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不说满,才有回旋的余地

话不说满,才有回旋的余地

生活中有许多尴尬是由自己一手造成的,其中有一些就是因为我们将话说得太满。有些人对任何事都以“没问题”“包在我身上”之类的话一口承诺;可是,嘴上承诺,脑中遗忘,或脑中虽未遗忘,但不尽力,或尽了全力也办不到。这是一种严重的对他人不负责的行为,最后也只能为人所不屑。

把话说得太满等于不留退路。因此,我们说话时,要留点容纳“意外”的空间,给自己留下转身的余地。人说话留有空间,便不会因为“意外”出现而下不了台。所以,很多人在面对记者的询问时,都偏爱用这些字眼,诸如:可能、尽量、或许、研究、考虑、征询各方意见……这些都不是太肯定的字眼。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留一点儿空间好容纳“意外”;否则一下子把话说死了,结果事与愿违,那不是很难堪吗?

一家晚报的记者小费受命去采访一个重要事件。领导知道这次采访任务重,因此在给他安排工作时就特意问他有没有问题,小费却不假思索地拍着胸脯说:“没问题,包您满意!”领导看他那么有把握,也就没再说什么。

可是,过了三天,小费没有任何动静,连起码的工作反馈也没有。领导只好主动找小费追问那件事的采访工作进展如何。小费这才老实地说:“不如想象的那么简单,还没有采访完呢!”虽然领导当时没说什么,但是对小费已形成了喜欢说大话、做事草率的印象,并且开始对他有些反感。由于他工作的延误,导致整个部门的工作都无法正常完成。后来,领导再也不委任他重要的工作了。

这就是做事欠考虑的结果,如果小费当初能仔细分析一下困难在哪儿,提出比较好的采访方案,即使晚几天,领导也会理解的。可他没有那么做,而是轻率地答应了下来,才落得工作没做好而又遭领导嫌弃的下场。

这是把话说得太满而给自己造成窘迫的例子。当领导委托你做某事时,一定不要不假思索地满口应承,至少也要冷静一分钟,在大脑中转一个圈子,考虑这件事自己能不能办得到、办得好。把自己的能力与事情的难易程度以及客观条件是否具备结合起来考虑,然后再作决定,这样做能显出你的谨慎,对方会因此更信赖你,即便事情没做好,也不会责怪你。

有许多诺言是否能够兑现,不只是决定于主观的努力,还有客观条件的因素。有些照正常的情况是可以办到的事,后来因为客观条件起了变化,一时办不到,这是常有的事。因此,我们在工作中,不要轻率许诺,许诺时不要斩钉截铁地拍胸脯,应留一定的余地。否则,把事情弄得很难堪就会影响自己的声誉。

在生活中,无论求别人办事,答应为别人办事,还是拒绝他人,都要注意把话说得留有余地。吃饭吃个半饱才有助于健康,饮酒饮到微醺才能体会到饮酒的快感,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给自己留下一点空隙。留有余地,才会有事后回旋的空间。就像两车之间的安全距离,要留一点缓冲的余地,才可以随时调整自己,进退有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