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圆通,但不能圆滑

做人要圆通,但不能圆滑

做人要“圆通”,但不能“圆滑”,圆通不是圆滑。圆通是一种智慧,是指做人能灵活变通,遇事思虑周详,积极寻求解决之道,不会总钻死牛角,能够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不是死板地为人处世,结果总是皆大欢喜。而圆滑是一种世故,是投机取巧。圆滑的人在做人做事方面不诚实、油滑狡诈、有投机心理,他们面对问题的态度是逃避,而不是面对、解决,总试图避开问题。

做人要圆通不要圆滑,一个通,一个滑,体现了两种做人的品质。圆通需要大智慧,看的是长远;圆滑惯用小聪明,图的是眼前。圆滑的人外圆内也圆,表面上看是对人一团和气,实际上已丧失了原则立场。

周玄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宫廷画师,他曾受命在宫殿墙壁上画一幅《天下江山图》。周玄素不敢画,也不敢不画,便说:“臣不曾遍游九州,不敢下笔。请陛下先起草初创,臣然后进行润色。”朱元璋听他这么说,一时画兴大发,当即挥毫泼墨,不一会儿,草图就成了,朱元璋一面欣赏着,一面命周玄素:“你现在可以为朕润色了。”周玄素谦恭地回答说:“陛下山河已定,臣怎敢随意动摇?”朱元璋只得一笑作罢。

周玄素的圆滑,高在巧妙地推掉了很可能惹祸的任务,而又不得罪皇帝;先将朱元璋捧得龙心大悦,尽管知道他耍滑头,也无法加罪于他。

也许有人会心存疑问,你看,圆滑乖巧的人这不是混得很好吗?这又如何解释呢?从本质上来说,人们对圆滑的人表面上认可,背地里却会不屑一顾地说“这人滑着哩”,这才是真实的评价。从长远来看,圆滑世故的人很少与人为敌,但是对事对人没有热情,通常奸险者多,以破坏别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私欲。这样的人,通常可得到眼前的利益,最终却会让人看穿真面目,惹人生厌,遭人鄙夷。

圆滑的人只想设法逃避当前的问题,根本不想将之解决。圆通的人,处世智慧极高,善于利用“推、拖、拉”的短暂时间来充分思考,寻求此时、此地合理的行动方案,以便减少阻力,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做人必须圆通,唯有圆通才有方法方式可言。

南朝齐代有个著名的书画家叫王僧虔,他的书法造诣深厚,一手隶书写得如行云流水般飘逸。

当朝皇上齐高帝萧道成也是一个翰墨高手,经常在大臣面前显露才能。一天,萧道成提出要和王僧虔比试书法高低,于是君臣二人都认真地写了一幅字。写完后,萧道成居高临下地问王僧虔:“你说,谁为第一,谁为第二?”

如果是一般的大臣,当然立即回答说“陛下第一”或“臣不如也”。但王僧虔却不愿贬低自己,明明自己的书法高于皇帝,为什么要作违心的回答呢?但他又不敢得罪皇帝,怎么办呢?王僧虔眼珠子一转,竟说出一句流传千古的绝妙答词:“臣书,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

他巧妙地把臣子与帝的书法比赛分为两组,即“臣组”和“帝组”,并对之加以评比,既给皇帝戴了一顶高帽子,说他的书法是“皇帝中的第一”,满足了皇帝的冠军欲,又维护了他自己的尊严和品格,使皇帝更敬重他的风骨,觉得他不是那种专门拍马屁的家伙。

果真,萧道成听了,哈哈大笑,也不再追问两人到底谁为第一了。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它让我们领悟到了“圆通”的智慧。如果把王僧虔换成其他人,他们的说辞肯定不一样。他们也许会说:“臣的书法怎么能跟陛下的书法相提并论呢?陛下的书法是龙腾深渊,臣的书法是蚯蚓爬泥;陛下的书法是天下独步,臣的书法简直是狗屎一堆!”这是逢迎讨好,是巴结谄媚,是别有用心的大献殷勤。王僧虔不愿这样说,他机智地选择了不得罪人的“圆通”。

做人要圆通,生存于世,打造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圆通,将事情办得顺心如意也离不开圆通。圆通是一种宽厚、融通,是大智若愚,是与人为善,是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圆通的人不因自己比别人高明而盛气凌人,不因洞察别人的弱点而咄咄逼人,也不会因坚持自己的主张而让人感到压迫……圆通的人在圆滑中存有原则,在坚持中知道变通。

圆通,是一种做人哲学,需要阅历与智慧。要想圆通做人,需要有高素质、高悟性和技巧,这是做人的一种境界。只有学会圆通,才能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