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创作略论
一、篆书发展的概况
美学家宗白华指出:“中国字在起始时候是象形的,这种形象化的意境在后来‘孳乳浸多’的‘字体’里仍然潜存着、暗示着,在汉字的笔画里、结构里、章法里,显示着形象里面的骨、筋、肉、血,以至动作的关联。后来从象形到谐声,形声相益,更丰富了‘字’的形象意境。”以甲骨文、金文为代表的大篆字体,成了中国文字的源头。宗氏以准确的描述,阐释了中国字象形本质,这种文字构图对于中国书法审美及创造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就连克莱夫·贝尔也指出:“原始艺术使我们感动之深,是任何艺术所不能与之媲美的。”傅山说:“不习篆隶,纵然写到最妙处,也只是俗格。”这是针对所有书法家所提出的创新要求。
简单地说,篆书是大篆、小篆的合称,它的笔法比其他书体相对简洁,结字富有装饰性。大篆是秦统一文字前的商周甲骨文、籀文、古文、金文、石鼓等的总称。代表作有《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石鼓文》《大盂鼎》等。大篆具有“散”的特征,散是在结构和用笔之中的自由表现,空间表现出不均衡的分割,打破对称的分布,用笔上平动、提按、绞转、波动等。秦统一文字之后的篆书直至清人的篆书统称为小篆。代表作如《泰山刻石》《峄山碑》、李阳冰《三坟记》、邓石如篆书、吴俊卿篆书、杨沂孙篆书、赵之谦篆书。小篆具有“整”的特征,而整饬表现在空间的平均分割,上下或左右的对称,线条的均匀上。
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其特征是它的结构所带来的神秘感、瘦劲挺拔、遒丽天成,具有雄伟端丽、凝重温润、野逸草率、粗犷稚拙、整饬隽秀的天然审美取向。但也有新考古发掘表明,真正代表殷商时代大篆本来面目的应是这一时期的殊书和墨书,并非甲骨文。
金文具有早期古朴雄强、中期雍容冲淡、晚期豪迈疏朗的特征,这也表明大篆书法是中国书法美的渊薮。
小篆笔法圆融平正,结体典雅和平,字形和章法秩序井然,呈现出有条不紊、谨严肃整的理性美。小篆发展到清代,线条变粗,笔画具有粗细、顿挫、轻重、方圆的变化。小篆还有一个分支是汉篆,用笔上掺以方折的隶意,又称缪篆,即摹印篆。
二、篆书的当代呈现
篆书借助于自身繁复而静穆的美感,在当代书法发展中,是备受书法人青睐的对象。在十分繁荣的当代书坛中,我们无须费尽眼力就可以妙观到篆书的沉浮状态。
(一)篆书创变循法度
通观古今治篆,从甲骨文到金文,简单变为繁杂,尖细变为粗犷;从金文到小篆,错落散漫变为均匀对称,动态转化为静态,自由走向规范,意味着人的思想从简单走向复杂。前汉,其碑碣乃至墨迹之上所使用的篆书,已经与秦时所使用的方正、整饬的风貌有了明显的差异,在体势上已经具备了“方圆不悖、腾挪随势、增删就形、屈伸有致”的新特点;在用笔上,隶书的影响凸显,使篆书摆脱了单纯的“起收无际、中入中出、圆润流丽”的秦代篆书特点。唐代因李阳冰出而使篆书复苏,但秦篆浑厚沉雄之气已被抹杀。直至清代考据学盛行,篆书受到普遍关注和学习,至邓石如笔下,篆书重现光辉,他以隶法入篆,书风沉雄朴厚,为篆书创作开了新境界。虽然所书仅限小篆,书风亦囿于工整,但是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邓氏把“描”篆变成了顺应毛笔自然挥运的“写”篆。在这点上,给当代篆书家建立了重要的创作法则。朴学家朱彝尊、阮元、桂馥、吴大澂等将朴学与金石学结合,成了篆书书家。晚清吴昌硕以《石鼓文》为宗,结体错路有致,笔力遒劲,气息浑朴,晚年更融入草书笔意,极富气势,以至成为大篆巨擘。这些篆书家们运用自己的独特思维,入古出新,使篆书重放异彩,对于当代篆书创作无不带来裨益。如何在具有具象造型特质的篆书体中挥洒出现代美感意趣,新一代篆书家对篆书创作进行了新的思考和探索,那就是一要循法度,二要善于逆向思考,三要善于捕捉新意。
(二)篆书描写显功力
当代一批篆书家,特别是冲刺国展的青年书法家们在篆书领域下了很大的功夫。有的把毛笔当刀使、当枪用的性能发挥到极致,甚至可以达到用毛笔复制原版的地步。但关键是面对早期略显单调的篆书如何创新?在探索中既要表现篆书原型的审美特征,又要运用笔、墨、纸展现出丰富的审美效果,而不去拘泥于刻写出的单调线条。问题还在于,怎样通过笔、墨、纸表现一种具有审美意义上的“金石气”?这种表现只有功夫是不够的,还需要沉静的心态。笔力的遒美和意态的风神来自于良好的心态,创作者们更需要在参考历代及当代篆书名家对于笔墨情趣的把握时,寻求时代的审美共性,再理性地渗入自己的个性,以便在本来就不宽阔的道路旁踏出一条幽径。
(三)于寻趣中守法度
1.加大、加长形体,提高重心,形成上密下疏的体势,加强了疏密的对比,表现出洒脱的韵致。自汉以后写篆的人一般都把笔画平均排布在字体方块之内,这种结构显得稳妥、含蓄,但有呆板之嫌。在当代可以打破这种均衡的排布,大胆采用上紧下松式、左紧右松式、中紧外松式、中松外紧式等多种造型,从而张扬个性,形成风格。
