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诉求下对南非外交的调整与加强

第二节 资源诉求下对南非外交的调整与加强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日本的整体外交在危机下有了巨大的调整。为了确保自身资源供应的安全,日本开始重视起非洲大陆。

当时由于北非的阿拉伯国家与撒哈拉以南黑人国家统一立场,合力对付双方的敌人——以色列、南非,使迫切需要打开与阿拉伯产油国僵局的日本不得不考虑自己在南非问题上的立场。

早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与南非的密切的经贸关系更受到了新独立非洲国家的谴责,尤其是在联合国。自1960年之后,日本与南非的贸易进出口形成逆转,变成日本从南非的进口大于出口,与日本对其他非洲国家的大量出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这段时间,日本还需要依靠非洲国家在国际机构中所拥有的选票支持来提高自身地位,然而在涉及南非问题与“白非洲”[7]相关议题时,则一直站在欧美这一侧。比如1962年11月6日的联合国大会以67票对16票通过决议,要求对南非采取共同措施,使其停止种族隔离政策。该决议得到几乎全体非洲国家的支持,但日本却和美国一起投了反对票。[8]伴随着日本与南非经贸关系不断加深的,是非洲国家对日本的谴责。

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后,出于确保石油以及铜矿等资源稳定供应的考虑,日本不得不对黑非洲也表示友好。当时日本由于重化学工业化,需要进口与之相关的诸如金属原料、矿物性燃料等基础原材料。日本在非洲的主要贸易国,除了南非外,还有尼日利亚、赞比亚、扎伊尔,从这些国家进口铜、铁矿石、原油等资源类产品。在1974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上,木村俊夫外相在演说中指出:“再次确认我国反对南非的种族歧视、占领纳米比亚以及南罗德西亚的少数白人支配这一历来的基本立场,同时今后也会遵守对南罗德西亚进行经济制裁等相关联合国决议,继续为非洲各国人民能快速达成愿望提供协助”[9]。对于非洲的反种族隔离斗争,表示了积极的态度。

实际上,1973年日本对南非的出口比前一年增加63.3%,达到5.9亿美元,进口比前年增加30.9%,达到5.2亿美元。而1974年,日本与南非的总贸易虽然仍在增加,出口达到9.6亿美元,进口为7.6亿美元,但日本对南非的出口从1975年开始连续三年下降,进口除了1976年外却一直处于上升态势。

1979年的联大会议上,园田直外相在演说中对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继续存在表示遗憾,表示“对联合国解决南非问题提供帮助,希望南罗德西亚等早日达成独立”[10]。但并没有任何建设性具体内容,日本对南非关系的“收敛”,也只是昙花一现。

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开始产业转型,即从重化工业向知识密集型转型。如钢铁、船舶为代表的大型设备产业,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迎来顶峰后下滑。取而代之的是一般机械,电器机械,汽车为中心的加工组装产业,20世纪70年代后占据日本对外出口的将近一半。20世纪80年代又转向了高科技产业,尤其是半导体、电子产业。这样日本对稀有金属的依赖就大大增加了,而对铜、铁等金属的需求则在减少。日本对于南非的资源依赖,也随之日益加深。

譬如在日本的支柱产业——汽车工业中,铬用于强化汽车钢板,白金用于汽车排气净化材料,锰用于充电池。而南非拥有的锰、铬的储量占据全球70%以上,1974年日本工业所需铬矿的87%来自南非[11],1985—1986年铬矿资源的56%也来源于南非。充电池所使用的锰进口自南非的约为37%。可以说,如果没有南非的稀有金属,就没有日本的汽车产业。生产钢铁的铁矿石可以从澳大利亚、巴西等地筹集,但是在冷战大背景下,很难找到南非以外的稀有金属稳定供应地,这也是南非对于整个日本的价值所在。

从1983年开始,日本对关键资源实行战略储备,其中包括镍、铬、钨、钚、钼、锰、钒这七种矿物。而根据南非矿业局的统计,其中铬、锰、钒的储量分别是74.5%、81.7%、47.1%[12],日本对于南非的铬的依存度达到58%,锰为50%,钒为66.3%。

除了稀有金属以外,随着日本的日益富裕,对于黄金、白金这样的贵金属的需求也在增加。日本从南非进口的黄金在20世纪80年代激增,1986年达到进口的16.7%,而铂占到1987年进口的1 /5[13]。总之,对于日本而言,南非日益转变为其确保战略性资源进口的最重要供应国。

即使是能源类,由于20世纪70年代两次原油大规模调价,日本开始重新利用煤炭。为了分散风险,日本需要扩大煤炭进口来源,南非就成了仅次于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的供应来源。南非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开始正式出口煤炭,其煤炭业的开采量1988年占据世界总量的5.2%,居于第六位,出口仅次于澳大利亚、美国,占第三位。1985年,日本从南非进口的煤炭占总进口的22.2%。

在经历了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冲击后,日本对非洲的资源诉求又逐渐集中到了南非一家。而日本的产业结构升级使低端棉产品等的出口减少,工业品的出口增加。1987年,工业品占据日本对南非出口的90.3%。[14]这时,非洲市场也只有南非适合日本的产品出口。尤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完成产业升级的日本由于强大的出口能力而在欧美四处遭受限制,而南非市场却对日本的出口持欢迎态度。

日本对非洲的贸易,1975年迎来出口最高峰的10%,1990年下降到2%。进口从1968年最高峰的6.5%,下降到1990年的1.7%。而南非在日本的对非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出口从1979年的19%上升到1988年的33.8%,进口更是从1979年的40.5%上升到1986年的56.6%。更为直观的是,1986年日本对南非的贸易额为36亿美元,而撒哈拉以南45个非洲国家与日本的贸易为26亿美元。单一国的贸易规模就远远超过了其余的45个国家。冷战时期,南非成了日本在非洲大陆最紧密的贸易伙伴,也是在非洲最大的利益所在。即便是出自自身利益考量,日本也需要为了维护与南非的关系而做出努力。

所以,日本一直不支持制裁南非,认为与南非的对话才能让南非白人政府改变种族隔离制度。除了在1971年的禁止直接投资法之外,日本事实上并没有采取任何具体的措施来对南非的种族歧视进行制裁。在政府的默许下,日本的私人企业大举进入南非,包括制造业、商社、运输、渔业等。直到国际社会对南非制裁日益加深的1985年,日本驻南非领事还在批判国际经济制裁,强调要保护南非白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