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2 门窗的类型

8.1.2 门窗的类型

1)门的开启形式

门的开启方式如图8.1 所示。门的开启方式主要是由使用要求决定的,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平开门(图8.2):水平开启的门,有单扇、双扇,内开和外开之分。平开门的特点是构造简单,开启灵活,制作安装和维修方便。

图8.1 门的开启形式

图8.2 平开门

②弹簧门(图8.3):制作简单,开启灵活,采用弹簧铰链或地弹簧构造,开启后能自动关闭,适用于人流出入较频繁或有自动关闭要求的场所。

图8.3 弹簧门

③推拉门(图8.4):制作简单,开启时所占空间较少,但五金零件较复杂,开关灵活性取决于五金的质量和安装的好坏,适用于多种大小洞口的民用及工业建筑。

④旋转门(图8.5):为三扇或四扇门连成风车形,在两个固定弧形门套内旋转的门。旋转门对防止内外空气对流有一定的作用,可作为公共建筑及有空气调节房屋的外门。

图8.4 推拉门

图8.5 旋转门

其他还有上翻门、升降门、卷帘门等,一般适用于需要较大活动空间,如车间、车库及某些公共建筑的外门。

2)窗的开启形式

窗的开启形式如图8.6 所示。

图8.6 窗的开启方式

①固定窗(图8.7)。固定窗即窗扇不能开启,一般将玻璃直接安装在窗框上,其作用主要是采光、照明。

图8.7 固定窗

②平开窗(图8.8)。将窗扇用铰链固定在窗框侧边,有外开、内开之分。平开窗构造简单、制作方便,开启灵活,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中。

图8.8 平开窗

③悬窗(图8.9)。按窗的开启方式不同分为3 种:上悬式,窗轴位于平窗扇上方,外开时防雨好,但通风较差;中悬式,构造简单、制作方便、通风较好,多用于厂房侧窗;下悬窗,不能防雨,开启时占用室内空间,只能用于特殊房间。

④立转窗。有利于通风与采光,但防雨及封闭性较差,多用于有特殊要求的房间。

⑤推拉窗(图8.10)。推拉窗分垂直推拉和水平推拉两种,开启时不占室内外空间,窗扇可较平开窗扇大,有利于照明和采光,尤其适用于铝合金窗及塑钢窗。

⑥百叶窗(图8.11)。百叶窗具有遮阳、防雨、通风等多种功能,但采光较差。

3)平开木窗构造

(1)木窗的组成和一般尺寸

木窗的组成如图8.12 所示。窗主要由窗框和窗扇组成。窗扇有玻璃窗扇、纱窗扇、百叶窗等。在窗框和窗扇之间,为了开启和固定,常没有铰链、风钩、插销、拉手以及导轨、滑轮等五金件。窗框由上框、下框、中横框、边框、中竖框组成。窗扇由上冒头、下冒头、窗芯、玻璃组成。

图8.9 悬窗

图8.10 推拉窗

图8.11 百叶窗

窗的尺寸一般根据采光和通风要求、结构构造要求和建筑造型要求等因素决定,同时应符合300 mm 扩大模数的要求,如图8.13 所示,窗洞口常用尺寸:宽度1 200 mm、1 500 mm,1 800 mm、2 100 mm、2 400 mm ,高度1 500 mm ,1 800 mm、2 100 mm、2 400 mm。窗扇宽度为400~600 mm,高为800~1 500 mm,如图8.13 所示。平开木窗一般为单层玻璃窗。为防止蚊蝇,还可以加纱窗;满足为保温和隔热要求,可设置双层窗。

图8.12 木窗的组成

图8.13 平开木窗尺寸

(2)窗框

①窗框的安装。窗框是墙与窗扇之间的联系构件,其安装方式一般有立框法和塞框法两种。

a.立框法。立框法又称立口法,施工时先将窗框立好后再砌窗间墙,为加强窗框与墙的拉结,在窗框上下槛各伸出半砖长的木段,同时在边框外侧400~600 mm 处设置一木拉砖或铁角砌入墙身。这种做法的优点是窗框与墙的连接紧密;缺点是施工不便,窗框及临时支撑易被碰撞,有时会产生移位、破损,现采用较少。

