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率风骨 散淡精神

(一)真率风骨 散淡精神

曹 建

和继明兄相识是数年前在重庆中国花木之乡博览会开幕式文艺表演中,他演唱的一曲《母亲》打动了包括我在内的所有观众。后来,他的深情并茂、如泣如诉的二胡琴声再次令我心动神往。有如许音乐造诣的书家,在我的朋友圈中实则少见。近三年来,他以三种字体频繁出现在中国书协主办的十余次展览中,又常常令我兴奋不已。

继明兄,本姓郭,字茗子,号书音。颜其斋为听松堂,重庆开县人。其书法自幼受祖父影响,少时得益于开县名宿游茂然、张昌酬等先生,近年受周永健、李文岗等先生点拨,在艺术和学术上受教于著名学者、北大王岳川教授,受启于沈鹏、刘恒等书法名家,现为重庆师范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学术带头人,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书法家协会理事、重庆书法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继明兄于书法,从“二王”到颜真卿,从明代到晚清书家,多有涉猎,其友人曾描述他“挥毫洒汗无计日,闹市华都少闲情。听残漏,守清灯,枕碑卧帖梦兰亭。个中滋味谁得晓,墨海惊涛慎独行”。前后二十余年的孜孜以求,尽管近年很少参加展赛之事,但是数年前在全国性展览中屡屡亮相,可谓厚积而薄发。

其行草书入展或获奖于“小品展”、“走进青海全国书展”、“第二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电视书法大赛”、“西泠印社书法展”、“羲之奖”、“黄鹤奖”、“中国西部书法邀请展”“北大110周年校庆书法名家邀请展”等全国书展,得到了肯定与褒奖。他的作品,尽力表现更多的文人情怀,体现时代特征,与目前许多流行作品的金刚怒目不同,其作试图还书法创作于日常书写。在他的生活中,书法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组成部分,就像日常起居、唱歌拉琴一样。缙云山下的听松堂常常显得并不热闹,但许多次的登门拜访,不是远远听到二胡琴音,就是男高音的歌唱声,进门后则多见他在纸上挥洒。每当我看到一个人将艺术作为其日常生活一部分的时候,“道在屎溺”的感觉就油然而生。与时下的包装、做秀相比,继明兄的艺术世界无疑多了几分自明的真诚与淡泊。而这一点,恰恰就是包括书法家在内的许多中国艺术家们所期望的。

观其执笔,往往离纸很高,而下笔则有郭尚先所谓“离纸七寸、入木三分”之感。在较为从容的用笔之中,表现出点画的形态与质感。他也很注重韵的表现,对黄庭坚说的“凡书画当观其韵”,“东坡简札,字形温润,无一点俗气,今世号能书者数家,虽观摹古人,自有长处,至于天然自工,笔圆而韵胜”,颇有心得,而这一点与其对于音乐的理解有着相当程度的契合。他追求简练的用墨,点画往往心仪隶意,崇尚古质。对时下书风有着较强的洞察力与敏感,并从中客观地吸取营养。在他那里,书法与音乐相通,书法又直接心灵。观其书作,令人于喧闹世界中得到些许宁静,于随意、感性的点画中见出一颗理性心灵。

继明兄的楷书连续入“全国正书展”、“中国书协书法名家系统工程展览”、“全国颜体书法展”、“全国魏碑书法展”、“重庆香港澳门台湾书画展”、“国际书法兰亭展”等,还获得重庆市人民政府“书法艺术奖”,说明楷书应是他的拿手好戏了。观其作品,一方面保持正书相对的“正”,另一方面又表现出趣味情感的变化。孙过庭《书谱》中说:“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他对孙过庭的观点颇有体会,于创作中尽力体现孙氏的主张。他把行书轻松灵活的用笔方法运用于正书,使其书作中体现灵动的笔势,表现出笔笔递进的时序美、节奏美。其用墨的浓淡干湿、主宾强弱、黑白冷暖关系,都按照一定节奏韵律而变化。这些关系处理得当、变化合理,作品就会有优美的墨韵。他的楷书中很注重墨韵的变化。

梁巘《评书帖》说:“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继采众美,变动弗拘,乃为不掩性情,自辟门径。”专心致志临写一帖,吃透一帖,在此基础上,再广取博临,融会贯通,方可成功。他的楷书在临摹上下过很大功夫,尤其是对颜真卿的书法研究较为深入,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近八年日临百字,计三十万字”。当然,继明兄也深知,所谓功力也并不能完全用数字化来衡量。他没有步趋于颜、柳、欧、赵的既成模式来创作,而在保持手下的结构造型和笔墨表现不超越楷书作为静态书体的基本品质前提下,加进许多行书的成分。石涛“不似之似”、齐白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他的楷书创作。

继明认为,书法既然是艺术,那么笔下的字,就要有别于古人及他人,甚至于不同时期的自己,一味地重复根本就谈不上什么艺术性。创作中不可能完全排除理性,但最终还是要靠感性的东西体现出来。其隶书爱写雄厚朴拙含蓄一路,对《张迁碑》《石门颂》《好大王》、伊秉绶书法等下过临写功夫。齐白石所说的“半如儿女半风云”,儿女即细致工巧也,风云即粗犷写意也,他很赞成用这种观点去创作。其隶书的用笔较为自然生动,字态松动,颇有意趣。当代隶书发展总体上可以看成是清代碑学的延续,对隶书的创作和探索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念的突破。而在他的头脑里,法度与自由的辩证关系常常纠结而生,而法度的学习仅仅是通往自由创作的必经之路。对隶书碑版的深入钻研与爬梳,终于使他的隶书呈现出独有风采。他入选“首届大字书展”并刊刻渤海边的八尺隶书《观沧海》可谓其隶书代表作。

虽然如此,继明兄并未满足,在学术上也在寻找突破,发表了很多有影响的学术论文:《松动论》《尚韵论》《当代书法创作论》《书法文化与文化书法》《和谐论》《书法三境论》《书法教育问题论》等,其中《和谐论》被中国书协评为优秀论文。他深知,书法学术思想、书家胸次为书法基础,而文人书法书卷气的追求也并非有着止境。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转换中,一个个小小心愿的满足不断地令人欣慰,但同时又把人不断地引领到更为高级的矛盾之中。时间纵然无情,矛盾却更有挑战性,如何于热闹的书法大潮中更加表现个人的真率品格、散淡精神,或许是需要与继明兄探讨的一个永久话题。

(曹建 西南大学教授,西南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