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气与傲骨
有一次朋友聚会,来了一个傲气十足的年轻人,穿了件说不清是中国长袍还是西洋大氅的衣服,脖子上的围巾像五四青年那样打了个花结,一头扔在后背,一头垂在胸前。他很有派头地甩了一下女人式的长发,语气抑扬顿挫地寒暄了几句,便叼支烟不再作声,只是用居高临下的目光扫视着我们。有人在旁耳语告诉我这是刚刚获某某新诗奖的诗人。我觉得其人不俗,有意上前去说几句话,向他请教,问他对最近《诗刊》上发表的一首挺棒的诗的看法,他一边的嘴角略动了动,“嘶”了一声—— 一般。我又说了一首我很喜欢的名诗。他继续“嘶”了一声“一般”。我立即有些肃然起敬,觉得这家伙不一般,绝对是“高人”。谁知不多一会儿,这家伙竟一反刚才的傲然状,主动地跑到我跟前,殷勤地和我说这说那,还谦恭地说他所谓获奖的小诗太差,以后还要我多多对他帮助和提携……我有点愕然,后来才知道,原来有人告诉他,说我是某某作协的头头。这令我突地一下对他涌上来厌恶,我甚至怀疑他写出的诗歌能获奖,大概是评委看走了眼。
有人说:人不能有傲气,但必须有傲骨。可麻烦的是傲骨和傲气很难分得清,傲得不太恰当就让人生厌。不过,我们可以来个简单的分类:面对来自不正常的高层压力和诱惑,敢于藐视并不动声色,也就是说在权威面前不卑不亢,就是有傲骨的气质。而面对下面的平民百姓高昂着脑袋,则显示出傲气来。学识丰厚、城府很深的人胸怀博大,一般多傲骨;不学无术的无知者内心空荡,只能靠气儿撑着,所以也只好故作傲然一切的唬人状。坦率地说,年轻人往往胡乱地狂傲,主要是骨头太嫩而气太盛,常常被气儿顶得鼻孔朝天,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对上对下都乱傲一气 ,让人觉得挺可笑也挺可恨其实是挺可怜。究其根源,也不能怪我们的年轻人,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上智下愚”这一定论,就促使我们稍有点才气的人自觉不俗。中国的知识分子最讲究傲骨,从《史记》从各种古典著作中,我们会看到许多可歌可泣的傲骨故事,为有傲骨而杀身断头的志士大有人在。最普遍并经常挂在知识分子嘴巴上的一句话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初听起来这句话似乎很平常,然而细细分析却又觉得这绝对是豪言壮语。民以食为天,维持生命存活的最重要的一件事莫过于吃饭了,可在如此重要的生命攸关的大事面前,我们的知识分子连腰都不肯弯一下,何等厉害!不吃饭还要笔直地挺着腰,骨头会渐渐饿细,进而变成鱼刺状,始终挺着鱼刺般的傲骨,应该说是相当悲壮的。
当然,也有比较智慧的,例如汉朝大将军韩信还是平民百姓时,甘愿在流氓的胯裆底下爬过去也决不愤怒地把他杀掉。因为杀人会坐牢,坐牢会影响当将军的前程。小不忍则乱大谋,好汉不吃眼前亏,能吃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当上大将军之后,千千万万的流氓会从他的胯裆底下钻过去的,那才叫真正的骄傲。看来,我们的傲骨文化还是有许多讲究的。金发碧眼的老外没有这种涵养,他们要是得了什么大奖,就激动就疯狂就站在奖台上兴奋得不能自已。记者问──你知道你今天能得第一吗?他们往往趾高气扬地回答──我当然知道,我小时候就坚定地认为,我将来肯定能是第一!电影《泰坦尼克号》的导演在领奖台上狂妄地高吼──我是世界之王!而我们的得奖者总是谦虚地甚至害羞地说,成绩是在上级英明的领导、大家热情的帮助下取得的等等,总之,没有领导没有大家,他自己干脆就是笨蛋一个。国外的一个作家朋友对我说,中国人好像不会激动。我愣了一下立即机智地说我们这是谦虚,谦虚使人进步。那个外国作家不可思议地耸了一下肩头。这个有点幽默的动作却使我脸皮有点发热,因为我们确实比人家谦虚和有涵养,因为我们绝无一个导演敢在世界级奖台上这么狂妄的,可我们大概也没一个导演能拍出如此轰动世界的大片。
我在这里并非提倡骄傲,我只是觉得我们是不是没有真正的傲骨,而只有真正的傲气,或是我们所谓的傲骨意识是否有点问题。不瞒你说,我获奖时也挺那么得意洋洋有些骄傲,更成问题的是,我的骄傲是属于傲骨型还是傲气型,我竟然也弄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