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研究方法
本书拟采取以下方法对日本的非洲外交进行研究:
第一,方法-目的分析法。该研究方法认为,每个国家的对外政策都有某种目的性。因此,该国的对外政策应该是在该国能力之内实现其外交目标最有效的方法。只要知道该国的外交目标就能判断其可能实行的政策;根据其实际采取的对外政策也可能分析其真正的外交目的[47]。日本实施对非援助等外交行为,在冷战时期或是为了承担其作为西方阵营一员的反共职责,或是为了确保资源稳定供应,或是为了应对对日本的贸易黑字的指责,或是为了实现政治大国化。冷战结束后,日本对非外交的主要目的一直比较固定,最核心的目的一直是借助非洲实现政治大国化。
第二,刺激-反应分析法。基本原理是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是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的反应。政府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就需要根据外部客观环境及他国对外政策的变化,对本国的对外政策做出相应的调整[48]。由于与旧金山和约同时生效的日美安保条约的存在,美国的全球战略深深束缚着日本的外交选择。加之日本是个资源小国,经济发展高度依赖战后的自由贸易体系,所以日本对外部环境异常敏感。根据外压调整外交方向也是公认的日本外交特色。对非洲这样一个地理上距离遥远、历史上关系淡薄的地区,日本的外交行为更加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第三,文献研究法。这是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找出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近年来日本外务省对一些外交档案进行了公开,由于时间限制,公布的档案多集中于20世纪70年代之前。但对于厘清冷战时期尤其是被视为日非关系淡薄、学者研究涉及不多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非洲外交具有极大价值。本书所涉及的数据,来源于对外务省颁布的ODA大纲、《外交蓝皮书》、通产省所提供的贸易统计,以及世界银行、OECD的相关数据进行的整理和归纳。日本的两大报刊《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有关战后日本的报道,对了解日非之间在各个时期所发生的关联、当时日本人对于非洲的认识等,提供了极好的参考。而中日两国学者所做的研究,对于厘清日本对非外交的脉络提供了巨大帮助。有鉴于本书以日本为主题进行研究,加之日语材料更为丰富,本书将尽量多的采用日语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