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书法的势
一、势是什么?
关于势,本意是指一切事物表现出来的力量趋向。书法之势是书法点画形体中呈现出的一种运动趋势,是点画线条之间所构成的空间感觉及内在张力,和点画线条运行本身的速度、方向、力感等诸因素所传达出的综合感官效果,是一种内心世界的宣泄、流淌。“势”为心理学中的“表象”,即明项穆曰之“未形之象”。“势”是书法之美的因素整体的集中表象。
蔡邕在《九势》中说:“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在体验书法味道的时候,作品给人视觉及心理上的感受便突出地表现为“势”。“势”是自然中“力”的蓄积与发挥的结果,这种力通过人的手使用笔配合自然的动作,驾驭的工具是软毫,使得书法之势有了可操作性。加上柔韧性、随机性、变通性和不可重复性决定这种势的“自然存在”性,势与线形、字形和章法形式相互依存,势寓形中,形彰势显。势由心出,形由笔注,由势生形,方有“取势”之说。势乃动之势,动者如流,且贯穿书法创作的全过程,书法的外在表现为形,形势并存。
我们对气、韵、骨、力、势的感知,是一种模糊的美的感知,是审美者面对书法作品的点画之形、支撑构架与整体章法而产生的心理世界存在的表象,它既有感觉的模糊性,又富于理性的思辨性。在我看来,可以把书法的本体构成统概括为气感、韵感、骨感、力感、势感等。
行书局部
二、书势的种类
在古代书法理论中,与势相关的术语非常多,如笔势、体势、仰势、侧势、涩势、气势、顺势、逆势。古代书家在书写中对势孜孜以求。汉晋南朝时期,书势成为一种文体,并出现了不少论势之作,著名的有汉代崔瑗的《草势》、蔡邕的《九势》《篆势》、卫恒的《四体书势》、索靖的《草书势》、王羲之的《笔势论》等,表明历代书法家及书法理论家都十分重视书法的势。正因为势与骨、筋、肉、血、气相连,在书法中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势不仅具备语言符号的功能,而且成为具有审美价值的书法的内在美。和谐的书势是区别写字与书法的重要条件,更是鉴别书法雅俗的依据之一。
书势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丰富的笔势,辩证的形势,铮铮的气势,有象的力势。康有为曰:“得势变,则已操胜算。”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势相对于其他书法构成因素而具有主导地位的原因。
笔势是基础。笔势因笔法而生,笔势是由笔锋做四周变速转动而致。即所谓“八面出锋”,每作一点一画都要让这笔锋沿着手势做许多变速转换的多个起伏动作,此动作即可看成是笔势。笔势由手指手腕连贯转动完成,但笔势也因人的性情和审美而有肥瘦、长短、曲直、方圆、平侧、巧拙等不同形态,不像笔法具有一致性,力势最终来源于笔势。由点成画、由画成字、由字成行、由行成篇,笔势连续,一气呵成。
势与气相连表现为气势。“气”则是书法内在的生命依存。但书法作品中气的贯通要借助于势,势的突现则又要求书法家主体之气的旺盛,所以气和势是相辅相成的。梁中书说,“写字要有气”,同时指出“有气则有势”,但是气和势必须协调发展。书法作品崇尚磅礴的气势,都只能来源于书法家主体精神的气和书法之势的贯通一致。王铎的行草书非常强调左右上下的贯通之势;怀素写草书,尽显怒张之势;颜真卿的楷书,笔势内敛,行书则彰显豪迈之势。书家们的书法气势源于他们内心修炼的气而生成,并且修炼之气的高低决定书法之势的厚薄。
势与力相连表现为力势。书法的“力”和“势”呈现书写的旺盛活力,是书家流于笔端的“气质”表现。视觉呈现之势与内在笔力的和谐统一,书法中的力,来源于势,力不是单纯的力,它相关于形势的照应关系,又相关于笔锋的丰富运用,利用自然的“势”的原理,达到“力”与“势”的完美结合,使作品呈现力势的美。王羲之的书法,笔力遒劲,有虎踞龙盘之力势。张瑞图写行书,笔力外露,四面得力势。赵孟写楷书,笔意含蓄,力势和润。力势来源于笔势,因笔得力,因势显力。我们在临帖时,不能只满足于形似,还要多留心其笔势。启功先生说:“如果写时注意力在笔画的轨道上,把点画姿态看成次要部,则无论用软毫硬毫,都会得心应手。写熟了结字,即用钢条在土上画字与拿棉花蘸水在板上画字一样会好看的。”这里所讲轨道的运行轨迹即为书法之势,书势不仅在书法中起关键作用,而且对线条的力感,还具有诱导与迁移的作用。
势与形相连构成形势。唐太宗《论书》曰:“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及得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形与势的安排是为了达到“有力”的尺度,形因势生,形外势内,形实势虚,形虚势存。单个字之间是靠每个单元的“弹性”点画及其点画之间的具有张力的“弹性”组合来完成势的表达。
“生命在于运动”,势使形富有某种生命的意味。“藏头护尾”是为了蓄“力势”。我们全神贯注地意临东坡的《黄州寒食帖》,所获得的除了力势、气势外,在形与势的思辨性中还可以获得形中之势,形外之势,从而获得对宋人尚意的深刻领悟。
兰亭与书
三、书势的特性
(一)“激越性”。作书源于兴起,偶然欲书而又“任情恣性”也,“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势因连贯运转故有激越性的特点。
(二)“朦胧性”。明项穆说,“执笔者自难揣摩,抚卷者岂能测量哉”,书势具有难以言说的朦胧性。
(三)“摇曳性”。林散之评王铎书法为“东倒西歪,但你学不像,他有气势,上下勾连”,书势有偏离中心轴,偏离均衡性的特点,但是书法之势也存在一种“险而不失,危而不崩”的限度。
