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用互变之诀》原文与批判
大凡占卜,以体为其主,互用变皆为应卦。用最紧,互次之,变卦又次之。故曰:用为占之即应,互为中间之应,变为事占之终应,然互卦,则分其有体之互,有用之互。如体在上,则上互为体卦之互,下互为用之互;体卦在下,则下互为体之互,上互为用之互。体互最紧,用互次之。
例如观梅恒卦,互兑乾,兑为体互,见女子折花。若乾为体互,则老人折花矣。盖兑乾皆克体,但取兑而不取乾,此体互用之分。
大凡占卦,变卦克体,事于未后必有不吉;变生体及比和,则事事临终有吉利。此用互变之诀也。
这个原文也很直白易懂,还是强调体用,并又将变卦分为体用,然后应事的重要程度和时间,也分用卦最快,互卦次之,变卦最后,因为体是开始,互是中间,变是结束。大家了解是怎么回事就可以了,如果非要执着在体用生克之中,而不用纳甲之法,那么预测层次一定提高不了。纳甲法非常快,一爻直接定位,最多两爻事情就非常清晰了,为什么非得在体用卦象关系上转来转去呢?原文这个太格式化了,规定得太死了,思维和思想全被束缚住,一点变化的空间都没有了,如同画地为牢,只能在画好的圈子里转。易学是讲变化的,现实世界也是瞬息万变的。《易》曰“周流六虚”,就是这六个爻象之间不停地运动,随时都可以变化,生活现象变化了,爻象就会随之而变。所以,通过对《梅花易数》的综合研究看出,其所有易案和理论总结、思维模式,只是停留在体用这个层面。但比如在震卦类象中“的颡”马克主的特征,不用纳甲法是不可能得出这个结论的。仅这一点就可以证明《梅花易数》的作者不懂纳甲法,他只是将当时和古代的八卦类象以及其他一些歌诀,整理、搜集、转引到书中,这也是《梅花易数》这本书的价值贡献和亮点。它也像《三命通会》一样,是那个时期的集大成者,但作者并不知道这些类象的原理出处,其本人的水平并不高。即使拿大家自己的易案去和《梅花易数》中的易案进行比较,相信都要高出很多,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但这种模式,在宋明时期的易经领域,应该说也是应用上有了创新,理论上也有了突破和发展,在当时也是可以引发震动的一门理论。只不过在今天,这个理论和思维就显得非常滞后了,与那些生克制化取用神的命理书,比如《子平真诠》《神峰通考》《滴天髓》《千里命稿》等并无二致。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研易的人都在找秘诀,就像金庸写的武侠世界都在找秘籍,都想找《九阴真经》一样,但是真正的秘诀,实质上是不存在的。我们把基础打好了,方法得当,就像我们干支易象学的方法,就是秘诀!但是这个秘诀要是基础打不好的话,就不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