。校本课程的评价应该淡化纸笔测验,代之以表现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主要以作品展示的方式来评价,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体验。”胡惠闵说,“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调节、拓展。如果把校本课程当成不考试的国家课程,那一定是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