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敲打”下的对南非外交再调整
在1988年之前,日本对于南非的制裁都是跟在欧美之后进行的。比如1985年,由于南非白人政府出台紧急事态法,迫于国会的压力,美国政府不得已出台对南非的制裁方案,转变对南非的政策。美国在1985年9月9日发表对南非制裁措施后,9月10日欧共体各国也同样出台了制裁方案。而到了10月9日,日本才发表“关于南非共和国种族隔离问题的安倍外务大臣谈话”,表明采取制裁措施。1986年美国再次带头制裁南非,6月美国参议院、8月众议院通过了禁止对南非进行新融资、禁止铀煤进口、禁止南非飞机进入美国等强化制裁的法案。虽然里根政府行使否决权,该法案仍在参议院以多数通过,9月得以实施。于是日本也不得不采取“不承认生铁、钢材进口”“限制日本南非间旅游”“确认停止与南非的飞机互相进入”,以及“我国公务员禁止使用南非航空的国际航线”等制裁措施。
但是,在欧美并没有新的制裁南非举措出台时,日本罕见地在1988年实施了对南非的又一轮制裁。而这一轮制裁针对的还是日本当时的支柱企业——跨国汽车公司。日本政府要求这些大型汽车企业进行出口限制,最终对南非成品车的出口从1988年的3.05亿美元下降到1990年的1.2亿美元,零件出口也减少了21%。日本对南非的贸易,1989年下降为1988年的83%,1990年则为1988年的71.4%。但1989年进口上升到了1988年的105.2%,1990年回落,下降到1988年的95.3%。[16]但日本对南非的贸易总量确实在减少。而这一轮制裁的出炉,表面上是出于回应国际社会对日本与南非的贸易额“荣升”为全球第一位的批判,实质上是源自欧美对于日本的贸易黑字以及市场封闭进行的“敲打”。
20世纪80年代前半,日本对美出口激增,而对美进口几乎没有增加。1985年后,日元升值,但美国仍是日本最大的出口地。而对东南亚、西欧的出口也急速增加。1985年的OECD部长理事会上,欧共体与美国一起指名谴责日本的贸易黑字。当时欧洲面临着高失业率,美国则希望日本增加市场参与机会。欧美一起谴责日本对于开放市场不努力:“日本的进口增加跟不上出口,要求日本开放市场的不只是EC。为了增加产品进口,日本必须调整国内结构,消除障碍,对此需要施加必要的压力。”[17]
欧美对南非进行新一轮制裁的时候,也正是日本与欧美之间贸易摩擦最为激烈的之时。而1986年日本超过美国成了南非第一大贸易伙伴国,正好为欧美敲打日本提供了机会。
特别是在美国1986年成立的全面反种族隔离法案中,包括这样的内容:第402条,总统有权利限制由于本法律对美国国民所规定的限制、禁止措施而获取利益或者获取商业利益的外国产品或服务的进口;第403条,根据本法律而被要求中止、缩小在南非的商业活动的美国国民,能够对那些由于这一中止、缩小而获取商业利益或者获得利益的人或公司提起诉讼,要求赔偿损失。[18]
1986年11月,意识到问题的外务省通过通产省提醒企业界慎重考虑,不要做有损于美国对南非经济制裁效果的事。[19]1986—1987年,美国IBM、GM、柯达等大公司撤回在南非约50亿美元的资本。在南非日本有70来家企业,新闻报道中表明要撤出的企业,只有东京银行与小四六照片工业两家。
1987年IMF的统计中,日本对南非贸易额为43.4亿美元,第二位联邦德国为38亿美元,美国大幅减少到26.8亿美元。美国从而判断日本从中渔翁得利,1987年10月,经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非洲小委员会讨论,委员会主席提出应采取对与南非进行贸易的日本企业产品实施赶出美国市场的措施。1988年3月,在众议院外交委员会非洲小委员会以及国际经济政策、贸易小委员会的共同听证会上,日本被列为美国政府采取对南非制裁而得益的国家之一。1988年2月22日,美国黑人议员联盟主席向竹下登首相发来书信,表示对日本成为南非最大贸易对象国的担心。
