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当代书法创作概述
有学者指出:“当代书法创作不应该只是大众文化的、世俗化的、消费主义的那类书法,同时更应关注怎样为人类起码是为‘汉语文化圈’创造出全新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中国形象的东方性书法。”的确是这样,对于文化的重要传承者——教师书法和书家的状况,更应该值得重视。这里谈的教师也包含教育系统正式编制以外的从事书法教育活动的相关人员,如书法教育学校、书法培训机构、书法教育网络等从事书法教育活动的人员。中国书法申遗成功,又适逢中国文艺勃兴,中国书法文化复兴,其艺术魅力感染着国内外读者。作为一种国粹,中国与韩国,中国与日本,中国与西方书法团体的互相交流使“书法热”成为全球文化景观之一。书法的复兴确立了书法的主体性地位,中国书法展览层出不穷,为展览而创作书法成了许多书法人的使命。当代书法家为应酬、为生计、为拍卖、为比赛、为教学、为留名、为承传创作了“一大堆废纸”似的书法之作。他们从中可以获得一种迸发,一种倾诉,一种满足,一种交流,一种愉悦,一种情调,一种境界。他们向“传统”寻根与回归,但又容易为古人所俘虏,继承传统的努力最终折服于迷惑的创作理念,更多走向因袭和模仿。
书法创作,是一个内涵深广、操作复杂、厚积薄发的过程,是书法作者书学功力、个人才情、审美取向、风格定位的集中反映。所以,任何个体的创作都有可能按照个人的趣味进行调整,并呈现出差异形态。书法创作必须是书法意义上的书写,抓住时空共生的特点,使我们的整个书写机体成为书法的器具的过程,在整个创作中布满了书法化的触觉与审美化的神经。对细节良好的辨析能力,成为感受书法节奏的关键。书法创作经过了从小书斋走向大展厅、从文人圈子走向大社会,并走向相对纯粹的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书法的审美方式、创作观念、形式与技法的变化在历次国家级书法展览中都有所体现,通过抒发性灵,塑造人格,表达个体人生的感悟,使当代书法创作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当代书法作者群体也日渐壮大、成熟。从美学上讲,书法创作也是一种审美行为,是审美主体通过一系列的审美体验与审美客体逐渐交融而达到物我合一的过程。一幅书法作品的诞生需要审美主体事先经过一系列的情感蓄积,再通过外物将内心的审美情感幻化成文字,这其中主要是以情感和笔墨线条为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