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问题缘起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冷战结束,非洲在美苏争霸时期所具有的政治和战略地位下降。自1995年以来,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以及非洲政治形势的逐步稳定、经济状况的逐年好转,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重新估量和认识非洲的价值。尤其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各大国围绕非洲的资源、市场以及对非洲事务的控制和主导权等展开了全方位争夺。不可否认,在全球化的今天,非洲的繁荣与稳定关系到全球的繁荣与稳定。
2013年3月,习近平就任中国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就选择了非洲,对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中国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中应对妥当而表现出色,在2010年时GDP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中国的一举一动对世界局势的发展愈发重要。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产生后国家主席首次出访自然受到全球瞩目,被视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外交走向的风向标。而习近平选择出访非洲,着实出人意料,令世界寻味。这是中国新任国家领导人第一次将非洲作为首次出访的目的地,显示了对非关系的高度重视。一时间,中非关系成了世界媒体追捧的热点,国内也掀起了一股对非洲研究的热潮。
也是在2013年6月的第一天,第5届东京非洲发展国际论坛(TICAD V)在邻国日本的港口城市横滨拉开帷幕。东京非洲发展国际论坛由日本政府主导,参与方包括非洲各国和援助非洲的各国政府、国际组织等,是世界最大规模的有关非洲发展的国际性政策论坛。而这一年,东京非洲发展国际论坛刚好走到了第20个年头,东道国竭力把会议办得隆重也是自然。于是,在2013年的上半年,非洲与亚洲的两个最大经济体之间的关系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
非洲是中国外交的支点,也是大国战略交锋的场所。胡锦涛主席在其第二任期的2007年年初,自1月30日至2月10日对非洲8国进行了国事访问。而习近平主席在上任之初即开始非洲之行,足以显示中国对非洲的重视。然而,与硕果累累的中非关系研究相比,国内对英、德、日、苏联及俄罗斯对非战略的研究则相对较弱。事实上,冷战结束后除了长期坚持召开东京非洲发展国际论坛外,近几年来,日本在非洲问题上表现得相当活跃。当日本由于经济不景气大幅度削减ODA时,对非洲的援助不减反增。而在进入21世纪后,日本首相也一改既往的做法,开始前往非洲大陆进行访问。日本在《2012年版外交蓝皮书》指出,对于日本外交而言,非洲地区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日本外务省在2013年3月发行的“TICAD V手册”中用到了“携手生气蓬勃的非洲”的标语口号,提出要同“生气蓬勃的非洲”构建互惠关系。更值得注意的是,自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就向非洲派遣自卫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而在近年更是通过打击索马里海盗、巡航亚丁湾实现了自卫队在海外驻军的长期化。驻军吉布提,更是突破了日本战后对外行动的天花板。
总之,日本在非洲的经营力度不断加大。那么,日本究竟意欲何求?日本媒体曾不约而同地指出日本对非外交的调整是“反应”式的,而对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无疑是中国的对非行动。2012年,因时任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导演的钓鱼岛购岛闹剧,中日关系逐渐滑向了低谷。年末,安倍晋三成功完成逆袭,卷土重来,再次登上了日本首相的宝座。而在2006年第一任期内被视为促成中日关系解冻的积极因素的安倍,更在年底选择了正式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就此跌入了冷战后的最低谷。日本对华外交的转变必然影响到其在非洲的动向。有鉴于中日关系的复杂性、中非关系的重要性,对于日本的非洲外交进行深入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国际政治的理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