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嫉妒,不如靠自己的双手致富
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在谈到财富观时说:“财富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企业创办初期主要是为了钱,但到了一定程度,更多的是为了一种责任。尽最大的努力去把事情做好,但不贪心、不贪婪,顺势而为。”这种时候,南存辉会强调一句:“财富不等于幸福,不要去眼红别人。”
当今年代,世界越来越光怪陆离、色彩斑斓。在物质极度丰富、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里,时尚名牌满天飞,美女香车招摇过,我们心中的欲望,常被挑逗得像是看见红色斗篷的斗牛。他人暴富的经历,更让我们血脉贲张,跃跃欲试;更不能忍受的是别墅洋房的诱惑……因此,太多的时候,我们会被世上的金钱、名利、物质所迷惑,心中只想得到,只想将喜欢的统统掠为己有。
我们想要的太多,但是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一味地贪大求全、什么都想要,什么好处都想占有,最后难免顾此失彼,甚至造成各种恶果。欲望是无止境的,欲望太强烈,心中就会充满矛盾、忧愁、不安,心灵上就会承受很大的压力,以至于活得很累。两千多年前,老子清醒地认识到人类贪婪自私的弱点,通过对名誉、财富、得失等问题的追问和思考,得出一个结论:过分地贪爱必然会付出沉重代价,过多地拥有必然导致失去更多。而幸福的人生并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拥有多高的地位,只在于将需求减至最少。
几千年前,古希腊著名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这样的话:“幸福的生活其实很简单,就是必需的物品一个也不少,没用的物品一个也不要。当我们为奢侈的生活而疲于奔波的时候,幸福的生活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苏格拉底之所以会说出这番话,是因为在这之前,几位学生曾想方设法地劝他到热闹的集市去闲逛。苏格拉底起初不愿意去。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劝他说:“集市里有数不清的新鲜玩意儿,什么好听的、好看的和好玩的应有尽有。您如果去了,一定会大有收获的。”苏格拉底寻思片刻,同意了学生的建议,决定去集市上看一看。
苏格拉底从集市回来,刚一走进课堂,立刻被学生们包围住了,他们好奇地问苏格拉底去集市有什么收获。苏格拉底看着学生们,停顿了一下说:“此行我的确有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随后,苏格拉底说出了上面那番话。
苏格拉底选择了在我们看来最差的生活:冬天还穿着短衫,从不穿鞋;食物是最差的,房屋是简陋的。但是在他看来,这已经足够了,他在锻炼自己做到需求最少,而在最少的需求中得到最大的满足——这使他时刻都活在幸福之中。这就是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的:只有需求最少,才更容易得到幸福。
固然,人应该追求健康丰满,但脂肪过多会压迫人的心脏。拥有足够的金钱,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安定,也可以使人生变得多姿多彩,但多余的金钱会压迫人的心灵。一切多余的念想、多余的追逐都会成为生命的负担。因此,人如果想要活得充实、潇洒、轻松、快乐、健康,就要善于放弃生命中的多余。
人应该尽力克制自己过高的欲望,培养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成龙在拍《我是谁》这部大片时,拍电影的场地是从贫穷的非洲到繁华的都市,该片拍完后,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成龙深有感触地说:“在非洲,人们很容易满足,有面包能吃饱肚子,那就是幸福的一天。可是,繁华都市里的人,不用担心三餐,却有着很多的烦恼,他们总是在追求自己所不需要的东西。”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喜欢拼命地追逐、抢夺、索取,认为这样才有可能得到幸福。却不知,当你费尽心机地得到了这个,消除了一个烦恼,很快你又会开始惦记上了那个,你就又会有新的烦恼。如此反复纠缠,身心难安。事实上,人们追求的东西往往是自己并不需要的。只要我们能设法降低自己的欲望,通过心理调节,使自己能够平静地对待目标,从而减轻或消除心理负担,幸福也就会悄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