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国际社会诉求下对南非外交的开始与发展

第一节 回归国际社会诉求下对南非外交的开始与发展

日本与南非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历史悠久。1918年8月,日本在南非的开普敦设立了日本在非洲地区的第一家领事馆。1937年,日本与南非建交,之后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中断。战后,当日本开始接触非洲时,非洲绝大多数地区仍处于殖民统治之下。当时独立的四个非洲国家中,推行种族隔离制度的南非是唯一的“白人”国家,属于西方阵营,也是日本比较熟悉的国家。

由于旧金山和会,日本与南非再次有了政治上的接触。而在这之前,日本已经开始了与南非的贸易往来。1951年9月8日,日美安保条约签署;1951年11月9日,南非与美国相互防卫援助条约签署。作为分别与美国签署同盟协议的国家,日本与南非在恢复外交关系前就处于一种间接的同盟关系中。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后,日本与南非解除了敌对关系。当时迫切希望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日本,向南非提出恢复正常外交、互相交换大使,而南非并没有回应。1952年11月,日本在南非开设了领事馆,但是南非并没有在日本开设同级别的使馆。

随着民族独立运动的蓬勃发展,南非日益受到孤立。在1961年脱离英联邦后,南非开始试图靠近日本。因为从1957年开始的5年间,南非对日出口增加了5倍,日本是南非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南非认可日本的经济成就,希望在脱离英联邦后日本可以来填补其经济真空状况。这时,南非政府主动表示希望与日本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1961年3月1日,日本与南非达成了复交共识,准备将比勒陀利亚的领事馆升级为大使馆。迫于当时的国际压力,日本只肯将与南非的关系限制在领事级别。1962年日本在比勒陀利亚开设总领事馆,1964年在开普敦设立领事馆。而南非终于在旧金山和约生效十年后的1962年,在东京开设了总领事馆。日本以此来表明与南非之间不存在正式的邦交关系,但实际上日本与南非之间交换的是大使,而南非驻日本的领事都是曾驻西欧、美国的高级官员,双方都相当重视彼此的关系。

由于当时南非国内实行人种歧视政策,为了开展与日本的经贸往来,南非更是通过决议,授予日本人“名誉白人”的地位。也即日本人虽然是黄色人种,但被视为例外,可享受与白人“同等”或接近与此的待遇。[1]

南非原本属于英联邦,在实行对日本的贸易歧视上与英国保持一致。在南非脱离英联邦的时候,正谋求撤销歧视关税、成为西方经济体系内平等一员的日本看到了希望。1962年日本的《通商白皮书》中写道:“该国脱离英联邦,表现出与日本进行贸易的热情,有望缔结双边协议来解决歧视关税。”[2]日本希望早日解决南非对日本的贸易歧视,进而扩大对南非的出口。

虽然日本与南非在表面上不具有正式的外交关系,但双方经贸关系开展得非常顺利。早在1962年,南非的铁路使节团便受邀访问日本,双方计划由日本向南非出口铁路车辆。到20世纪70年代末,南非的劳动部部长、公共事业部部长、经济部部长等都访问过日本。

根据通商白皮书统计,1960年之后,南非与日本贸易额逐年增加,1961—1970年的10年间增加了近5倍。日非关系之所以开展顺利,首先是因为南非作为非洲唯一的矿工业国,本身拥有一定的工业基础,有望成为日本产品的消费市场。日本对南非的出口产品在20世纪60年代主要为轻工业品,最高达到对南非总出口的75.7%,其中纺织品的比率最高。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正经历着产业结构升级,出口产品中传统的棉产品比例正在逐步下降,而重化工产业的产品出口比重在逐步增加。一方面南非自身希望通过进口实现工业化,早在1958年日本的加工产品以及中间产品已经占到南非进口总数的68.7%,机械和运输工具在1961年占南非总进口的36.2%[3]

1965年日本对南非的出口中,重化学工业产品的比率超过轻工业品,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占据对南非出口的80%以上,其中机械类占据最大比重,而运输机械如汽车以及其零件的出口提高显著。[4]日本的汽车企业从20世纪70年代起急速扩大在南非的市场占有率,从而带动了相关零部件的出口。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纺织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电器、汽车等,在日本产业变化的每一个阶段,南非总能接受日本的出口产品。

南非拥有的矿物资源也是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日益依赖资源进口的日本所需要的。到1959年为止,日本持续对南非出超;而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开始大幅入超。日本与南非的贸易关系以矿产进口为主,日后逐步扩大,从1962年的近1.8亿美元扩大到了1968年的5.5亿美元。当时日本的产业正向重化工业化发展,已经开始依赖南非的矿产资源,比如用于冶金工业、钢铁生产的钒,1965年对南非的进口率已经达到48.3%。

在南非的出口排名中,日本从1961年的第五位(5.4%)上升到1968年(13.6%)的第二位。对日贸易在20世纪60年代占据南非总出口额的8%,进口额的4.9%。[5]可见南非的所谓“六十年代的奇迹”[6]与进入高速经济增长期的日本的大量进口之间的一定联系。

南非除了从日本进口制成品、消费品外,也是日本在非洲地区理想的投资国。1961年,由于南非希望导入日本的汽车生产体系来建立自己的汽车产业,“丰田—南非”应运而生。一开始该公司从日本进口小型四轮卡车,1963年开始现地生产。而丰田得到的最终回报是,1981年18.3%的南非市场占有率。种族隔离政策使得南非拥有大量价格低廉的黑人劳动力,而南非依靠矿物出口又拥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南非为实现自身产业发展欢迎外国的资金、科学技术,日本资本也趋之若鹜。比如在20世纪70年代南非推出“边界工业地”计划,提供优惠措施积极招商引资。日本的汽车、家电等组装产业受此刺激大举进入南非。

战后,南非取代埃及成了日本在非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1960年,日本对南非的出口、进口分别为5 684.3万美元、5 687.3万美元,相当于日本对整个非洲地区出口的16%。除去利比里亚后,为对非总出口的21%,进口的35%。整个20世纪60年代,对南非的出口占到对非洲地区总出口的为17.8%,进口为41.4%。根据通商白皮书统计,对非贸易中南非所占的比重,20世纪50年代为总出口的10.3%,进口的26%,20世纪60年代已经变成了17.8%、41.4%。

除此之外,由于西非盛产金枪鱼等海产品,当时有大量的日本渔船在当地进行捕捞,南非的开普敦港一直是重要的补给站,也是日本与南非进行民间交流的一个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