外务省担心对南非的贸易可能成为新的日美经济摩擦的火种,于是再次要求企业界配合,对南非贸易进行自我限制。1987年9月8日,外务省中近东非洲局长恩田在经团联常任理事会会议上的发言中,明确指出美国所通过的全面反种族隔离法使得总统可以对由于美国的限制措施而得益的第三国产品施以进口限制,可以向取代美国企业获益的外国企业提起诉讼。而由于日元升值,日本在1986年超过美国成为南非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且,贸易额还在增加,希望日本企业慎重[20]。
然而,1987年日本对南非的贸易额继续领跑全球,并大幅超过美国。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日本政府内部终于达成一致,为了减少对南非的贸易,外务大臣、通产大臣轮番出动,做企业界的工作。最终统计显示,1988年日本对南非的贸易额为39.78亿美元,而同年联邦德国对南非的贸易额为50亿美元左右,日本终于从第一位上退了下来。而之所以最终企业界肯配合、政府的措施能推行成功,恰恰证明了在日美关系面前,别的关系都没那么重要。
由于当时欧美民间掀起了巨大的反种族隔离运动,欧美各国也希望将世界舆论的矛头指向日本,用以减轻对自身的谴责。虽然日本在1961年已经被南非白人政权授予了“名誉白人”的地位,而直到1986年9月19日《纽约时报》的报道,才使得日本的这一身份广为人知。曾任外务省非洲二课课长的天木直人提到其接待过的一名非洲部长的经历:参加国际会议的非洲各国部长在大堂就日本与南非成为第一位贸易国进行讨论,群情激奋之时,欧洲的外交官插入其中,进行挑拨,说日本趁着国际社会限制与南非的关系时增加与南非的贸易等。很多非洲外交官也不调查就信了,于是对日本更加愤怒。
欧美对南非的政策实质上并没有不同于之前,比如关于召开国际会议,由于印度、北欧明确表明反种族隔离立场,所以美国、英国就希望能在财政上又宽裕的日本举行国际会议。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按照联合国的规定,禁止与南非的文化交流,美英就以学术会议应该尊重学术自由,不应以政治上的问题不给南非学者发放签证为由施加压力,让日本给南非学者发放签证。1988年的多伦多七国首脑会议的最后声明,仍表示希望通过南非“国民谈判”来实现无种族歧视的民主主义。
1986年9月19日,日本对南非追加制裁,拒绝向南非国民发放来日本的旅行签证。但是1987年11月底,台北起飞的南非航空客机坠毁,乘客140人中47名为日籍,[21]一大半是从事与水产相关的船员。因为当时以南非为中心,日本在大西洋、印度洋上共有60个渔业基地,年均250艘、5 000名船员为补给而去南非。日本与南非私底下往来的密切程度,一下子公之于众。再加上IMF的统计表明,1987年日本对南非贸易额为43.4亿美元,第二位联邦德国为38亿美元。各项因素相加之下,1988年12月5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赞成123票、反对12票、弃权19票),点名谴责日本。
让日本极其委屈的是,1987年虽然美国对南非的贸易额虽然大幅减少到26.8亿美元,但联邦德国增加14.4%,法国增加17.8%,英国增加6.7%。而1988年日本对南非的贸易按照美元计算下降了3.5%,按照日元更是减少了14.7%,联邦德国、美国、英国则分别增加了20%—40%。然而日本的解释并不被认可,最终受到联合国决议指责的是日本。
与日本的处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联邦德国,1988年日本对南非贸易额为39.78亿美元,而同年联邦德国对南非的贸易额为50亿美元左右,超过日本。联邦德国以贸易为民间所为,与政府无关回应对其指责,维持了与南非的外交关系。虽然联邦德国对新的投资予以管控,但在南非的约400家企业仍旧继续作业。当然联邦德国之所以受到较小的指责,与1987年和1988年联邦德国的总理、外交部部长先后访问非洲各国并给予非洲160亿美元的支援密不可分。[22]
在冷战前最后一次对南非的制裁中,日本的处境显得可怜,却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了日本国家身份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