b.塞框法。塞框法又称塞口法,是在砌墙时预先留出窗洞口,在抹灰前将窗框安装好。为了加强窗框与墙的连接,砌墙时应在窗框两侧每隔400~600 mm 砌入一块半砖的防腐木砖。窗洞每侧不少于2 块木块,安装窗框时用木螺丝将窗框钉在木砖上。这种安装方法的优点是:墙体施工与窗框安装分开进行,避免相互干扰,墙体施工时窗框未到现场,也不会影响施工进度;缺点是:为了安装方便,一般窗洞口净尺寸应大于窗框外包尺寸20~30 mm,故窗框与墙体之间的缝较大,若窗洞口较小,则会使窗框安装不上,因此施工时洞口尺寸要预留准确。立框法、塞框法做法如图8.14 所示。

图8.14 窗框立口

②窗框的断面尺寸。窗框的断面尺寸(指净尺寸)为经验尺寸,除考虑刚度和强度外,还要考虑窗框接榫牢固。一般尺度的单层窗,四周窗框的厚度为40~50 mm,宽度为70~95 mm,中竖梃双面窗扇需加厚一个铲口的深度10 mm。中横档除加厚10 mm 外,若要加做坡水,一般还要加宽20 mm,以上二者可加钉10 mm 厚的铲口条子而不用加厚窗框木料的方法。当一面刨光时,应将毛料的厚度减去3 mm;当两面刨光时,将毛料厚度减去5 mm。常见窗框木料尺寸见表8.1。窗框的断面尺寸如图8.15 所示。

表8.1 木窗框及窗扇用料尺寸

图8.15 窗樘的断面尺寸

③窗框与墙的关系。塞框法的窗框每边应比窗洞小10~20 mm,窗框与墙之间的缝需进行处理。为了抵抗风雨,外侧需用砂浆嵌缝,寒冷地区为了保温和防止灌风,窗框与墙体之间的缝需用毛毡、矿棉等填塞。木窗框靠墙一侧易受潮变形,常在高框外侧开槽,并做防腐处理,以减少木材伸缩变形造成的裂缝,如图8.16 所示。

图8.16 窗框处理

(3)窗扇

玻璃窗的窗扇一般由上梃、下梃及边梃榫接而成,中间有窗芯。边料尺寸一般为(30~40)mm×(50~60)mm,窗芯为30 mm ×40 mm,多适用红松,与窗框选材一致。为了镶嵌玻璃,在窗的上下梃、边梃及窗芯上均做铲口,铲口宽10~12 mm,其深度视玻璃厚度而定,一般为12~15 mm,不超过窗扇厚的1/3。铲口的位置一般在窗的外侧,镶好玻璃后用油灰嵌固,这样有利于窗的密封。两扇窗的接缝处为防止透风雨,加强保温性,可做成高低缝,并加盖缝条,如图8.17 所示。

图8.17 窗扇构造

玻璃窗在一般情况下选用3 mm 厚的平板玻璃,当窗格尺寸较大时,可考虑选用5 mm 平板玻璃,如果需要遮挡视线,可选用磨砂玻璃和压花玻璃。

4)平开窗的几种形式

(1)单层窗

单层窗主要适用于南方建筑,在北方寒冷地区,只用在内窗或不采暖的建筑中,如仓库、部分厂房等。单层窗构造简单、经济,窗的开启可以外开,也可以内开,如图8.18 所示。

(2)双层窗

寒冷地区的建筑外窗普遍采用双层窗。双层窗的开启可以分为内外开和双内开两种方式。在温暖地区和南方地区则有一玻一纱的双层窗。

①内外开木窗。双层窗内外开木窗的窗框在内侧与外侧均做铲口,内层向内开启,外层向外开启,构造安装合理。这种窗的内外窗基本相同,开启方便,如果需要,可将内层窗取下,换成纱窗。

②双内开木窗。双层双内开窗的两层窗扇同时向内开启,外层窗扇较小,以便通过内层窗框。双层内开窗的窗框可以是一个,也可分开为两个。单窗框的双内开窗窗框用料大,以便铲成高、低双口,或采用拼合木框以减少木材的损耗;双窗框的窗,外框各边可比内框小一点,窗框之间的间距一般在60 mm 以上。为防止雨水渗入,外层窗的窗下冒头要加设坡水板。

