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润处世,也要坚守原则和底线
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规矩”就是讲做事要遵守法则,为人方正。做人要方,方指一个人有自己的道德原则和价值标准,不被人所左右。每个人做人做事的方法不同,但都离不开原则性。一个人如果什么事都没有主见,只会点头奉承,那不但会被认为生性圆滑,也得不到别人的尊敬。
东汉年间,有位叫戴就的管理仓库的小官,他是会稽郡太守成公浮的手下。成公浮为官清廉,不善奉承,因此得罪了刺史欧阳参。欧阳参就派了一个叫薛安的人前来收集太守“贪污”的证据,结果一无所获。为了置太守于死地,薛安就把戴就叫来,威胁他,试图让他做假证,戴就没有听从。薛安对他动用了酷刑,戴就仍掷地有声地怒喝:“成太守为官清廉,就是打死我,我也不会诬陷忠良!”薛安见戴就誓死不从,怕出了人命不好交代,只好放了他。后来,戴就凭着方正的品性,被推举为了孝廉。戴就的方正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只有心正,才能人正。方方正正做人,才能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他人。
但如果一个人过于方正,什么事都和别人硬碰硬,那不但会让人觉得过于好斗,也容易两败俱伤。从社会适应力的角度看,为人适当圆滑,是一种良好的交往能力的体现。在处理具体事情的时候,该坚持的事就应该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妥协的事,应该能够设身处地理解他人,作出适当的妥协,做出最该做的事情。这样才能够在各个方面都适应得比较好,从而很快投入到全新的人际环境当中。
做人要方,但做事要圆。圆指一个人能够认清时务,机智应对,使自己进退自如,游刃有余。这个“圆”不是圆滑,而是圆通。这是一种宽厚,融会贯通,是一种大智若愚。圆通的人外圆内方,守原则而讲技巧,懂得用一些灵活方法来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圆是变化的一种形式,也是办事的时候一种必要的润滑剂。但原则不能没有,原则是一个人的根本,能做到圆而不滑,才是最佳做法。
宝华是某市教育局的人事科长,经常处于矛盾的包围之中,领导的话他不得不听,违心的事也要办,他的官当得苦不堪言。
在他极其苦恼时,一位智者提醒他,面对矛盾,你何不采取回避锋芒、不直接对抗的退让之法,这能使你得到解脱!宝华茅塞顿开。
一次,一位郭副局长让他想办法将自费毕业的侄子安插到某中学去,这让宝华很为难,因为一旦出现问题,承担责任的是他,而非这位局长。这时他想起了智者之言。于是,宝华对郭局长说:“好,我会尽心为您办这件事的,请让你的侄子把他的毕业证、档案材料给我送过来。”
郭局长的侄子来了,但只有档案材料,没有毕业证,因为他虽读完了两年学制,但学业不精,自学考试没完全通过,宝华让他先回去等候通知。
过了几天,郭局长又过问这件事情,宝华先说了说他侄子的情况,随后说道:
“郭局长,你说话管用,你给那所学校的校长谈谈,只要他们接收,我这就把关系给开过去。”
郭局长从宝华的话里显然已听出了弦外之音,只好说:“那就先放放再说吧。”
宝华对这位局长没有采取直接对抗的方法,而是欲擒故纵、回避锋芒,达到了保护自身的目的。办事要圆顺些,你有什么想法,都不要硬来蛮干,而要多动脑子多想办法,多迂回几次,这样最终会取得较为理想的结果。
做人应掌握一种外圆内方的处事技巧。该圆就圆,该方就方,方到什么程度,圆到什么程度,都要恰到好处。在日常工作中,对不同类型的人采取不同的策略,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中要保持适度的弹性,把握好分寸,学会机智应对;面对想要干的事,既要执着,又要学会变通,才能兼顾各方的利益,避免伤害他人,让自己长久立足。
方为做人之本,是以不变应万变;圆为处世之道,是以万变应不变。只圆不方,就好像是一个滚来滚去的“球”,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只方不圆,为人处世只是坚守一些规矩和原则,不知变通,缺少灵活,则容易把局面搞僵,把事情办砸。只有把“方”和“圆”结合起来,才能左右逢源,无往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