2.我们细察邓石如的篆书,会发现他在结体构成时,力图减少支撑点,把复杂支撑变成单点支撑或双点支撑,使字显得更稳妥又灵动;吴昌硕的作品能够在精准和放纵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融进行草书中的意趣,生动而富于变化;黄宾虹使线条向金文拓片中残缺的线靠拢;陆维钊在篆书中糅合隶书的某些元素,创造出了新的风格。这些独特的写法对于今天的篆书创作不无启发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为变形而变形,过分夸张而失去理性,所有的变形都必须符合美的法则和规律。
3.篆书在工巧中见沉雄,凝重中见飘逸,表现出远古之韵和时代之趣,最终还得依靠造型。关于造型,除了关注篆书的原生字态外,要多评估当代篆书家独特的造型能力,这种评估一方面是借鉴吸取,另外一方面就是叛逆。《散氏盘》《毛公鼎》《石鼓文》、缪篆、幡篆、九叠篆,把金文中的字“甲骨化”,都可以为我所用。掌握要领后打破原有的字法与章法,依照原生态字法的内在规律进行重组,取法乎上,溯本穷源。在篆书造型上应坚持不求文字学意义上的“唯一性”,而求艺术形式美的“统一性”法则。在雄浑苍劲的金石文字中渗入一些优美清秀的元素是完全可行的。
4.从文字学的角度看,篆书字形不熟和强变都易造成错字。用纯粹的古人技法难以表现当代人的思想,再高明的造型技法也容易重蹈古人覆辙。只有含英咀华,锤炼出富有个性特色的结构造型,并表现出自己的审美追求,这样才有审美价值,才能把握住篆书艺术中古典美的理性和现代展厅中时代要求的表现性相互协调的关系。在造型时力图参考广泛的权威资料,如许慎的《说文解字》,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康熙字典》,郭沫若的《两周金文大系》,上海博物馆编《商周表铜器铭文选》,容庚先生手摹的《金文编》,徐中舒主编的《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孙海波的《甲骨文编》,武汉古籍出版社的《古籀汇编》,上海书画出版社的《中国篆书字典》等。
(四)篆书融它有妙境
当代艺术生存环境决定当代篆书在取法的丰富程度上,是高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1.借鉴现代出土文物资料,特别是大量简牍书法,从而使篆书取得较大的参考依据。而且将简书中的抒情性和篆书的古雅特点结合起来,使篆书焕发新机。2.在甲骨文创作中,注入行书笔法,运笔时裹锋绞转、中侧并用;结体以固字立形、依象取势;章法以随形布势、虚实相生;墨法的浓度相间、燥润相杂,可以把行草书中的涨墨也加以运用借势提升篆书的内在张力。3.在金文创作中,融入草书笔意,凸现气势,追求气脉流通,表现出韵律美。4.对楚篆的深入研究可以创作出新意。5.借鉴古玺、币文、镜铭等一些没有开发的领地加以开发运用。
三、当代篆书创作的顾虑
篆书临作
在当代书法实用功能日益下降之时,篆书的实用功能更是日落西山。当篆书极端古雅化,极端精巧化,尤其是极端程式化时,也同时意味着篆书的机械、僵化和终结。正如傅抱石在《中国篆刻史述略》中所说:“与篆刻相生相成的‘铭刻’艺术,魏晋以来突然衰歇。篆刻所赖以成立的篆、隶书法,六朝以后被软化渐变为楷书、行书、草书的发展。篆刻既和铭刻书法脱了辐,丧失了有力的凭借,自然陷入沉滞的命运之中。”甲骨文为卜司专用,钟鼎文乃铸造在青铜器上,石鼓文是为统治者唱赞歌。今天的篆书除了艺术的表达外,的确丧失了最为广泛的实用性,所以它的繁荣昌盛需要更长的时间。篆书对字义的了解和字形释读的要求较高,这就不仅要求书家具备这方面的修养,而且要求欣赏者具备一些修养。虽然当代篆书描、摹、拖、扫的痕迹太重,缺少书写的自然,而且滥用生冷孤僻的杂器文字,但幸运的是,当代正在弘扬祖国经典文化,正在激活优秀书法文化,书法文化语境在改变,篆书创作面也会日益扩大。当代篆书家继承多于创新,要与先贤邓石如、杨沂孙、何绍基、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陶博吾等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静态的篆书,表现情感上相对平和,这与活跃思维、快速节奏的大众生存环境似乎有些不合拍,但是我们有气象万千、可惊可叹的书法源头。篆书虽已是远古的足音,但只要尊重文化、尊重自我、遵循艺术规律,加之一些篆书家的才情,终会使篆书空灵妙远达新境的。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首届篆书大展”中,既有以甲骨文、大篆、小篆、铁线篆为创作衣钵,传统与写意结合,笔下情调跃然纸上,尽显韵味的作品;也出现简牍帛书以及各种变化样式的篆书;既展示了篆书的多元取向,也真实地反映了当今篆书发展的基本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