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校点.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季伏昆.中国书论辑要[C].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4.
沙孟海.沙孟海论文丛稿[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8年.
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启 功.古代字体论稿[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90.
周汝昌.永字八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欧阳中石、徐无闻.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金开诚、王岳川.中国书法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王岳川.艺术本体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王岳川.书法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王岳川.北京大学首届书法研究生毕业展览[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张 海.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N].光明日报,2008-07-11.
邱振中.神居何所[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
陈振濂.近现代书法研究[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1997.
朱良志.曲院风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陈方既.书法艺术论[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9.
季伏昆.中国书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卢永璘.扬雄“心画”说非书法理论辨析[N].书法报,1990-12.
聂振斌.什么是审美文化[J].北京社会科学,1997(2).
胡传海.法度 形式 观念[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陈大中.当代书法创作模式与流派研究[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5.
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
陈爱民.论陶行知书法教学做[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1(1).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陶行知.陶行知书信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编.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丛文俊.20世纪书法研究丛书·品鉴评论篇[M].上海:上海书画版社,2000.
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瑞士]布洛.作为艺术的一个要素与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J].英国心理,1912(5)(2).
[法国]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女人[M],唐译[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韩国]金炳基.书法,韩国书法与我[W].中国书法论坛.
郭继明.凡书法当观其韵[J].艺术百家,2006(4).
郭继明.散谈当代书法艺术的创作[J].青少年书法(青年版),2005(4).
郭继明.“因为松动 我的书法观”[J].中国书法,2009(1).
郭继明.“和谐论”[J].台湾艺术大学学报,2010(6).
郭继明.“书法文化与文化书法”[J].文化书法,2009(10).
郭继明.自由精神在书法教学中的阐释[J].书法报,2010(6).
郭继明.书法三境界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青少年书法,(青年版),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