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书法的情

第五节 书法的情

一、情为何物?

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不是书法本身所要表达的情,喜、怒、哀、欲、憎、惧这些一般情感也不是书法本身所要再现的情。书法的情究竟是什么?书法要表达的只能是与情相关的各种情感、情绪、情态、性情、才情的艺术。

情是客观事物引起的人的生理态度的反应和变化。书法家受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审美理想等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在书法作品中自然流露出时代情感色彩。清代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中说:“《争座位稿》尚带矝怒之气,《祭侄文稿》有柔忍焉。藏愤激于悲痛之中,所谓言哀已叹者也。”书法虽然不能像文学音乐那样表达一般性情感,但并不等于说它能够离开人的一般情感。在我看来,书法艺术在其创作过程中,不仅要以一般情感为动力,而且还要从一般情感中摄取丰富的营养,以活化自己的情感元素。

情感在书法创作和审美活动中有重要而复杂的心理内容。情感的波动会直接反映到作品中去。创作者总是将审美情感和审美认知灌注到书法活动中去。什么是书法的情?情有哪些形态?生动的情如何表现?便成为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了。

孙过庭说:“篆尚婉而通,隶于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险而变。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以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其中的婉通、精密、流畅、险变,是对不同书体提出的美的标准。这些不同标准表达出不同的审美情趣,这些不同的情趣又来自于不同的性情,为了充分展现性情,要依靠“凛”、“温“、“鼓”、“和”等技法。由此看来,书法是通过笔墨技法再现性情、情趣的艺术。

二、情的种类和表达

韩愈《送高闲上人序》曾记述张旭以书抒怀的情景:“昔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在他看来,书法所要表达的除了喜怒哀乐等情感状态,还可以有思慕、酣醉、无聊等生活情绪、情景。其实,轻松的、散逸的、沉郁的、悲愤的、凝涩的、愉悦的、稳定的、豁达的、谨严的、洒脱的、细微的等情绪情感,都可以流露到书法当中。笔随心动,情泻笔端。我们将书法表现出的情大致概括为:激情、情绪、性情、情态、情意等。

(一)抒写激情

王羲之写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高超的书写技艺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但书法感情流露却是这篇名作成功的关键。相传羲之曾想重写一遍《兰亭序》,但原来那种场景变化了,整体状态丢失,更重要的是悠然的情绪丢失,始终写不出原来的意来,可见,情感的注入和情绪的集合对于书法创作和书法审美是至关重要的。

当代书法家王冬龄说:“只有终其一生浸淫其中,才能将其情感、精神、性格铸入点画线条……具体创作下手处,心要柔、笔要狠、情要切、意要真。草书创作最为重要的是具有真情激情,兴到为之,信手万变,若有神助,线条也因此具有灵魂。”我们观赏他的草书,如见其人,深深地被他真切的激情迸发的感染。

我们可以注意他对情感的描述,强调了情感的真切,情感的炽烈。美的情怀首先是以真为前提的。要表露本心,要求内心世界与表达形成一致性。笔墨本身并无情性,而是笔画墨色中透露着书法家的情性。书法审美,也总是要借助书法形式来体察其中的情性,接受作品熏染的。颜真卿因其侄子讨伐安禄山叛乱遇害,并沉冤多年才得以昭雪,出于对亲侄的悲悼及对仇敌的愤恨,所以所写《祭文侄稿》在文字间流露出悲愤与哀伤,在笔墨线形中,在书法形象里激情充溢,露出豪迈悲切的情绪,从而成了书法可以承载悲情的重要代表作。

(二)表现情绪

当代书法似乎踏出了一条属于当代人自己的书法情结路子。虽然众多书法人写出了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书法的形,形成同一化的倾向,但在这些书法里几乎见不到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见不到丰富的情感。其基本功状况在粗糙的点画中反映出来,表达出了一种感觉,或是一种“梦幻”、一种潜意识的发泄,甚至还有做作的成分。大多数作品只是一种情绪的流露,这些情绪主要表现为参赛情绪、入展情绪、应酬情绪、失落情绪、卖字情绪、求胜情绪、急功近利的情绪等等。

