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法展览

第三节 关于书法展览

一、书法展览概况

书法展厅是供书法创作者与欣赏者互相交流、互相影响提高的场所,同时也是弘扬书法艺术、展示书法文化精神的领地。书法展览是书写者将对书法文化的整体理解把握浓缩于立体空间的一道风景,是书写者审美理念与欣赏者审美联想、审美倾向发生碰撞而产生艺术火花的互动平台。展厅和作品是载体,书法展览是书法创作者展示成果的重要艺术实践途径,同时也是当代一种富有活力的文化现象。

1914年吴昌硕在上海举办过一次书画作品展览,是书法绘画联展,它标志着书法展览的现代开端。1929年4月1日至5月10日,全国第一届美术展览会在上海举办,其中包括书画、金石,但那时的展览还没有获得它在书坛的主体地位,没有像今天这样对书法家的创作实践产生影响。1933年沈尹默在上海举办个人书法展览,共展出作品一百件,第一次以书法办展览。据廖科先生在《陪都重庆书法研究》一书中统计,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期间,在陪都重庆举办的书法展览就有近四十次。书法展览以1980年5月在沈阳举办“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为标志,正式确立了书法展览在艺坛的主体性地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性的群众书法展赛一度目不暇接,并一直延续到今天,此起彼伏,声势浩大。短短的几十年,书法展览出现繁花似锦、欣欣向荣的宏伟景象。但是,中国书法到了90年代初,书法展览的形象就已不太乐观,就好像只有一个模式——征稿、评审、装裱、布展、密密麻麻,参差不齐,像超市地摊的货物一样,显得层次低下,没有较高的文化品相。

二、书法展览分类

未名湖梦印

大致可以分为展厅展览、网络展览、报刊展览、现场创作展览,以及荧屏展、挂历展、名片展、碑林展等。书法展厅展览是最真实最为直观的方式。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展览有“名家系统工程展”、“兰亭展”、“全国展”、“中青展”、“新人新作展”、“正书展”、“楹联展”、“行书展”、“扇面展”、“草书展”、“大字书法展”、“刻字展”、“篆刻展”、“电视书法展”、“册页展”、“小品展”、“西部书法展”、“国际书法展”、“优秀会员作品展”、“青年展”、“妇女书法篆刻展”等,还有“中国美术馆当代大家书法邀请展”、“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书法提名展”、“中国美术馆篆刻艺术邀请展”等集体展以及“启功书法展”、“沈鹏书法展”、“张海书法展”等书法大家展。社会上还流行着“流行书风展”、“省级展”、“市县级书法展”、各个行业系统的书法展、各种主题书法展以及“个展”、“联展”、“数人组合展”、“拍展”、“研究生书法展”、“精英班书法展”、“培训班书法展”、“中小学师生书法展”、“大学生书法展”、“工作室书法展”等。与展览配套的还有各种艺术研讨会、展销会与参观旅游,吸引了无数的书法爱好者。这一庞杂的展览系统工程成了展览的主流和当代书法界的壮观景象。

同时,“报刊展”和“网络展”又形成当代书法展览的两大展览形式。由于国人逐渐普及网络化的工作,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了网络,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了网络,网络已被生活化。所以书法网络展也成了最迅速、最简单、最新鲜、最具收藏性的展览模式。报刊展览也是具有较大观众量的直观性、收藏性较强的展览。关于展览文化,展览艺术,展览策划,展览流程,这是一个在西方早就认可的艺术形式。展示的作品是艺术,展览本身就是一个包罗众多作品的大的艺术作品。

三、书法展览构成

大众获得真实性审美的惯常形式是展厅展览,展出的主要对象是书法作品。此外,作品装裱式样风格、展览序言、展签文字设计、展厅主体环境、音响配置甚至请柬的设计、平面文字设计、展览的推介宣传、展览广告、展览剪彩、展览签名、展览媒体等凡此种种,都属展览的内容,此外还包括作品集的出版、学术研讨会的组织召开以及展览后撤展及展品拍卖延展作用的开拓。在展览构成中要把握几种关系:展厅设计的普遍规律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展览和季节的关系;展览与环境的关系;书法作者创作个性与展厅设计个性之间的关系;时间进程和空间分割的关系等等。

展览的人员基本由展览作者、嘉宾、展览主持、学术主持、观众、服务人员、接待人员构成。展览场地除了美术馆、展览馆以外,还有艺术画廊、国际交流中心、高校展览厅、文化馆、文化广场等。