(四)“偶然性”。书法修炼到一定高度时,会出现“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境地,由“心手两忘”方可达“心手双畅”,刻意求“书势”反而不得,不求时反而生之的辩证关系。
(五)“自然性”。苏轼所言“自然富贵出天资,不待金盘荐华屋”,认为自然美是天成的,是人工雕琢达不到的。书法作品中的势是随书家之胸中意和手中笔自然流露的,不需要任何的雕琢。
(六)“多变性”。书势虽然是各种因素综合之表象,但其因人而异,势与形相依,形没有完全相同的形,所以势随形而表现为多变性。由此观之,《祭侄文稿》有多种临摹本,但因为势的多变性,故书法原创的艺术价值是唯一的,并具有不可替代性。
(七)“表现性”。虽然笔法是我们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方法,笔势的表现也往往形成一种潜在规则,但是不同点画之间、不同字构之间以及行列之间表现出的不同的书势,因人而异,因时不同,所以易于表现心手笔墨纸之间的呼应关系,所以具有表现性的特点。有了形势、力势、笔势和气势才能智如泉涌,佳作纷至。
四、关于《九势》与“奇怪”
(一)大凡研究书法势的文章没有不谈蔡邕《九势》的。
该文表达了蔡氏在书法上的独特感悟和宏阔境界,在其顿悟、直觉式的言论背后也还是有一个逻辑线索的存在。
所谓“九势”,就是关于笔势的方法、法则。
1.点画之笔势包括: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等。
2.结字之体势。“势承”、“势合”,指的是在结字时由具体笔画位置、大小和形状而决定的相通的“形势”,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笔势也有相背顺逆之别。
向背之势古已有论,王僧虔《笔意赞》所云:“纤微向背,毫发死生。”王羲之书,用笔向背无一定之规,尽得天然之妙。欧阳询取背势,得书之险劲;颜真卿取向势,得书之宽博。然欧、颜之笔势已成规律,故在自在方面终不及王。此外,向背之势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它可以决定字体风格的形成与稳定。也可以说,审美者在审读作品时,只有把握好书法的向背之势才能把握好书家的个人风格特征。
顺势与逆势,顺者畅也,逆者涩也。顺势表现笔画的流动性,但易于浮滑;逆势易于表现朴拙苍劲之力感,用逆势者能万毫齐力,入木三分,用过也会出现呆板笨拙之形。
3.通篇之气势
朱和羹《临池心解》所云:“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打叠一片,方为尽善尽美。即此推之,数字、数行、数十行,总在精神团结,神不外散。”属书法作品宏观具体的体态,可谓之“篇势”,即为书者应追求的通篇之势。通篇之势并非只限于张旭、颜真卿、王铎的雄强,或者汉碑的奇伟,同样可以反射王羲之的萧散气势,董其昌的简淡气势。笔势与体势的共同作用使书法作品呈现出不同的气势。一幅好的书作不但要笔势生动,体势新颖,还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做到主次分明、上下呼应、欹正相生、疏密有致。
(二)“奇怪”即为多姿多彩的笔法形态
“奇怪”如何产生?古人说是靠“笔软”,正面看来的确如此。因为毛笔的软性,书写时会出现千奇百怪、无法预测、十分丰富的线条变化,实践证明:羊毫、兔毫等软毫更易表达这些“奇怪”。如果真从追求“奇怪”的量上看,我倒觉得不用尖、圆、齐、健的毛笔来写,用被写坏报废的“秃笔”写更易表现。我在创作隶书作品时经常使用此类笔,目的就是欲使作品出现难以预测的出奇效果,因为笔“烂”,所以容易出现中锋、偏锋、侧锋、绞锋、齐锋、虚锋融为一体的变化。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奇怪”的数量而忽略它的质量,因为“奇怪”并不能代表书法的全部,过分地追求“奇怪”就意味着冒险,所以关键在于“度”和审美趣味的把握。将中国毛笔与硬笔相对应来关照就应该是“奇怪”常规的解答方式了:用软的毛笔制造出的徒手线变化无穷,而硬笔则很少有奇怪滋生。手腕之腕势与毛毫之势相随,笔管要一起一倒,笔锋时左时右,顿挫运行。毛毫的软性,决定毛笔之势超越手腕之势,有手腕的稳定之势,更有不稳定之势从千变万化的毫端流出,“奇怪”自生,奇势自发。书势厚积薄发,其意在心,其灵在手,其法在毫,其质在线,其神在形,心手双畅,书势汇流,随笔而注,方可“奇怪生焉”。
五、势的来源
势来自于心。“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胜”(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内在心理力的作用,直接以笔展示,书法的笔势应归结为心理动势,其活动过程唯一可究察的就是心理动势和笔势的落实。笔法是基础,而笔势包括蓄势、取势、得势,对于书法的“平则失势”之说,王澍在《翰墨指南》中也指出“下笔急则失势,缓则骨痴”,又说“缓以仿古,急以出奇”,书势与笔画的平斜相关,与用笔的速度相联,更重要的是书写者内在修养的高度和手眼脑协调的程度决定势的丰富性和表达的准确性。总之,势是书法生命力之所在。积点画以成字,累字而成篇,在书写过程中,一笔的笔势往往左右着一个字的体势,而一个字的体势又会影响到全篇的气势。势也是学养、性情、技法等的综合体现,如果缺乏必要的审美素养,很难对具有深层意蕴的书法势进行审美。因此,为书之妙道,在于势变韵通;书势位显,方可通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