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创作略论

第二节 隶书创作略论

一、隶书发展的概况

隶书产生于秦代,汉魏风行。据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云:“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率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关。”篆书无法快写,隶书上承篆书遗脉,加快了书写速度。为了快写,把篆书的圆转变为方折,结构上做了许多减省。卫恒《四体书势》中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既令隶人佐书,曰隶字。”在当时,人们交往频繁,隶书仍不能适应快捷的要求,后来出现了所谓的“急就章”章草,进而是真书、行书、草书。此外有“秦隶”、“古隶”、“八分”、“飞白”、“散隶”的说法,隶书与八分书是两个不能等同的概念。裘锡圭先生说:“在从古文字演变为隶书的过程里,字符的写法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它们绝大多数变成了完全丧失象形意味的、用点画撇捺等笔画组成的符号,这可以称为‘笔画化’。”即出现了像模像样的笔画化的隶书书体。

所谓“汉隶”,并不能涵盖整个两汉的隶书。我们现称的“汉隶”一般指较为成熟的隶书,即汉武帝末叶之后的简牍以及东汉中晚期碑刻上的那种成熟的隶书。风格多样、内容丰富、瑰丽精彩、洋洋大观的汉隶碑碣如山东的《乙瑛》《礼器》《郑固》《武荣》《景君》《张寿》《史晨》,陕西的《石门颂》《华山庙》《曹全》《朝侯小子残碑》,河南的《张景》《尹宙》等。“巍巍荡荡,与乾比崇”的隶书领域表现了不同的艺术美:

隶书小品

(一)西汉石刻的隶书

1.《汉巴州民扬童买山地刻石》:圆润厚重,波磔内敛。

2.《五凤刻石》:雄浑古朴,赫赫巍巍。

3.《孝禹刻石》:浑圆瘦劲,结体宽舒婉通。

4.《莱子侯刻石》:古朴自然,拙中见巧。

(二)汉代简帛等载体上的隶书

1.《马王堆帛书》:用笔沉着,内涵圆厚。

2.汉简隶书:结体扁方,横向舒展。

(三)东汉碑刻的隶书

汉代典型的隶书代表作及风格:

1.《石门颂》:用笔舒展、奇纵跌宕。

2.《乙瑛碑》:隶法遒劲、端庄朴茂。

3.《礼器碑》:雅脱凝练、星流电转。

4.《华山碑》:富于变化、匀称谨慎。

5.《衡方碑》:宽博雄浑、厚重古拙。

6.《史晨碑》:古质淳厚、典雅清丽。

7.《西狭颂》:方整厚健、博雅雄沉。

8.《曹全碑》:秀丽圆润、妍媚清华。

9.《张迁碑》:端庄朴茂、拙中藏巧。

(四)三国时期《上尊号碑》:体态方整、茂密雄强。

(五)西晋《明威将军郛休碑》:工整规范、简捷流便。

(六)东晋《爨宝子碑》:得张迁神、错落有致。

(七)南北朝

1.《好大王碑》:楷隶兼容、圆浑朴实。

2.《西岳华山庙碑》:楷隶相容、平正工稳。

(八)唐代是东汉和清朝之间唯一一段隶书中兴期。隶书碑版明显胜于其前后时代。《宣和书谱·卷二·隶书叙论》云:“然斯道高古,非世俗通行之书,以故阙然不讲久矣。唐开元年,时主恹然,知隶书不传,无以矜式后学,乃诏作《字统》四十卷,专明隶书。”出现以“唐隶四家”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史惟则等为代表的一批隶书高手。

(九)清代隶书创作上出现了一大批高手。如郑簠、金农、伊秉绶、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等,还有朱彝尊、俞樾、陈鸿寿、杨岘、吴大澂、徐三庚等大家,可谓名家辈出,蔚为大观。清人在取法汉碑隶书时,不但深刻地领会了汉碑隶书的精神风貌,而且开创性地将自然风化所形成的残缺之美与用笔、用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古朴浑厚、气势雄壮的金石之气。

(十)近代的隶书创作也无不直接继承了清代碑派隶书的创作范式。20世纪初至今,出土了敦煌竹简、银雀山竹简、长沙汉简、居延汉简和居延新简,这些大量简书的发现,使我们的观念改变了,逐渐发现了四百年隶变的真实过程。新疆、甘肃、湖北、四川等地出土了大量竹木简牍、帛书以及隶变时期的碑版,这一隶书艺术资源的发现和利用,使隶书的审美视野大大开阔了,隶书创作日渐繁荣,引起人们日渐关注。

