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名浮利,何须牵挂

虚名浮利,何须牵挂

在现代社会,竞争可以说无处不在,人们不是争名,就是夺利,而且一争起来往往不择手段。名与利的确是十分诱人的东西,但一味争夺名利,让自己成为名利的囚徒,这样的人生有何乐趣?何况,争名夺利还会引来无穷无尽的灾难。

古人云:“求名之心过盛必作伪,利欲之心过剩则偏执。”官位、名声,相对于生命本质并无太多意义,不过是种外在的东西,名利有与无、得与失并非人生的关键,关键是你到底是名利的主人还是奴隶,在生命中是你支配它还是它支配你。千万别被名利销蚀异化,要能自控,不把一切看得太重,到了接近极限的时候,要能把握得准,跳得出这个圈子,不为利欲之争而舍弃一切。

在老子的《道德经》里,有一句话让人感受颇深:“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人能与他相争。可惜的是,两千多年来,能参悟和运用这一哲理的人真是凤毛麟角。在名利面前,往往争得你死我活,结果大都落得个遍体鳞伤、两手空空,有的甚至身败名裂、命赴黄泉。

其实,无论是职场,或是其他社会圈子,成功者、青云直上者、名利双收者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为名利所困扰、因过分追求而落败的悲剧。既然现实生活如此之严酷,那我们为什么不把名利看淡一些,为什么不能视名利如过眼烟云呢?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南存辉有感而发:“看淡一些名,看淡一些利,你会感觉天地很宽广。”

华为总裁任正非是国际著名企业家,他为人一向低调,看轻名利,对各种采访、会议、评选避之唯恐不及,以近乎本能的防御姿态面对外界。

关于任正非的故事有许多。有人去华为办事,换了一圈名片后,才发现自己手里居然有一张是任正非的,急忙环顾左右,他人却早已不见了。有人在出差的飞机上,与一位和气的长者天南地北地聊了一路,事后才被告知那就是任正非,于是懊悔不迭。这些多少有点传奇的故事说明,任正非的名气很大,但他能不为之所困。

2002年,在北京举行的一次电信展上,任正非正在公司展台前接待客户。这时,一位五六十岁的男人走过来问他:“华为总裁任正非来了没有?”任正非回答说:“你找他有事吗?”那人回答说:“也没什么事,就是想见见这位传奇人物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任正非说:“实在不凑巧,他今天没有过来,但我一定会把你的意思转达给他。”

任正非在一篇文章中说:“在我领导的集体中,每年都有大批员工立功受奖,唯独我这个领导者从没受过嘉奖。我很早就习惯了自己不应得奖的平静生活,这也培养了我今天不争荣誉的心理素质。”

正是由于任正飞的“不争”品质,才使得他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管理公司上,带领着华为创造出了辉煌业绩。生活的意义是广泛的,人生的价值不能完全用名和利来衡量,因此若想活得有滋有味,就应该看淡名利,活出生活的本色来。

客观地讲,人生在世,适当地追求名利是无可厚非的,关键是不要过分追逐。对名利的欲望是一头难以驾驭的猛兽,它常常使我们对人生的舍与得难以把握,不是不及,便是过之,于是便产生了太多的悲剧。我们之所以举步维艰,是因为背负太重,之所以背负太重,是因为还不会放弃。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懂得放下才能收获更多。

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异国时,曾被以色列国会邀请回国当总统,对此爱因斯坦婉言谢绝。他拒绝的原因是,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当总统、搞政治,而适合当科学家、搞研究。在很多人深为不解也深感惋惜的情况下,他果断地放弃了。因为他真正地认清了自身的能力和价值,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智慧之举。

我们不妨看轻名利,当名利场中的过客。首先,对于不属于自己应得的名和利,绝对不能要,否则,做一个沽名钓誉者,即便能暂时受益,日后也必定会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对于那些勉强应得的名利,要有一种谦让的精神,以让代争,这会赢得他人好感,促进人际关系。即使是自己应得的名和利,也要善于将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绝不能把名利当作炫耀的资本。

争是必要的,舍也是必需的。只有把“争”和“舍”融合在一起,该争的才争,不该争的就舍弃,才是圆满的做法。站在“不争”的立场来“争”,才不会乱争,才可能争得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