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与其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

第二节 小学生作文与其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

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感知周围事物,关注环境的变化,记忆发生的事件,思考各类不同的问题,想象未来的情景,这是一种认识过程。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他们会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喜、怒、哀、乐等情绪,这就是认识过程后的情感过程。为了深化认识事物和表达认识事物所经历的过程,根据作文训练要求,克服困难,做出努力,达到目的,这是继前面两个过程后的意志过程。认识、情感、意志三个过程即“知、情、意”,是学生作文的整个心理活动过程。每个学生在写作文的心理过程中,由于各种内因和外因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能力、气质、性格、兴趣和爱好,就形成和发展了每个学生在作文学习活动中的个性心理特征。

认识和理解作文对优化学生心理过程和形成、发展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作用,就可以在外因的重要因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重视顺应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然后,在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学生在“知、情、意”三个心理过程的良性发展,形成理想的作文个性心理特征。

例如,小明同学在小学时就是写作文的佼佼者。他还是四五年级学生时,就在全国少年儿童报刊上发表作文56篇,两年内参加14次全国性小学生作文比赛,均获一二等奖。1985年和1986年连续两次参加国际少年书信写作比赛,荣获上海市少年“巴金奖”荣誉。从李刚等作文能力较强的小学生身上,探究作文对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可以发现:凡作文能力强的学生,他们在提高作文的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能力的同时,良好个性心理特征也得到了发展。所以,应该说,作文对少年儿童形成与发展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