二、隶书的当代呈现

当代人无尽的物质力量、生命能量和宽松的创作环境能够无限延伸而达于永恒,造就了当代隶书人内在的惊心动魄的气势和运动感,自然松动、浑朴深沉的思想蕴涵在雄奇奔放的艺术形式中焕发出绚丽夺目的光彩。当代隶书在创作上不仅依靠汉碑隶书,参考汉碑、简牍、帛书以及出土的古代字迹,而且在用笔上借鉴篆、楷、行、草的笔法于隶书中,有意弱化金石气,强化书卷气,尤其是“简帛化”、“行草化”、“写意化”隶书成为当前隶书创作的流行风貌,朴而自古,拙而自奇。

隶书斗方①

三、隶书的创新点

(一)结合篆书创作

隶书是篆书的简捷写法,篆书具有古雅的本质特色,所以隶书创作可以参以篆书的笔法与结字,以求书写的高古气息,这是隶书创新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融合简帛书的意味创作

文物不断被挖掘出土,大大开阔了人们的审美视野,当代隶书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空间。战国银雀山竹简、居延汉简、居延新简、武威汉简、酒泉汉简、长沙汉简、敦煌汉简和长沙马王堆汉简给当代隶书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创作文本和启迪空间。在甲骨、古陶、钟鼎、简牍、诏版、权量、砖文、瓦当、古钱、封泥、石阙、摩崖等书法中或取其笔意,或得其造型,或借鉴章法,或提炼组合,或加重墨韵。此外隶书还可以与章草书、魏碑、唐楷进行有效的融合。

(三)注入行草书意趣

激活秦汉隶书碑刻,强化毛笔的趣味。隶书行草化倾向几乎成了当代隶书创作的一大特色,其根本原因在于强化了书法的书写性、抒情性。书写时墨色的强化,笔软后的奇崛,笔法中实沉稳、灵动劲建、古拙苍浑,蕴涵了行书、草书的很多笔意,丰富多变,加之章法的变化,大小错落,上下呼应,使当代隶书创作出现了新的景象和成果。

四、隶书创作问题略谈

隶书小品

对于当代隶书艺术标准的建立,有一个集体智慧判定的过程,可能谁说了都难管用,结合当代的隶书创作现状谈几点存在的问题:

(一)设计性强,格局狭小。

书写性被弱化,而且从形式上任意改变字形、拼接章法、模仿断续跳跃的刀刻效果,给人以生硬雕刻的感觉,失去汉隶磅礴的气势和金石趣味,忽略了隶书的内在本质。

(二)研究深度广度纯度不够

风格多样的汉碑隶书给灵性书法人的震撼力是强烈的,汉碑隶书以高深莫测而又归于朴实寂寞的姿态矗立于山林和庙堂之中。当代人加强书法理论研究、拓宽书法视野、纯化创作思想以增强对原始碑刻的感受能力、解读能力、提炼能力显得非常重要。对于经典汉碑不能停留在个别优美的字形上,而应更多关注不优美的字形,并做深入系统的研究。郑簠自康熙初北上山东、河北寻访摹拓汉碑三十多年,对汉碑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临习。邓石如经梁巘的介绍,寓居南京梅氏家博览商代、周秦、汉魏金石,用几年时间各临《史晨》《华山》《张迁》《校官》等名碑五十本。他们学习的深度广度足以让当代书法人汗颜,他们最后达到的高度与亮度让当代书法家仰视,因为当代人的隶书创作大多停留在“制作”、“纤弱”、“模仿”上。

隶书斗方②

真正的隶书创作应该最大限度地把自己平时的学习、积累和体会在作品中充分发挥,既传承古法又表现个人性情。在创作时,不要有过多的考虑。隶书里杂糅的行书元素不能过多,否则将使当代隶书创作整体上偏弱。当代作品创作大多取法不高,所写以媚、俗、流、甜为多,缺少汉文化那种大气、高古、质朴之美。古质而今妍,更多应强调古质。

(三)“综合与杂糅”必须符合整体美

隶书创作不能孤立地学习隶书,只有把其他书体也广泛学习后,隶书才有可能写好。今天我们要努力突破隶书书体的观念,因为隶书丰富多变,我们要理性把握当代隶书的整体发展趋势:

1.“重”、“大”。创作应避免轻佻、甜腻、纤巧的通病。

2.主“滞”、“留”。用笔应避免平滑、过快。

3.书写性。用笔应自然地惯性书写,避免雕饰造作。

4.生、古、清、奇。创作应强化生涩、醇厚、清新、出奇的新境界。

在隶书的创作审美和创新上,妙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尤其是不经意才会出价值。书家应培养天眼通的神力,穿透巍峨的高山,走进斑斑驳驳的历史风霜中,感悟古人活生生的血液流动,站在这千年悠悠坐标系上,体察隶书这一视觉图式所诉说的中华民族气象万千的价值理念。透过历史的纵深,陶冶学养、培植人文视角,拓展审美思维,才会对秦汉文化及秦汉的艺术精神有较深的了解与感悟,最终盘活自己的隶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