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牛马放屁

研究牛马放屁

偶然看到国外的一条消息:说是有人研究牛马放屁,说每匹马和每头牛每天能放多少屁,成千上万匹牛马能放多少屁。开始我以为这是外国幽默,可再看下去,竟然是科技简讯。为了防止地球的温室效应,一个外国科学家对成千上万的牲畜每天放屁很感忧虑,因为这是在排放甲烷和二氧化碳,会像汽车产生废气一样加速地球变暖。于是这位科学家开始研究一种牲畜的饲料,这种饲料的功能是大大减少牲畜放屁。细细想想,这个科学家的担忧还确实不无道理,牲畜的屁股比人的屁股大,放出的屁来肯定气量很大,全世界成百万成亿万的牲畜,每天要放亿万万个屁,那是多么可怕的污染!于是这篇开始使我忍俊不禁的文章,却又令我肃然起敬。坦率地说,我感到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人,干什么工作都比较认真。

我所居住的城市曾是深受殖民主义侵略的城市,殖民主义者在我们的城市留下了不少建筑,每当我走到这些建筑跟前,都会惊讶不止,那么厚重的基石,那么坚固的结构,每一块砖的质量和造型都非常考究,这让你不由自主地想到坚不可摧,想到千秋万代。而你再看看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自己建的房子,简直就像搭地震棚似的,偷工减料,草三了四,用极其粗糙的材料,毛毛糙糙地建出一片片简陋的“板楼”。用一个作家的话说:我们的房子盖着盖着就旧了。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盖的新房子,有的已经拆掉重建了多次,可是人家侵略者在我们国土上建的楼房,至今岿然不动,而且还雄踞城市的主要风景之列。近日到上海开会,从外滩望浦东,看到改革后拔地而起的新建筑甚为壮观。但走到每处新建筑跟前认真细究材料的质量和外观工艺,就立即意兴索然了。如果再从浦东回首外滩,你就不能不钦佩殖民主义者留下来几乎近百年的老房子,还是那么坚实那么稳定那么富有城市的豪华感。前些年,辽东半岛闹地震,大家这才惊愕地发现,我们新中国成立后建的成千上万座楼房,竟然没有一座有建筑参数的技术资料,而同时又惊异地发现,殖民主义者在半个多世纪前建的楼房,却完好地保存着建筑技术资料,上面明确地写着建筑的日期、质量标准和抗震级别。我觉得我们实在是应该感到脸红,这样得过且过地凑付,就像明天就要逃走似的。

十多年前我以作家的身份访问日本,一个搞电视的日本朋友邀我和同行的女作家陈祖芬去他家做客。他听到我是大连的作家,便找出一盘录制的黑白录像带,让我看看我没出生以前的大连是什么样子。我看后大吃一惊,那上面有大连的工业、农业、交通和文化教育状况,有钢产量、粮食产量乃至教职员工的数量,真是各行各业如数家珍,怕是我们大连人自己都不会有这么详细的记录。后来,他又放了一盘《今日大连》的彩色录像给我看,镜头竟深入到农贸市场的小货摊和平民百姓的家里,其详尽的生活场景连我这个大连人也目瞪口呆。走出那个日本朋友家,我竟感到“太伤自尊”,心里很不是滋味。

我们常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可是我们却从来就没害怕过。不用说城市建筑,其实任何一个行业你都能看到稀里糊涂。近些日子大喊警惕“地沟油”,说是不法分子用饭店下水道的剩余废油和饭菜炼油,然后再卖到饭店里。人们大呼小叫,甚感不安。但至今我没看到农村山沟里的“野炼油厂”有谁去管过,饭店里的“剩余材料”有谁去查过。可是在外国,每天都有卫生部门人员到饭店里去检查化验,监督回收一天用过的废油,所有的饭店,一家不漏。我在公安局挂职,整日里接触案件,可是至今我没看到公安局有一辆拉伤员和尸体的救护用车。我到非洲,就是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家,只要出了交通事故和什么案件,立即就会开来一长串警车和印有公安字样的救护车。另外,倘若我们真正按章办事,不靠搞不正之风弄些小车,那么今天绝大多数的警察只能是骑着自行车去追赶罪犯。最可笑的是警察为了办案,经常加班,但从来没有加班费一说,因为加班费还是“文革”时制定的每小时三角五分钱。我不知道我们的各级领导每天都在干什么,建国六十多年了,办公大楼豪华起来,办公室阔气了,但管理状态还是“战时帐篷里筹建”状态。所以,别看我们的领导和部门多如牛毛,但下面出了事儿,你却找不到属哪一家管理。也许我们总是高喊形势逼人吧,所以无法去认真干工作,连文坛也粗糙得令人莫名其妙。无论是创作、评论和阅读,都像赶大集一样,一阵风一阵雨。就拿评奖来说,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在文学上都有有稳定名称的国家级奖种。可建国才几十年,我们的国家级文学奖却似商店里的酒瓶子一样,不断地改头换面出新花样。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有好几个花样,改革开放后,本来制定评全国优秀文学作品奖挺好,可不知怎么就消失了。换了几个花样后,现在又换了××奖,像个大箩筐一样,什么都往里装。后来人们才发现,只要换一朝官员,就换一个奖种方式,不用说,下一届官员又会发明出来另一个花样的奖种。

过去搞政治,我们用运动方式,大喊大叫,雷声滚滚,似乎压倒一切,其实只是震动人们的肚皮,所以人们的思想至今空空如也。今天搞经济,我们还是沿用过去搞运动的方式,没有法律式的认真,这就太可怕了。坦率地说,我们大概连“害怕”二字也没认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