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熟而不要世故

要成熟而不要世故

成熟的人容易收获成功人生,世故只能把人生引入歧途。世故的人容易给人留下不可信、不可靠和不可近的印象,难以建立好的人际关系。所以,我们应该努力追求成熟,但一定要懂得成熟不等于世故。

世故的人,人情练达,圆滑机巧,他们身上缺少的是真诚质朴,多的是虚伪矫情,浑身散发着世俗气。世故者一向采取滑头主义和混世主义态度,专搞中庸,惯于骑墙。他们和人可以谈天说地,但只是摆现象,不下结论,迫不得已时也只说些大家早已公认的结论;遇到原则问题需要辨明时,则尽说些模棱两可、怎么说都有理的话。世故者往往不动声色地冷眼旁观一些事情,不惹是非,明哲保身。

世故是现实存在的,有其存在的土壤和必然性。世故者看到社会的阴暗面时,他们无法透过现象看本质,分不清主流和支流,往往被阴暗面所吓倒。他们冷眼观世,觉得人生残酷、社会黑暗,对事对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不是成熟,应该叫作世故。

世故是一种变态,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势力,而成熟则是人修炼的结果,是一种人生独特的美。一个成熟的人懂得换位思考,乐于退让,遇到一切不顺心的事、讨厌的人,都能从容应对,不伤和气又不失立场,这才是成熟。“成熟与世故并不是画等号的。”央视主播康辉在厦大演讲时,告诫同学们说,“希望当代年轻人在越来越成熟的过程中,远离世故。”康辉认为:“成熟是用一种依然干净和清澈的眼光看待世界,而世故是完全站在自身利害的角度去看待人和事,去作判断,而这样,一个人的眼睛慢慢地会变得越来越浑浊,看待这个世界也会越来越浑浊。”

做人应成熟而不世故。看到社会或人生的阴暗面时,不被阴暗面所吓倒,表面上沉静而内心却有一腔热血。成熟的人,不怨天尤人,不媚俗媚上,不人云亦云;做人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处世不卑不亢,淡定自若。成熟者遇事头脑冷静,坚持原则,有主见,自己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成熟者对事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作敢当,往往小事糊涂,大事清楚。

“二战”时的盟军总参谋长、美国人马歇尔是一个“国际组织者”,他之所以能胜任这个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不偏私。从马歇尔的一生可以看出,正直无私、恪尽职守的精神一直是他不竭的动力源泉。

艾伦是马歇尔的小儿子,他在北非服役时,马歇尔特地给当地长官打招呼,不要因为他的关系而给艾伦以任何照顾。妻子凯瑟琳抱怨说:“这对他不公平!”马歇尔解释说:“这没有办法,我不能让人们怀疑参谋长为自己的儿子谋取任何好处。”

1944年5月29日,在一个名叫韦莱特里的村庄,艾伦不幸被一名德国狙击手击中身亡。在儿子的追悼会上,马歇尔只能握着儿媳妇的手老泪横流……

马歇尔的长子克里夫顿也在北非服役,他原本就有脚病,因此想请假回国治病,并乘机调至意大利。马歇尔闻讯后大怒,立即给驻阿尔及利亚的斯特耶将军去信说:“他在那里工作,不可擅自回国,否则会给国家造成很大压力,我决不能为自己的亲人开后门。”

克里夫顿的事就这样被卡住了。

成熟者由于对社会、人生充满信心,因此他们的处世态度是以改造社会为前提。生活历练中,我们应让自己有一双会分辨的眼睛,并坚持自己应该坚持的东西,不媚俗,不盲从。只有保持自己真诚的底色,才能在鱼龙混杂的社会中,拥有一颗不会随波逐流的心,才能守住自己内心的坚守。

我们为人应有所坚持,行事要坦荡,深谙现实的微妙却不为之流逝自己内心真诚的东西。即明了世俗却不会融入世俗,知世故而不世故,依然真诚,依然热情,依然相信爱情,依然可以为爱而疯狂……要想长久立足于世,就得要成熟而不要世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