(三)呈现性情

书法艺术乃本情之产物。董其昌说“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书法是书法家表现的对象,因而书法中也必然有书法家在,书法表现了书法家这个人,当然包含了人的性情。古人讲“字如其人”,其合理性也正在于此。书法中表现性情是很自然的。“任情恣性,然后书之”,书法所表现的性情即为书法家的情趣意向以及性格特征,又是书法家对书法不断深入认识和有意追求而形成自我风格的结果。张怀瓘《书议》云:“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讲的是有意通过书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性。书法讲究性情不假,传达的性情也是丰富多样的。但传达性情的方式只有一种,就是写,因为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写,才能真实地抒情。然而书法之“情”亦分多种,“惊涛拍岸”是一种情,“小桥流水”也是一种情,浪漫是一种情,婉约也是一种情,甚至宁静、躁动、清秀、典雅、狂怪等都可称为书法之性情表达。

(四)顾盼生情

讲究笔画之间的配搭和谐并形成一定审美意象是书法人追求的基本要求,但关键在于顾盼生情。王羲之﹑米襄阳书法中极尽变化的笔法,让观者感受到在用笔的提﹑按、转、折之间呈现出的方与圆﹑藏与露﹑粗与细﹑断与连﹑静与动﹑快与慢﹑沉厚与轻灵;以及结构的虚与实﹑黑与白﹑欹与正﹑大与小之间的自然天成。通过千姿百态的情理之形表达出了内心审美取向。

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昔人言为书之体,须入其形,以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状之,取不齐也。然不齐之中,流通照应,必有大齐者存。”书法的情感始终依靠外形来显现,在各种形态中蕴涵着相互顾盼的情感,这既是一种技法认识又是书法个体之间的顾盼呼应之情,默默的藕断丝连之情。当思想感情和境界在自己所呈现的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时,韵的意味也就从作品中显现出来了,情的意味就更浓烈了。

册页局部

(五)情投意合

黑格尔在《美学》中有非常精彩的论述:“在这种使理性内容和现实形象互相渗透融会的过程中,艺术家一方面要求助于常醒的理解力,另一方面也要求助于深厚的心胸和灌注生机的情感。”书法是情与理结合的产物,自然需要有深厚的心胸和灌注生机的情感。情感是建立在理和意的基础之上的。书法是人对生活的体验以及内心所发生的一切与形式交融的结果。书家要根据创作时的性情去布局,因字而“生”,因情而“生”,任情姿性,妙巧入神,通过表达,情意合一。譬如:在我们书写时,收笔之处是以“取势”而得“蓄势”的动作,并引领或跳跃到下一个笔画的,这期间有抑扬顿挫的缓急动作,造成这个结果就需要有情绪的投入。

书法家需要善良之心的真实与表白,需要同情心的热烈与深刻,需要意志力的果敢与坚强。作者的情感和心境,品性的修炼、理趣的表达,与书法作品的实际效果及其风格面貌是有密切关系的。孙过庭强调:“旁通点画之情,博就始终之理。”书法家必须认识到理是情的控制力,情是理的内驱力。作书时的精神状态很重要,“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庄子·田子方》中“解衣磅礴”的故事,本意不在论艺术创作,却非常生动地刻画了艺术创作的心理规律和艺术的超功利性特征。主张创作要游艺于法度之外,赋理于情感之中。

三、情的重要性和模糊性

刘熙载《艺概·书概》中说过:“笔性墨情,皆以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提出:“能移人情,乃为书之至极。”这“首务”,这“至极”均表明情在书法审美中的重要性。

丰富的情感世界能加强情操的陶冶与修炼,对增强书法效果,就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了。人们的情感世界是极其丰富、复杂、细腻、微妙的,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不同的性别、年龄、职业,都有相应的差别和变化,因此,秉笔作书,就不能不掺和情感因素,将其渗透到字里行间。

祝允明说:“情之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这也说明情绪与书写姿态是相联系的,但是书法情性的表现并不像文学、影视等艺术那样明显、那样真切、那样有确定性。抛开文学内容来看书法表达的情感是很艰难的,如果《祭侄文稿》没有悲壮的内容,又怎么可以肯定地说天下第二行书表达的一定是悲壮情感?不也可以说是飘逸潇洒的书风吗?我们写行草书激情是少不了的,问题在于是什么样的激情就很难界定了。《颜勤礼碑》《家庙碑》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是磅礴的气势、古拙苍老的情感吗?非也!是风格,是风格在运笔中的定势反映。王羲之的《肚痛帖》这种杂事便条又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这很难说准确,所以书法的情感有模糊性的特点。

同一情性也可以写出多种多样的书法形态,我们不能单纯从书法线条形态中认定只有某种情性才能写出来,因此,对情感的认识不能搞机械的对号入座,那样会把本来微妙复杂的事情看得过于简单了。只有总体上承认书法的情性,具体情况又再具体分析。书法应该面对时代,情感因素、逻辑因素应更多的渗入表象组合的新秩序里。我们也有必要对传统思维和研究方法做进一步的反思。

四、我们该怎样正确地抒发情感?

