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创作的五种需要
(一)需要深入传统
只有深入学习传统,才可能窥见源头之博大,探明创新之法则。通过对传统经典的学习,检索历史,锻炼功力,蜕化出新。真正优秀的艺术必然产生于对传统的深入继承上。书法的传统包含形式之中的观念、精神等抽象特征,它能深层次地反映一个艺术家的思想。当代书法艺术创作,要立定脚跟,举一反三,找到自己的定位,然后根据自己性情作出选择。从“国展”中不难看出,部分作者的创作表现深入传统不够,理解不够,定位不准,有杂糅现象、翻版现象、制作现象。“临摹少则字无师承,体势粗恶。”(朱履真《书学捷要》)诚然,学古人只是一种手段,学习传统绝不是照抄传统,否则将成为无法改变的“书奴”、“书匠”。从技法上去探究,有人可能觉得这很简单,但是,越是简单的东西却越难掌控。用心临帖,求通感,用笔千古不易。今天的理论研究表明:用笔不难,但要关注墨色、墨形却不容易。只有结合自己的思想、观念、情感、性格、气质、学识才能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在深入传统经典的过程中,要想尽办法深入进去,再努力把细节挖出来,学到手。此外,在解读传统时更重要的还在于对于书法作品意境的探寻,即作品表达什么样的意境,理解古人怎样获取高远的意境,这是一个有深度和广度的问题。
(二)创作思维能力需要调整
书法艺术需要人的三种思维:直观动作思维、直观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但当代书法创作更需要具备宏观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消费思维的方式来对待书法艺术,便会导致追求感官刺激,弱化艺术的本质和精神意义。没有深化、沉淀和积累的过程,创作就会流于浅表、直观、时尚、短暂、休闲甚至媚俗。
当代书家应该以宏观思维去审视广袤的书法史,在浩如烟海的书法作品面前如果缺少宏观的哲学思考能力,那么他的艺术追求将茫然不知所措。所谓“厚积薄发”,关键在“发”,主要是找准自己升华的点。此外,还应该有自己的艺术思想体系,靠一时顿悟很难创造出有影响力的佳作,也很难成就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因为时代前进了,而艺术领域并非古典式的宁静,书家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观念的更新,这是书法艺术实现突破性发展的决定因素。用逻辑思维方式找准目标,不乱手脚,确立自我,明白越是简单的东西越难掌控,在个性思维能力和理性把握的基础上寻找感性的创作欲望,我们在深探传统奥秘的同时应该把思维转向当代的最前沿。只有将抽象思维与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形成系统思维,才能如《周礼·考工记》总论中所言:“智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也。”
(三)需要激情更需平静
李衍论述道:“握笔时,澄心静虑,意在笔先,神思专一,不杂不乱。”只有静虑,方可神思;只有专注,方可专攻,才能不杂不乱。不杂,则品相好;不乱,则下笔有规律,令人赏心悦目,从而配合神思,才能达到“无意于佳乃佳尔”的创作效果。悲庵云:“息心静气,乃得雄厚。”看来书法创作更需自我调养,将息胸襟。书法创作需要激情,更需平静,没有平静,作品难成上品。在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中陕西出现了左锦朝这样为书法捐躯的青年书法家,的确可列入书史,也引发我们去思考生命、艺术、名利之间的关系。清代有学者讲,字可古不可旧。沉静则古,古则新。当代书法创作需要锲而不舍,更需冷静,静能通神。左氏当初在出租房里如果多几分静气,少一些激情,也许就没有载入史册的机会了。笔者体会到:书法创作除了基本功到位外,宽松的胸怀、宁静的心态加上一点点随意地挥洒,便可以达到得心应手、灵心焕发的境地。
(四)需要出新
意味上的古雅、古厚、古趣固然重要,而形式上的新变和审美上的新颖感也不能忽略,但艺术最根本的问题是避千人一面,是想法新、技法新、风格新。王羲之的《兰亭序》《二谢帖》《丧乱帖》,颜真卿的《争座位稿》《祭侄文稿》,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黄山谷的《花气熏人帖》乃至于右任的《正气歌》,李叔同的《悲欣交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林散之的《论画诗》之所以成为艺术杰作,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创造出了鲜明独特的个性特色。
在国展中形成的钟王风、章草风、王铎风、汉简风、楚简风、敦煌风、魏碑风等现象面前,我们要有点高深想法,有了想法才能让作品产生无限生命力。古人说:“笔性墨性,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一个书家成功之关键在性情、在观念、在学养。宋代的朱长文在评价颜真卿和虞世南的书法时亦体现了这一思想,他在《续书断》中写道:“呜呼,鲁公可谓忠烈之臣也,而不居庙堂宰天下,唐之中叶卒多故而不克兴,惜哉!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扬子云以书为心画,于鲁公信矣”,“世南貌儒谨,外若不胜衣,而学术渊博,论议持正,无少阿徇,其中抗烈,不可夺也。故其为书,气秀色润,意和笔调,然而合含刚特,谨守法度,柔而莫渎,如其为人”,个性差异导致书法风格的不同。笔者体会到:创作书法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然后根据自己的个性作出选择,学会获取同时更要学会舍弃,学会向古人学习同时要学会向当代成功者取经。除了向人学还得向自然学。
在相互交叉渗透的大背景下,书法艺术必将突破原有的樊篱,有新的创造和发展,自我构成将成为一个不容置疑的总集合、总趋势。字形摆动大,结构松弛,笔画到位而又要经得起推敲,用墨少且不少、多不嫌多。书法创作要立定脚跟,举一反三,看好自己,李可染的“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也精辟地概括了继承与出新的哲理。依靠个人性情、书写功底以及较高的审美水平践行出自己的书法风格。
(五)需要文气、灵气、大气
纵观历史上卓有成效的书法家,都富有文气和灵气。王羲之精画善文,欧阳询说他“敏悟绝人、博惯经史”;颜真卿凭借他过人的才气开辟了继“二王”之后的书史革命;苏东坡的诗、词、散文代表着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绘画则开文人写意画派的先河,书法则是“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尚意派的先锋;徐渭也是奇才兼全才,诗书文章、丹青戏剧都有极高造诣;弘一更堪称奇才,善诗词、精绘画、通音律、工金石;当代书法家们应该以他们为典范,提倡书者学者化。当然时代前进了,竞争激烈了,还是要以书内功为主,书外功为辅。创作书法是书法者本身对书法的感觉,灵感状态是“不知书之为我,我之为书”的“天人合一”状态,灵感爆发的结果是创造出完全合于“自然造化”的艺术作品。表现自我,回归自然,倾听自己心灵的独白,体察大自然生命的气息,这些都是书法家创作时必需的条件,书家在这些条件之下最终实现用思想写字,用意识写字,用观念创作。
创作方法的出新、现代艺术的影响、风格的拓展变化、展示方式的改变、参与者群体的丰富以及各种探索性作品的出现,使当代作品不再局限于历史。大气与宽博应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它使我们的个人情感得以升华,超越时空,实现永恒;我们的艺术情感在时代浪潮中会更成熟、更豪迈、更丰满。“文以气为主”,创作时还应该努力追求文雅与大气的结合,让大气的书风占主流,要多地透出时代昂扬奋进的气息,泼洒书家豪情。相对于其他书展,中国书协首届大字展更体现了这种审美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