报刊展和网络展的主要对象是作品图片,虽然这些图片相较真实作品有其局限性,但是展示的便利和全面是现实展厅作品所无法比拟的,和展厅展相比较可以节省大量物力、财力和程序,只是不及展厅展的真实性。尤其是网络展,可以展示最大量的与展览相关的图片,网络可以有海量的传播,其速度之快,传播之广领先于展厅展。它可以尽可能地全面报道和展示展览的信息,并可以变静态为动态;变背后为现场直播,具有及时性的特点;另外,中国书画网络的互动优势可以及时反馈观众的意见和建议,这种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创作者来讲可以达到在展厅里无法达到的深度。因为最真实的话语往往在展厅和作者背后,最多最真的观众恰恰在网络评论里。随着这些年书法网络媒体的崛起,网络信息传播已经植入了大众视野,其信息传播有着先天性的优势。网络传媒图片展的优势、舆论监督的优势、信息传播的优势、互动的优势、评选的优势成了网络书法展览的五大特色。

茗子之印

四、书法展览功能

书法展览是推动书法创作的主要动力。在中国书法创作的鼎盛时期——唐代,书法多为把玩之物,目的并非是为了展览。明清以后它才成为一种装饰品挂在墙上供人欣赏。书法展览从根本上动摇和改变了旧有的“文人把玩式”的书法创作观,当代的书法展览成为创作者怀着不同目的、不同心态、不同方法和手段向世人展示其创作成果的“最佳”途径,从而激励作者的创作热情和动机,推动书法的繁荣发展。

由于展览功能的日益扩大,作者总希望自己的作品在展厅中立足。随着“国展”的深入展开,作者把展览作为检验、展示自己书法才华的一种主要方式。书法展览是我们这一时代最有影响力的书法创作展示及评判方式,它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艺术创作信息,书法展览就是要通过书作激活人们丰富的艺术联想。通过展览,对作品作纵向横向比较,作者可以及时获得新的创作理念和灵感,把握书法发展的大趋势,找准位置,拓展空间,更利于推动书法的创作。

书法展览是书法收藏的有效途径。无论是在展厅还是在网络报刊上,收藏者都可以面对众多作品反复进行比较,对于尺幅适合的富有创造性的作品不会茫然,可以借助扎实的理论指导收藏,而这种指导作用则需借助展览来体现;立足展览,还可以促进相关的学术研究。

书法展览本身具有艺术性。除了作品的艺术性外,展品的装裱也包含艺术性,作品的整个流程和布置都需要艺术性的处理。一个成功的书法展览需要有一个优秀的策划者,要使展览富有艺术性,策划者的策划能力和艺术修养是理当具备的。当然,书法展览虽然把观众、书法工作者、书法家等各方联系在一起,成了寻求知音的场所,但书法展览不是书法创作的唯一检验标准,因为书法创作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展览。到博物馆观摩、请教、交游、雅集等活动也是书法展示及评判的常见方法。

五、展览中的审美活动

在书法展览的实践活动中,书法审美活动成了展览效应的桥梁。书法审美是对书法文化精神的感悟和追问,是书法艺术的灵动自由和变化之美的延续放大,是获取美感享受的唯一途径。我们面对展厅纷呈的书法作品进行审美活动,离不开丰富的审美联想。书法作品之中的“精”、“骨”、“血”、“气”、“势”、“神”,是书法文化精神韵律和趣味的浓缩,这些文化精神的获取只有通过审美联想才能捕捉。通过对整体的章法、独立的结构、意向的用笔而联想到生活中种种事物,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思想文化基础,领会作品的美。因此,展览中欣赏作品的过程实际是观赏者的“美的再创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面对空旷的展厅、影印的报刊、动态的屏幕,一个有书法修养的人不会无动于衷,对书法的笔法、墨法、字法、章法、精神气象不会视而不见。因此,我们的展览无论怎样丰富多彩,最终要接受创造者和审美者的个体评判。

六、展览遗憾

书法展览的学术研究目前十分匮乏,对展览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当代“展览”成了追名逐利的捷径,有作者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大肆炒作,请出重量级领导、学者、书家为其呐喊助威。结果由于作品本身水平有限,文化底蕴不足,最终有可能把真正好的作品虚无化,影响书法艺术的健康成长,反而使书法展览对展览者自己的书法道路起了阻碍作用。

当代如火如荼的书法展览很多都带有比赛性质,而且成了判定其是否是书法家的条件。但是展览作品受到评委审美观的影响甚大,书法风格左右评委的审美,审美标准决定入展、获奖的机会,致使一些有功底的作者与展览无缘、与书家称号无缘。但是,我们不能把展览看成是书法家走向成功的唯一途径,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米芾、王铎等历史上的书法大家恐怕都不是以展览而走向成功的。展或不展,展多展少不影响书法固有的艺术价值,尤其是在当代艺术环境下,被掩埋的书法家微乎其微。

当代书法展览追求在视觉刺激的强度上竞争,热衷于在书法艺术的外在形式与技巧的展厅适应性、迎合性上求新求奇,重视展厅效应,忽视书法文化精神内核的填充,很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困境。

过多的书法展览会导致对展览背后的质问,信誉度可能会降低。展览成了搞活经济的手段之一,展览的主体性功能也会下降,其短效行为也必然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