(一)只有书写,才能抒情,也才能使汉字成为艺术。

锤炼技法。优美的点画来自于先入规矩的训练,生动的结构依靠点画的支撑,书法家借助于点画与结字来表情达意,形成自己的套路与风格。但首先要过技法关,只有在技法娴熟的基础上表现情感,作品才有审美的价值。分清书体,不同书体建构的形态特征不同,书法审美的效果也不一样,可以反映不同的情感。著名画家陈逸飞说:“有人说当作家先要有坎坷磨难,要有生活,要有思想,其实搞书画也一样。什么苦都没吃过,不知道什么是人生的人,怎么写字画画?书画不光是笔墨技巧,还有生活、思想、人生。”在生活、思想、人生的感受体悟中堆积情

感,在书法中表现出丰富的情感状态。

(二)营造氛围

草书醉酒当歌

唐代的孙过庭在《书谱》中也专门谈到这个问题,有五合五乖之论:“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重温这些话,仍感到很精辟。事实上,我们创作时,如果今天情绪好,写出的字反映出你所要表达的“情”自然就好些,如果情绪不佳,反映出的心中的“情”的状态可能就不好。对于书法而言,并不是心情好书法就要表达愉悦的情感,心情郁闷书法就表达郁闷之情。

(三)养情寓书

才情也是书法表现的一种情感,但才情背后是天赋﹑是智慧﹑是勤奋。情感世界,自有情调的高低之别,亦有情趣的雅俗之异,只有追求高情逸趣,才能使笔下出现高格调、高气韵的书法形象,才能出笔不凡,强化自己在文化、文学和艺术方面的素养。大自然的朴素能养心养情,世间万物都存在于情理之中,除了对人生、社会的感悟外,更多要体悟自然景象: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花实,日月列星,风火海立,雷霆暴雨,歌舞烽烟,地震海啸、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都可以融化到书法中去。

五、书法创作依赖于情感的真实性

有思而书是历来书家提倡并被书者所不懈追求的,而“为书造情”则是创作之大忌。真实的思想情感是书者意境和心绪的真实写照,它使书者的思想情感与书写文字的含义相一致,使审美形式与创作内容相一致。书者真实的情感活动成为创作的一个积极的内在条件,它不仅使创作更加顺利,同时也更为统一、和谐。譬如,古今不少书法家同时是诗人或文学家,他们的书法作品把文学内容与书法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自己的书法写自己的诗文,相辅相成,互映生辉,相得益彰,情感在作品中把握得非常得体,即使信笔而成的书法小品也令观赏者领略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意境。书法佳作完全是书家思想情感的真实流露和集中体现。一幅书法作品,要是没有情感作为它的丰富内涵,那这幅作品就要打上个问号了;一幅书法作品只有技法而没注入情感,可以说是丢掉了书法之真谛,丧失了书法之灵魂。就拿笔者来说吧,曾只顾埋头苦练,潜心研习法帖,因此书法创作总不得法,甚是苦恼。后来在书法理论和历代名家的不朽之作中寻找答案,终于省悟了“书法是抒情的,书法创作要依赖情感的真实性,人的情感赋予书法以生命”这个道理,促使自己在书法创作中注重思想情感、技法技巧与作品内容的融会贯通,努力使抽象的线条情韵化、人格化,化为富有生命力的形态,终使自己的书法创作步入一个崭新的世界。

但有的书者不是“以情作书”,而把书法创作完全归于单纯技法的实践,认为只要有技巧,创作便会迎刃而解,甚至只沉浸在法帖的练习之中,不闻不问天下之事,不养动人之情,不读圣贤之书,不循公德之礼,思想感情怎么会越来越丰富呢?人的情性意欲﹑精神气格永远不能被机械所取代。而书写虽也用技,其用技都是由主体的精神修养﹑情性气格驱动的。我们应该明白书法是表情的载体。

茗子用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