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居民亲近自然、回归乡村的意愿愈发强烈,很多地区掀起了“农家乐”热潮,自此开启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之路。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大众游客最重要的旅游方式之一。在政府力量的持续注入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下,乡村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逐渐成为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旅游扶贫以及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2020年初的一场疫情极大地冲击了我国的旅游业,但其后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尤其是超大城市周边乡村旅游较快复苏的情况表明,乡村旅游具有较大的发展韧性和抗冲击能力。相较于传统的旅游景区,乡村旅游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既可以在保持较低流通性的同时实现对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旅行要素的供给,又能够在避开拥挤人群的同时满足游客亲近自然、休闲放松、释放工作压力的需求。这一特质在满足后疫情时代城市居民追求回归自然、避开拥挤、追求自驾的需求的同时,也更加契合游客“游得安全”的核心诉求。因此,在“后疫情时代”,以近郊游、周边游、乡村民宿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必然成为撬动旅游业复苏的杠杆,以及下一阶段国内旅游的新亮点与增长点。
近年来,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为代表的超大城市居民的乡村旅游需求急速增长,推动其周边乡村旅游的发展进入繁盛阶段,形成了多元化、创新化和特色化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超大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因其潜力巨大且复杂多样的客源市场特征,尤其是背靠超大城市的地缘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引领了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方向,超大城市周边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发展路径以及发展方向都有可能成为我国乡村旅游下一阶段发展的新标杆。
本书为文旅部2018年万名英才计划“双师型”师资人才资助项目的终期成果。在该项目的资助下,作者走访调研了上海、北京、广州以及成都等几个超大城市周边的多个较为典型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试图通过对超大城市周边不同类型乡村旅游发展案例的剖析和讨论,为下一阶段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书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乡村旅游相关的概念入手,系统性地梳理了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探讨了乡村旅游的概念,并从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出发,进一步探讨了超大城市周边乡村的界定及其乡村旅游的特征。第二部分基于乡村旅游核心旅游产品的特色,将超大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划分为农业观光、休闲体验、文化遗产、生态涵养、户外运动、业态创意、红色旅游、康养度假、科普教育、特色小镇、传统村落等类型,每种类型通过2—3个具体案例对其发展特征、发展路径以及发展特色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第三部分则通过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超大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发展的案例及成功经验的分析,进一步加强对超大城市周边乡村旅游的解释和分析。本书语言通俗易懂,分析深入浅出,旨在通过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为相关领域的读者带来一定的启发。
作者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书籍资料,在此对相关文献的作者表示感谢。由于学识有限,书中内容难免挂一漏万,还请诸位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作者将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不断进步。
至此,本书的编撰工作虽已完成,但针对超大城市周边乡村旅游的研究不会止步于此。希望本书能够作为一个引子,吸引更多的研究者不断丰富该领域的知识。
作 者
202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