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 言

21世纪以来,尤其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大国围绕非洲的资源、市场以及对非洲事务的控制和主导权等展开了全方位争夺。作为始终致力于谋求国际地位的经济大国,日本在非洲的表现堪称活跃,并倡议召开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有关非洲发展的国际性政策论坛——东京非洲发展国际论坛。在“入常”选票和国际责任的双重考量下,日本在非洲的经营力度不断加大。

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日非关系发展脉络的深入考察发现,作为外交政策深受外部因素影响的国家,随着国际局势的演变,战后日本的对非外交经历了酝酿、形成、调整的变化过程。不同阶段有着不同诉求,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变的基本行为模式。本书的中心问题即探讨日本对非洲外交的基本行为模式,并尝试以“国家身份”理论对其行为逻辑进行阐释。

战后日本非洲意识的酝酿与行为模式的形成是从多边国际会议开启的,旧金山和会、万隆会议、苏伊士运河危机会议、联合国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为日本的非洲外交提供了舞台,而这些场合也充分体现了自视“名誉白人”的日本在非洲问题上的摇摆性和功利性。随着国内经济的腾飞,日本开始重视对外援助在日非关系中的重要作用,而援助也构成了日本对非关系的基本形式,而“名誉白人”的独特身份认同也使日本的对非援助不同于其对亚洲的援助,而更接近欧美国家。冷战时期,日本在非洲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是和白人统治下的南非,而对日南关系的考察,充分体现了日本非洲外交的结构性困境。

本书认为,日本对于自己国家身份的定位深刻影响着其对外关系的利益诉求和行为模式。对于非洲这一历史关系淡薄、地理位置遥远的地区,日本对非外交的展开更仰仗于通过其国家身份来界定具体利益、选择推行方式。与中国不同,日本从未在亚非集团内部认识非洲,而始终透过欧美的视角理解非洲。日本以“白人集团”一员的身份自居,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对非外交。由于自身并非完全的白人国家,日本的对非外交也具有与集团内其他成员不一致的地方。在集团内部日本并未被平等对待,随着国力的增长,日本试图借助对非外交提升自身地位。

本书在分析、总结国家身份对日本对非外交行为的具体影响模式后,对日本当前的国家身份定位进行了判断,并对未来日本对非外交的调整进行了展望。

【注释】

[1]本书后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简称为“战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