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创作的几种现象
(一)创作领域逐渐拓展
当代书法创作基本上是晚清近代书法的历史延续,从创作风格上看,文人、学者书法仍占主流。我们审视一下“全国展”:第一届作品细腻工稳;第二届作品粗犷豪放;第三届小品占上风;第四届手札为主流;第五届西域残纸突出;第六届在尺幅、书风上有了较丰富的变化;第七届明清书法复活;第八届书展则是容纳百川,从经典遗迹到民间书法,从“二王”法帖到北魏碑志,从金石文字到简牍墨迹,都有广泛的涉足;第九届激活唐楷、魏楷,深入“二王”书风,拼接繁荣,色彩多样,视觉冲击力强,展厅效应强化。未来书法的创作领域将会更加拓展开放。
(二)展览风愈演愈烈
以展赛为中心的书法活动日渐频繁,书法热潮一浪胜过一浪,吸引了大量的中青年作者,这对书法艺术的教育、普及、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书坛涌现出许多很有创造力的新秀,书法创作呈现勃勃生机。书法艺术已投向经济大潮,只要打开专业报刊,展览比赛的广告占据很大篇幅,但负面影响也不能忽视,个别大展使一些急功近利者的创作心态更为浮躁,造假代笔时有发生,甚至在展览背后埋藏腐败。展览会成为书法交流、角逐与竞争的场所,强调作品形式的展厅视觉效应,追求新异、炫目的表象效果。有的甚至脱离汉字,以其点线笔墨技巧进行创作,以做旧、描摹局部和拼贴制作等手段进行创作,脱离了书法作为艺术的基本规定性——书写,陷入形式主义的困境。书法内涵的复杂性与神秘感,给当代书法带来空洞的言辞,带来鱼龙混杂的可能,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类:①审美知识的匮乏;②诗词修养的缺课;③文学修养不足;④过分强调视觉冲击力;⑤制作成风。
(三)作品形式多样化
在这个读图时代,作品风格要想呈现多样性,离不开空间与视觉的冲击力、节奏旋律、诗情画意与创作者的敏感度。作品的色彩丰富,装潢考究,形式多样,能吸引更多的观赏者。在当代创作中,一件作品的背后,在形式上是反复安排、不厌其烦的精雕细琢,从确立书写内容、表现形式、制作手段到装裱方法,从题跋的款式到印泥颜色的调制,从题跋的命名再到粘贴方位的权衡,的确让书家费尽心思,不惜一切代价。这种现状究竟是好还是坏,很难说清楚,这是展览导向造成的结果,似乎可以这样说,在当代没有这个“制作”过程,作品好像就不能算是成功的。纸上打蜡、茶水浸渍、砂纸打磨、挥洒盐水等怪招迭出。这种过分强调形式,忽视书法创作本体,书写就不正常了,自然会造成作品内涵的低劣。道理很简单:形式与内容,内容占主要地位,形式应从属于内容。形式美感的获取必须对书法常规形式谙熟于心,同时还得对平面造型具有相当的素养。
笔法是书法的核心之核心,然而笔法已在大部分书家的创作观念中开始淡化和萎缩。造成当下书法作品多涉浮华的后果,令人有“古质而今艳”的感喟。例如,某些作品只注重外在形式的拼凑制作,突出视觉冲击力的大效果,而不注重线质的锤炼与文化的底色;有的作品只强调意趣,对汉字进行肢解、夸张、变形,而忽略书卷气息;有的作品陶然于笔墨技巧的娴熟流美,且取法乎下,终坠庸俗套路;有的作品一味追随模拟评委的风格,失去独创的个性;有的作品特别张扬,过分凸显审美能量、审美独立、个性特点、自由度,实在令人感到遗憾。
集中推出人才,多渠道努力,加大创作力度,端正创作风气,树立经典意识,推出大家意识是书法界应该普遍关心的问题。书家应该在展览中让自己的视觉、情感、书法观念得到一次次的洗礼,再捕捉一缕缕的创造灵光。
此外,中国书法界批评家和理论家匮乏。在中国能够创作书法的各类“书法家”上千万,但对于书法创作缺乏理论剖析和正确引导,这大概就是理论家缺失所导致的了。在理论界,有的学者能坚持学术立场,对书法作品、理论、事件进行中肯评判;有的却明显带有个人恩怨或敌对情绪进行说教;有的以牙还牙;有的沉默坚守;有的谨慎解读;有的空泛高论;有的却娓娓道来……总的来讲,这些现象对书法发展还是大有裨益的。我们只有正确认识理论的研究价值,并将其价值运用于实践,才能最终避免当代创作的过余感性化、流行化、低俗化。
法国著名女作家西蒙娜说得真到位:“要成为一个创造性的艺术家,靠举办展览、收集资料、做培养工作是不够的,一定要透过蜕变期间的自由行动去理解文化……以自由的精神走向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