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四 郭继明书法展后记
环顾室内堆积如山、皱巴巴的习作,内心沉静而舒畅。再审视岳川老师选出托裱后的作品,在平整、光洁、静穆的视觉中,忽然感受到生命的微颤。线条的流动跳荡着我的率真性情,折射出某种尚未分明但十分坚定的文化思想和书法审美理念,我深知,这是北大人文精神熏染的结果!
这些作品大多是我在北京大学访学期间创作的。在这里,我一直浸泡在文化书法的理念中,书法注重文化根基,体现文化品格。收入本书的近百件作品,大致别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临写经典碑帖。潜心揣摩、临习古代经典书迹,有以小字临摹《淳化阁帖》成百余米长卷在内的十多件作品,欲使经典复活,传承中钩索新意;第二部分以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李商隐、温庭筠、柳永、苏轼、李清照等的经典诗词为内容,创作成长卷、横披、扇面、中堂、信札、条屏、对联、册页作品,以书法形式诠释经典诗词的文化意境,体贴古典诗人的艺术个性,传达文人雅士的情感体验,借以表现个人对雄肆而秀逸的美的追求;第三部分广涉经史子集,以儒、道、释家经典,古代文论、书论、画论名篇、碑帖集联等为书写内容,沉潜涵泳,俯仰出入,反复体味传统文化本色,付诸翰墨,努力体现古雅、朴茂的传统品格和心灵。
最初,本书想以“走近经典”四字为名,意为尽力亲近文化经典。当代书法创作应该出入“大经典”,具有经典性,细读经典,潜入经典,走出经典,表现经典,这虽然是我的理想追求,但读者也许会问,你在自赏?你的书法有经典性?为免读者误解,还是换名为“作品集”,还原我的平常,平常就是真实,让读者在疑问中真实地接近经典。
“不愁明月尽,自有暗香来”,我虽有明月在,但暗香是否已来?或来的浓淡?读者品味这些墨色,会有踏雪寻梅、雨中听竹、飞鸟出林之感吗?这些或全或缺的墨象,会有“大成若缺”、或缺而充盈之叹么?我暗自揣测:自许或有,或许没有,有或无有,盈或不盈,已在梦境。
打开电脑,美术家善林先生刚设计好的封面毕具目前,他选取我草书的“霭”字为原型做抽象设计,说是线条和雾气使空灵、缥缈、自由的意向穿透时空而来,也难为多年来益友良师们如此策励厚爱……
感谢王岳川教授对我学术和艺术上的指导,为弟子者当不断觉悟其艺术以及治学治艺之邃境。
感谢中国书法家协会张海主席题词及对我的关爱与鞭策。
感谢重庆市政府驻京办、中共重庆驻京机构党委、重庆师大及学院领导的支持,周灿兄对我的无私而有力的帮助,明清兄、君坦兄的指导,还有刘仁阶、刘蓉、邓文忠、德敏、宏驻、家君、夺宝等友人的激励,以及教学相长的诸多师兄弟们,他们真像徐徐的山风,揉进我的心田。
感谢曹建、刘善林、崔树强、朱天曙、厚夫等艺术家的撰文评价。
感谢良师益友们,照片内外,弥足珍贵。
感谢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