双层双内开窗的特点是开启方便、安全、有利于保护窗扇免受风雨袭击、便于擦窗,但构造复杂、结构所占面积较大、采光净面积有所减少。这种窗在我国严寒地区仍广泛应用。

图8.18 木窗的形式

③单框双玻璃。在一层窗扇上,镶装两层或多层玻璃,各层玻璃之间的间距为6~15 mm,有一定的保温能力。两层玻璃间通过设置夹条以保持间距,这种窗的密闭程度对窗的保温效果夹层内部积尘的多少有很大影响。如采用成品密封中空玻璃,效果更好,但造价较高。中空玻璃目前一般采用的形式是在双层玻璃中间的边缘处夹以铝型条,内装专用干燥剂,并采用专用的气密性黏结剂密封,玻璃间充以干燥空气或惰性气体。玻璃的厚度一般采用3 mm,面积较大的可采用5 mm,其间距视气候条件的不同,多采用6 mm、9 mm。

(3)悬窗

悬窗的类型有上下悬窗、中悬窗和立转窗。悬窗构造如图8.19 所示。

①上下悬窗。上悬窗与下悬窗在构造上基本相同,因其五金配件的位置而分为不同开启方式。上悬窗大多向外开,防雨效果好,可依重力自动关闭;下悬窗适用于内开窗,通风好、挡雨性较差。

②中悬窗。中悬窗通过窗边梃上的中轴装在边框的中央,窗框上半部分在外侧设铲口,下半部分在内侧设铲口。中悬木窗开启对通风、挡雨都有利,但常用于内窗,外窗多用金属材料制成。

③立转窗。立转窗是将窗轴安装在上下窗梃的中央,开启时一侧向内,另一侧向外,窗框的铲口也是一半在内,另一半在外。立转窗对防水较为不利,但适合于一些特殊形状,如圆形、棱形等。

图8.19 悬窗构造

5)平开木门构造

(1)木门的组成与尺寸

木门(图8.20)主要由门框、门扇、亮窗和五金配件等组成,如图8.21 所示。门通常有玻璃门、镶板门、夹板门、拼板门等。亮窗又称亮子,在门的上方,形式上可固定,可开启,可供通风、采光用。五金配件常用的有合页、门锁、插销、拉手等。

图8.20 木门实例

门的尺寸主要根据通行、疏散以及立面造型的需要设计,并应符合国家颁布的建筑门窗洞口尺寸系列的标准。在一般的民用建筑中,门的宽度为:单扇门800~1 000 mm,双扇门1 200~1 800 mm。次要的房间门,如厨房、卫生间等的门可以为650~850 mm。门扇的高度一般为1 900~2 100 mm。个别的门,如贮藏、管井维修的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减小。亮窗的高度一般为300~600 mm。对于有特殊需要的门,则应根据实际需要扩大尺寸设计。

图8.21 门的组成

(2)平开门构造

①门框。门框一般由上框和边框组成。如果门上设有亮窗,则应设中横框;当门扇较多时,需设中竖框;外门及特种需要的门还设有下槛,可作防风、防尘、防水以及保温、隔声之用。

门框的断面形状与窗框基本相同,断面尺寸为(50~70)mm ×(100~500)mm (毛料尺寸),门框与墙或混凝土接触的部分应满涂防腐油;为使抹灰与门框嵌牢,门框需做铲灰口,抹灰必须嵌入灰口中,为了防止弯曲开裂,常于背年轮方向开浅槽1~2 道。

门框构造如图8.22 所示。

②门扇。

a.镶板门。镶板门也称框樘门,主要骨架由上下横梃和两边边梃组成框子,中间镶嵌门芯板。由于门芯板的尺寸限制以及造型的需要,还需设几根中横框或中竖梃,如图8.23 所示。

门芯板厚一般为15~25 mm,过去用木板拼接,常见的断面形式为中凸出,四边较薄,且用铲线角进行装饰。古典式门样中,对门板及压缝条线脚做了多种装饰性处理,比较常用。现在使用人造板,但人造板容易变形,油漆也易开裂,因此很少用来制作外门。镶板门中的门芯板换成其他材料,即成为纱门、玻璃门、百叶门等。玻璃门可以整块独扇,也可以半块镶玻璃、半块镶门芯板。还有的将整扇门镶多块玻璃形成一定图案与造型,构造上基本相同。现代公共建筑中,外门采用不小于12 mm 厚的玻璃镶在上下横框上,采用地弹簧当轴,不设边梃,自动推拉开关用红外线控制。

