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电 梯
当房屋的层数较多(如超过6 层以上的住宅或最高住户入口层楼面距底层室内地面的高度在16 m 以上的住宅)或高层建筑中,使用楼梯上下楼需消耗较大的体力并且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因此可设置电梯作为垂直交通工具。另外,有些建筑虽然层数不多,但建筑级别较高或有特殊需要(如宾馆、医院),或经常有较重的货物要运送(如商店多层仓库工厂)时常设电梯。
1)电梯的设计要求
电梯不能作为建筑垂直交通的安全出口。设置电梯的建筑物仍应按防火规范规定的安全疏散距离设置疏散楼梯,电梯最好不被楼梯围绕布置。在以电梯为主要垂直交通的建筑中,每栋建筑物内或建筑物内的每个服务区,乘客电梯的台数不应少于2 台;单侧排列的电梯不应超过4 台;双侧排列的电梯不应超过8 台,且不应在转角处紧邻布置。电梯候梯厅的深度应满足表6.3 的规定。
2)电梯的种类及构成
①电梯的种类。电梯按其功能可分为乘客电梯、载货电梯、病床电梯和小型杂物电梯等。
②电梯的构成。电梯由轿厢、电梯井以及机械设备3 部分构成,如图6.28 所示。电梯轿厢直接作载人或载货之用,其内部造型用材应美观,经久耐用,并易于清洗。现今轿厢常用金属框架结构,内部用光洁有色钢板壁面或有色有孔钢板壁面、花格钢板地面、荧光灯局部照明以及不锈钢操纵板等。入口处采用钢板铝材制成的电梯门槛。电梯井道是电梯运行的垂直通道,应按其种类的不同来设计平面形式、尺寸,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表6.3 电梯候梯厅深度
注:B 为轿厢深度,Bmax为电梯群中最大轿厢深度。
3)电梯的构造
为使电梯正常安全地使用,应设置电梯井道、电梯门套和电梯机房等。
(1)电梯井道
电梯井道内设有电梯轿厢、电梯出入口以及导轨、导轨撑架、平衡锤和缓冲器等,如图6.29所示。
(2)井道的尺寸
应根据电梯的型号、机器设备的大小和检修需要来确定井道的平面尺寸。一般井道净尺寸为1 800 mm×2 100 mm,1 900 mm×2 300 mm,2 200 mm×2 200 mm,2 400 mm×2 300 mm,2 600 mm×2 300 mm,2 600 mm×2 600 mm 等。
(3)井道的防火
井道是在高层建筑中穿通各层的垂直通道,火灾中火焰及烟气容易从中蔓延,因此井道和机房四周的围护结构必须具备足够的防火性能,其耐火极限不低于该建筑物耐火等级的规定,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墙或砖墙。当井道内超过两部电梯时,需用防火维护结构隔开。
(4)井道的通风
为有利于通风和一旦发生火警时能迅速将烟和热气排出室外,井道顶层和中部的适当位置(高层时)及坑底处应设置不小于300 mm×600 mm 或其面积不小于井道面积3.5%的通风口,并且通风口总面积的1/3 应经常开启。通风管道可在井道顶板上或井道壁上直接通往室外。
(5)井道的隔声
为了减轻机器运行对建筑物产生振动噪声,应采取适当的隔声措施。一般在机房机座下设置弹性垫层隔振。当电梯运行速度超过1.5 m/s 时,除设弹性垫层外,还应在机房与井道间设隔声层,高度为1 500~1 800 mm。电梯井道外侧应避免作为居室,否则应注意设置隔声措施,最好楼板与井道壁脱离开,另作隔声层;也可只在井道外加砌混凝土块衬墙。
图6.28 电梯的组成
图6.29 电梯井道内部示意
4)自动扶梯
自动扶梯如图6.30 和图6.31 所示,其布置形式有平行排列、交叉排列、连贯排列、集中交叉式。自动扶梯的坡度一般采用30°,按运输能力分单人和双人两种型号,见表6.4。宽度为600 mm(单人),800 mm(单人携物),1 000 mm,1 200 mm(双人)。
图6.30 自动扶梯实例
图6.31 自动扶梯示意图
表6.4 自动扶梯型号规格(倾斜角为30°)
自动扶梯的构造如图6.32 所示。在大型交通建筑中,也可采用自动人行道,这是一种可连续输送乘客的装置,安全可靠且运输效率高。一般是水平式,特殊需要时最大倾斜角为12°,通常设置在室内,可单台、双台、多台并联或交叉布置。
由于电梯、自动扶梯的型号不同,生产厂家的区别,规格和数据各不相同,设计时必须依据具体的资料进行。
图6.32 自动扶梯的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