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危机下对南非周边国家援助的增强
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当西方阵营整体陷于经济衰退,已经成长为经济大国的日本在被认可参与世界经济运营的同时,也被要求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其中之一就是承担起“援助非洲”的责任。当时南非陷于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成员国,即坦桑尼亚、赞比亚、马拉维、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安哥拉、博兹瓦纳、斯威士兰和莱索托9个黑人国家的包围之中,虽然在如何结束南非种族隔离政策上这九国意见并不统一,但在反种族隔离上意见是一致的。日本通过援助南非的周边黑人国家,来为南非白人政权的继续存在做贡献。
首先,日本对于联合国南部非洲相关基金的资金供应,从1979年的34万美元增加到1980年的39万美元,1981年之后增额到43万美元。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对南部非洲的ODA增加。1987—1989年,日本开始实施第一期“无偿援助”,实施对象限定为非洲国家,第二期才增加了亚洲以及中南美国家。而第一期、第二期援助中,赞比亚是最大的受益国,其次为坦桑尼亚。
其次,从国别来看,对于领袖国家坦桑尼亚,虽然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尼雷尔对美国就抱有不信任感,但日本与其一直维持着比较好的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一共对3个非洲国家提供了日元贷款,其中就有贷给坦桑尼亚的20亿日元。但是与当时贷给尼日利亚的3 000万美元相比,数量并不算多。1976年在坦桑尼亚领导成立针对南非的前线5国后,日本对坦桑尼亚的援助有了飞跃。
1974年8月,坦桑尼亚正式向日本大使馆发出邀请,希望日本对其乞力马扎罗州综合开发计划中的14个项目进行技术合作。然而日本在派遣了众多调查团前往坦桑尼亚调查后,却一直没有制订出任何“综合开发计划”。而在1977年11月,日本向坦桑尼亚政府提交了日本版的乞力马扎罗州综合开发计划,将重点置于农业开发等5个项目。正由于乞力马扎罗州综合开发计划这一“项目”的存在,使得以“项目”提供援助的日本对坦桑尼亚的援助开始激增。到1976年为止,日本对坦桑尼亚的援助几乎都是以日元贷款的方式出现的,无偿援助也是为了填补对坦桑尼亚的贸易大量出超。1977年开始,为乞力马扎罗州综合开发计划所提供的援助中却包含着大量的无偿援助。截至1986年,日本对于坦桑尼亚的日元贷款为353.57亿日元,无偿资金援助为283.40亿日元,技术合作为125.58亿日元,总计762.55亿日元[15]。无偿资金援助与技术合作相加的金额超过了日元贷款,而总额仅次于肯尼亚排名第二。这种“良好”的关系下,1981年尼雷尔访问日本,希望日本加大对非洲的援助。
日本对坦桑尼亚的重视,除了拉拢坦桑尼亚,从而减轻对南非的压力、为西方阵营做贡献外,也是希望借助坦桑尼亚的非洲领导地位,缓解非洲各国对自身与南非关系的批评。
对于友好国家赞比亚的援助,则更为明显。到1984年为止,赞比亚最大的援助国是美国和英国,1985年之后日本上升到第一位。南部非洲各国中,日本对马拉维的援助仅次于赞比亚。马拉维曾是唯一与南非维持外交关系的非洲有色人种国家,而20世纪80年代马拉维的主要援助国是英国、联邦德国,1987年之后日本上升为第一位。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从1972年就开始对赞比亚开展援助,整个20世纪70年代为赞比亚基础设施建设,如广播电视网络扩充、道路运输扩建以及国营铁路扩建提供了总计131亿日元的贷款。20世纪80年代初,又为建设硫酸工厂以及氮肥工厂修复提供了118亿日元贷款。1983年后赞比亚经济恶化,1984年之后日本就不再提供贷款。赞比亚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铜,这是当时的日本工业所需要的资源。依靠铜矿出口,赞比亚也有足够的支付能力。赞比亚经济的恶化,很大原因在于铜价格的下跌。
20世纪80年代日本开始对赞比亚提供无偿资金,为赞比亚的农业开发、粮食援助、粮食增产援助146亿日元。1987年日本为了支持赞比亚的“结构调整”,提供了150亿日元。20世纪80年代对赞比亚所提供的无偿资金多用于农业开发,与当时日本主导非洲发展的思路也是吻合的。
日本对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九国的援助,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差异现象。如对赞比亚等的援助数以亿计,而对安哥拉、博兹瓦纳、斯威士兰和莱索托的援助都未曾超过100万美元。这些几乎都是最不发达国家,1989年人均GNP超过1 000美元的只有博兹瓦纳。而对于安哥拉这个美国不承认并支持其反政府组织的社会主义国家,直到美苏缓和,于1988年日本对其提供了3亿日元的无偿援助,之前则为零。
显然,日本的援助对象具有明显的针对性。日本对非洲周边国家的援助,并非为了支持南非周边的黑非洲国家的发展,从而使其具有与南非进行斗争的实力,而是通过稳定南非周边环境、支援南非白人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