图8.22 门框构造

镶板门的构造如图8.24 所示。

图8.23 镶板门

b.夹板门。夹板门由中间轻型骨架组成框格,表面钉或粘贴薄板。夹板门的骨架用料较小,外框用料一般为35 mm×(50~70)mm,可根据门扇大小、五金配件的需要确定;内框用料的宽度与外框料的厚度通常一致,或减少2 倍面板厚度,而厚度可以更薄一些。可以使用短料拼接,在钉面板之后,整扇门即可获得足够的刚度。为了不使门因温度变化产生内应力,保持内部干燥,应做透气孔贯穿上下框格。

夹板门的面板一般采用胶合板、硬质纤维板或塑料板,这些面板不宜暴露于室外,因而夹板门不宜用于外门。面板与外框平齐,因为开关门时碰撞等容易碰坏面板,也可以采用硬木条嵌边或木线镶边等措施保护面板。

夹板门的特点是用料省、质量轻、表面整洁、美观、经济,框格内如果嵌填一些保温、隔声材料,能起到较好的保温、隔声效果。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常将夹板门的表面刷防火漆料、外包镀锌铁皮,可以达到二级防火门的标准,常用于住宅建筑中的分户门。因功能需要,夹板门上可镶嵌玻璃或百叶等,需将镶嵌处四周做成木框并铲口,镶玻璃时,两侧用压条固定玻璃。

6)弹簧门构造

图8.24 镶板门构造

弹簧门是用普通镶板门或夹板门改用弹簧合页,开启后能自动关闭。弹簧门使用的合页有单面弹簧、双面弹簧和地弹簧之分。单面弹簧门常用于需有温度调节及气味要遮挡的房间,如厨房、卫生间等。双面弹簧合页或弹簧的门常用于公共建筑的门厅、过厅以及人流出入较多、使用较频繁的房间门。弹簧门不适于幼儿园和中小学的出入口处。为避免人流出入时碰撞,弹簧门上需安装玻璃门。

弹簧门的合页安装在门侧边,地弹簧的轴安装在地下,顶面与地面平齐,只剩下铰轴与铰辊部分,开启时也较隐蔽。地弹簧适合于高标准建筑中入口处的大面积玻璃门等。

弹簧的开关较频繁,受力也较大,因此门梃断面尺寸也比一般镶板门的大。通常上梃及边梃的宽度为100~120 mm,下梃宽200~300 mm,门扇厚40~60 mm,门芯板厚150 mm。弹簧门的门边框与门的边梃应做成弧形断面,其圆弧半径为门厚的1~1.2 倍,门扇边也应将边梃做成弧形,半径可适当放大。为防止开关时碰撞,弹簧门边梃之间应留有一定缝隙,但缝隙太大又会出现漏风、保温不好等情况,寒冷地区在门边梃上钉橡胶等弹性材料以满足保温要求。弹簧门的构造如图8.25 所示。

7)门口装饰构造

门的组成部件中还有一部分属于装饰性附件,如贴脸板、筒子板等,这些装饰性附件在许多建筑中都是与门一同设计、一同施工的。

(1)贴脸板

图8.25 弹簧门构造

贴脸板是在门洞四周所钉的木板,其作用是掩盖门框与墙的接缝,也是由墙到门的过渡。贴脸板常用20 mm 厚,宽30~100 mm 的木板。为节省木材,现在也采用胶合板、刨花板等,或多层板、硬木饰面板代替木板。

(2)筒子板

当门框的一侧或两侧均不靠墙面时,除将抹灰嵌入门框边的铲口内或者用压缝条盖住与墙的接缝外,也往往包钉木板(称为筒子板)。

贴脸板、筒子板与门框之间应连接可靠,高标准建筑中贴脸板与筒子板均依照设计铲线角或用木线嵌压,其构造方式如图8.26 所示。

8)其他材料门窗

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对门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木门窗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大面积、高质量的隔声、防火、防尘、保温、隔热等要求,因此其他材料的门窗,如铝合金门窗和塑料门窗以其各自的优点在不同类型的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下面仅以这两种门窗的构造特点及优缺点作一般性介绍。

图8.26 门口装饰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