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须拍马,只会让人生厌
如果一个人懂得礼让领导,知道安抚下属,把上头的人哄得开心,把手下的人弄得顺服,通常,我们说此人很圆滑。圆滑的人不惜牺牲尊严,对上一套对下又一套,对下欺骗压迫,向上奉承讨好。过于圆滑的人为了某种利益和目的不惜八面讨好,不惜左右逢“圆”。但这种“圆”的背后是虚伪和丑恶。历史上大家所说的小人即是这种很会“拍马屁”的形象。
一说到“拍马屁”,很多人就会心生厌恶,眼前立刻就会浮现出这样的景象:溜须逢迎,点头哈腰,一副奴才相。人们之所以对“马屁精”甚为不屑,是因为人们认为拍马屁是龌龊之极的事。
《史记》记载:汉文帝时,有一个没有什么才能但很会奉迎的人,叫邓通。此人与文帝私交甚密,权势极盛时,文帝把严道的铜山赐给他,特许他自铸铜钱。
一次,文帝生疮,邓通为表达自己对文帝的忠心,竟然用嘴去吸吮脓血。这令文帝非常感动,他把太子叫来,让他效仿邓通。太子说什么也不肯,惹得文帝很不高兴。太子对邓通的做法十分厌恶,对他让自己在父亲面前难堪怀恨在心。
文帝去世后,太子继位,是为景帝。时间不长,景帝随便找了个错,将邓通革职了,邓通无奈地回了老家。事情到此仍不算完,事过不久,有人告发邓通偷偷在边境铸钱,经审查属实,邓通被没收了全部家产,最后在抑郁中死去。
邓通吮疮,从医学上讲是医盲,是无知;从政治学上讲是奉迎,是拍马屁。这奉迎之事看上去是两人你情我愿的私事,但其实,肯定会碍着别人,让人不自在,想不为旁人记恨几乎不可能。奉迎者,多无真才实学;奉迎后,往往会得到过分的赏赐。这样的结果,真才鄙视,庸才嫉妒,结果,奉迎者成了孤家寡人,容易不得善终。
惯于谄媚奉迎的人,待人接物显得非常“热情”,口中充满了“溢美”之辞,然而你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类“热情”中不乏虚伪的成分。这类人,嘴比蜜糖还甜,却怀揣一种肮脏的心理,设置一些圈套让一些不谙世事的人往里钻,甚至坑了人还要让对方说一些感激涕零的话。生活中不乏这类人,他们常常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人们对这些人是既羡慕他们的这种能力,同时又讨厌他们的油滑。
苗女士在某单位做行政工作,她嘴巴很甜,颇有些人缘,但最近,这位甜嘴巴的苗女士却遭到了一位领导的摒弃。
她的领导非常爱打扮,又很会搭配衣服,稍一动手,就能变换出很多新衣服。因此每天早上一到公司,苗女士那种令人不舒服的赞美声就涌入耳中:“哇噻,经理!又买了一套新衣服,对不对?颜色好漂亮喔!穿在您身上就是不一样。”隔天一见面,又来了:“看看看!又一套,很贵吧?还有项链、耳环,也是新的吧?我就缺这个本事,不像您如此会打扮。”不仅如此,苗女士还当着客户“恭维”领导,说辞几乎都是:“在我们经理的英明领导下,我才有今天的成绩……”
领导终于被苗女士的过分恭维弄烦了,只好告诉她:“不是你没看过的就是新衣服,我的衣服有的已经穿了五六年啦,只是保养得好,配来配去就不一样了而已!你一嚷嚷,人家还以为我多浪费呢!以后请别再说我的衣服啦!”
可见,这位苗女士对领导的赞美就很不得法。首先,内容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其次,她的赞美给人的感觉是不真诚。触犯了这两条大忌,她的领导自然不会喜欢。
每个人都喜欢被人夸奖、欣赏和赞美,夸奖是一门艺术。当然,我们还应将“夸奖”和“拍马屁”区别开来。夸奖可以使别人开心、自己快乐,而“马屁功夫”则是阿谀奉承的庸俗手段。在赞美他人时适当地夸张一点能够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对方也乐于接受,但过分地夸张就有阿谀奉承、溜须逢迎之嫌。言不由衷或言过其实,对方都会怀疑赞扬者的真实目的。
事实上,真正的“拍马屁”也是一门学问,既要做到语言平淡,句句说到对方的心坎上,又要做到恭维适度。恭维适度才是善言。如果错误地把恭维当作善言,不分对象、不分时机、不分尺度,总是千方百计、搜肠刮肚找出一大堆的好话、赞词,甚至把阿谀当作善言,那么得到的回报就常常会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