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之人,依然内心率真
长大成人后,我们总算摆脱了父母的庇护,开始独自面对生活。社会生活远比学校课堂复杂得多,许多人从一个个教训中走了出来,开始学会了掩饰,不再随便地表露自己的感情。于是有些人认为,纯真就是笨就是傻。他们再也不将稚气写在脸上,放在心里,认为那是愚蠢的,更是无聊的行为。他们开始变得胸有城府。
纯真与城府是矛盾的吗?其实并不矛盾。它们各自有适合各自的场合。有城府并不意味着失去了纯真的权利。如果一个人在所有场合中都保持着一份警惕,那这个人肯定会遭人摈弃。世事、人事太复杂,我们都喜欢和成熟的人交道,这是因为成熟的人底色是纯真的,有待人处事的原则,待人真诚可信。最成熟的人,能够将一切尽收眼底,取精华,去繁复,遇事沉着冷静,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能在这种坦然与冷静下,保持天真和单纯的心态。
其实,做人成熟与否,不在年龄大小,不在阅历深浅,全在于自己内心的修炼。有的人白发苍苍也不见得成熟,过了一辈子也是稀里糊涂,岁月更迭却没有让他拥有一颗成熟的心。有的人年纪尚轻,做事却有条不紊、从容大度,懂得找到位置和分寸。在太多的时候,做人不妨纯一些、真一些,多一份纯真,少一些世故。
1928年,沈从文被当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聘为该校讲师。当时沈从文才26岁,学历只是小学文化,闯入繁华的上海时间不长,即以一手灵气飘逸的散文而震惊文坛,颇有名气。
但是,名气不是胆气,在他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时候,面对台下的一个个渴求知识的学子,他竟整整呆了10分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后来开始讲课了,而原先准备好的要讲授一个课时的内容,被他三下五除二地10分钟就讲完了!这时离下课时间还早呢,但他没有天南海北地瞎扯来硬撑“面子”,而是老老实实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这引得全堂爆发出一阵善意的欢笑……胡适知道后,评价这次讲课时,认为沈从文的坦言与直率是“成功”了。
在日复一日的世俗生活中,我们开始慢慢地失去纯真,也很难找到快乐的感觉。其实,如果想要获得快乐,那就绝对不能让自己失去纯真。纯真就是诚实无欺地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做一个真挚纯粹的人。人只要有一颗纯真的心,精神面貌就一定很有朝气,为人处世也会很平和。
金雅琴是位老演员,演了一辈子戏,让人印象深刻的却不多。84岁时,她在《我们俩》中扮演一位刁钻古怪的老太太,把房子租给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她和女孩子由开始的敌视变得像祖孙一般,非常感人,让人几次落泪。金雅琴因此获得了第1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在之后的东京国际电影节上,她再获殊荣,仍然是最佳女主角。
金雅琴拍《我们俩》很难,当时她的耳朵听不到,眼睛也看不清,什么时候开拍她甚至也不知道,于是她就让导演举一面小红旗,红旗一落下就开始演,片子一点点地拍出来了。这部戏之后,她才被人熟知并且欣赏。
当记者去采访她的时候,她幽默地说:“演了《我们俩》才知道怎么演戏,也许我真正的演员生涯从80岁以后才开始。”
生老病死的人生历程,任何人都无法改变。我们留不住岁月,留不住青春,鱼尾纹终将爬上额头,银丝白发终将代替满头青丝。但是,我们可以保持纯真的心态,只要有梦想,有热情,心就永远不会衰老。
每个人在成长的路上都注定有所失、有所得。奔波在世俗之间,有的人有了世故的脸,有了成熟的谨慎,却也逐渐迷失了自我。这时,我们宁愿在走向成熟时,留一份纯真在心里。纯真绝不是幼稚的同义词。留一份纯真,就会多一份快乐,少一份烦恼;留一份纯真,就会多一份胆魄,少一份彷徨。纯真是一种心态,是值得好好修炼的。
一个人涉世越深,越容易受到世俗恶习的污染,原本纯真的心往往会变颜色,且身陷世故泥淖而无力自拔。只有那些真诚坦率、心存纯真的人,才能不被世俗所染,并保持其本色。任时光飞逝,在走向成熟的路上,请别忘记:永远保留一份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