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一代往“下”爱
在一个有关“家庭、生活、情感”的座谈会上,有人对我提问:母亲、妻子、孩子,这三者在你心里哪个第一重要?我老老实实地答道:从感情上讲,孩子第一,妻子第二,母亲第三。从恩情上讲母亲第一,妻子第二,孩子连第一百也排不上。那提问者继续问:母亲、妻子和孩子同时得病了,你先去看谁?我又老老实实地回答:母亲病了,我会焦急万分,并想方设法地请假去看望;但妻子病了我会惊慌失措,不管领导给不给我假,我也赶快回家看望;但孩子病了,我干脆就疯了,压根来不及请假,也不管当时干什么重要的工作,我都会毫不犹豫地扔下就往医院跑!那个提问者笑起来,用讽刺的口气说:你堂堂一个作家,能将养育你的母亲排在你孩子的后面,我感到非常惊讶!会场上很多人也哈哈哈地笑起来。
我有些愤然,觉得人说老实话吃亏,但我毕竟久经沙场,在多么尴尬的场合下也能转危为安。于是我冷静地反击提问者:我敢说你肯定没结婚,当然更不会有孩子,否则你不会这么理智,这么轻易地在感情问题上讲大道理。如果你想听假话,我会比你讲得还好听。当然,我说实话并不等于就是说真理,只不过在生活实际当中,孩子的安危比父母的安危更要命。有句俗语: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当你有了孩子,当你全身心地为小生命奔波时,你才会明白,当初父母对你是怎样的心情。而这时你无论怎样明白也没用了,你的精力和情感的绝大部分只能是给了孩子。也就是说你无论怎样孝敬父母,也达不到对孩子那种动心动肝的程度,这是没法子的事。
提问者不再吱声了,但一个中年与会者却小声地问道:要你这么说,做父母的是不是太吃亏了?我立即回答说:这谈不上吃亏和占便宜。因为你的父母也犯着你犯的错误,他们对你的重视远超过对他们的父母。而你的下一代对你也不会太当回事儿,他们的情感绝大部分是对更下一代燃烧。可以这么说,大家都吃亏也都占便宜。总之,家庭感情挺奇妙,一代代父母都往下爱。这也许是上帝给人类设定的情感软件,所以幼稚的生命才会得到无微不至的保护,才能更加茁壮成长。
我们中华民族最讲究孝道,《二十四孝》能超越无数朝代而流传,足以说明父母在儿女心中的重量。但坦率地说我不怎么认真地看这流传的“孝道”,因为有人告诉我,说其中有一“孝”是这样的,在生活拮据时,一个儿子为了让父母吃饱饭,竟然要将自己的小孩活埋,或是杀死,总之我记不太清楚了。但我从此认定《二十四孝》可能是一些不懂生活不懂情感的文人们编造的,因为他们对情感实在是无知得很。中国父母最大的痛苦是怕儿女们挨饿遭罪,最大的幸福是儿女们过上好日子,他们自己真是无所谓。如果有好吃的东西,儿女们没吃上,父母要是吃了,那种难受的滋味,用什么样的文字都无法形容出来。这种往下爱的感情发展到极致时,已经出现“隔辈亲”现象,也就是更往下去爱孙子孙女了。倘若看到自己的儿子为省出口粮而杀孙子,老人家不但能愤怒得与你对命,而且会心痛得跳楼的。这就不是孝,而是害了父母。
现在有一首相当脍炙人口的歌《常回家看看》,似乎父母都在盼望儿女们回家看看,而儿女们常回家看看就是表示孝心了。我认为这有些简单。回家的次数多了,父母也会感到厌烦的,还要给你准备香烟茶水吃的喝的。再说父母已经形成一定的生活方式,你回到家里太频繁太勤快地表现,往往是添乱。你当然要给父母买好吃的好穿的,但结果可能是适得其反,你走后父母会痛心你枉花了那么多的钱。一盒点心的价钱能买一袋子大米,一盘炒菜的价钱能买一筐青菜,一瓶包装精美的高价酒,在你父母眼里只值十块钱。总之,他们会心疼得舍不得吃,并一直藏匿在柜子里。等过了保质期后,又绝对舍不得扔,最后的结果是吃了过期食品跑肚拉稀,上医院抢救。
总之,对父母的孝敬也是一种对情感深入理解的文化,不懂这种情感文化,你所谓的孝敬很可能会变成一种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