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为人,但不要做“好好先生”

善良为人,但不要做“好好先生”

从小我们总是受到这样的教导:要做好人,不能太自私,要多为别人着想。这种教育方式听起来似乎没什么问题,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会发现,凡是具备这种思考方式的人,往往都会成为所谓的“老好人”。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老好人”。他们对朋友无微不至、对同事有求必应,他们总是把别人的需要摆在第一位,哪怕自己受苦受累受伤害也不愿对别人说“不”。他们把“多栽花,少栽刺”作为行事准则,面对别人的缺点、错误,不是诚心诚意地提出来,而是能捂则捂,能盖则盖,谁也不得罪。这种老好人奉行“是非面前不开口,遇到矛盾绕道走”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常常遇见问题不吭声,开展批评不较真,热衷于“你好我好大家好”。这样做看起来似乎把大家的关系搞亲密了,但仔细回味却发现实则是把人际关系搞庸俗了,搞坏了。

我们或许都还记得这样一个小品:一个人因怕被人看不起,为了想证明自己有能力,他总是对别人说自己能搞到火车票,他对人有求必应,经常随便答应别人,而他其实没有熟人,只好自己半夜三更去排队买票。结果托他买票的人越来越多,他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有时不得不自己贴钱买高价票,更别说抱着被子上火车站一待就是一夜的痛苦了。这就是一味做“老好人”带来的烦恼。

看来,老好人做不得,存好心往往做坏事,好事做不成,还让自己遭遇“里外不是人”的尴尬。而且老好人的心理状况和生活状况往往都不尽如人意,甚至悲惨。

“老好人”表面上处处讨好,与人为善,实际上却是损原则保情面、损公益保私利、损他人保自己,与真正的好人动机不同,完全是两码事。“老好人”乐于助人、待人厚道值得肯定,但这种消极的做人原则和处世态度却不应提倡。因为他们没有明确的是非荣辱界限,而是处处想“做好人”。这样做不但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变成了“老好人”,而且,也违背了自己做好人的初衷。

老好人会用表面的一团和气害了自己,连带他人。因为好心而处处顺从、迁就他人的人,更有可能成为裁员的首要目标。

刘炎是公司里出了名的“老好人”。刚进公司,他总是小心“侍候”,每逢休假日值班,只要谁说有什么事儿,他都马上答应帮忙。工作期间,他总是早早就到了,收拾台面,打扫办公室,只要谁说一句“没吃早餐好饿呀,有没有什么东西填肚子”,他就赶紧拿出自己买的食物,送到他们手上;炎炎夏日,他还经常买些冰镇可乐带给大家喝;别人说好,他就说好,别人说坏,他就不作声,默默隐匿在大家之中……久而久之他成了大家公认的“大好人”、老板视而不见的隐形人。

但随着工作的渐渐增多,他没有再像以前一样做“老好人”,于是,指责和抱怨也就接二连三地来了,有的还当着他的面数落:“摆什么架子嘛?帮我把这份材料送一下!”“嗨,去仓库帮忙领一包打印纸过来,我们等着用呢!”碍于情面,他最后还是做了。

后来,由于公司不景气,不得不裁员,刘炎当即被裁掉了。

我们应该做好人,不应该做“老好人”。好人会真正地负起责任,不怕得罪人,这样才能为公司作贡献,帮助他人,让自己真正受益。老好人却会因为表面的一团和气最终害了自己。

与人为善并没有错,但如果费尽心力只想讨得周围每个人的认可,为此甚至牺牲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取悦他人,就不能认为这人仅仅只是个热衷于让别人快乐、为别人做事的好人了。

这样的“好”实质上是对拒绝、冲突、批评、愤怒等消极情感的深深畏惧,也许你尽力避免得罪他人引起敌意,因此只考虑他人而忽略了自己,而友善无私的背后通常是恐惧、自责、缺乏安全感、被孤立、被利用的愤怒和焦虑等。

既然“老好人”活得这么累,那就别总当老好人了。不当老好人,仍然会有人喜欢你;不当老好人,一样可以赢得尊重。最重要的是,不当“老好人”,要当是非分明、热心助人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