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创作略论
一、楷书发展的概况
宋《宣和书谱》:“有东汉章帝建初(公元76年—公元83年),有王次仲者,始以隶书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日之正书是也。”以此可以推断楷书的创始人是王次仲。李学勤《文字学概要》:“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钟繇,所能看到的最古的楷书是钟繇所写的宣示表等帖的临摹刻本。”据此最早的楷书书法家可以推断为钟繇。唐朝是楷书的顶峰时期,这是一般常识性问题,无须讨论。从美学的角度看,汉代以前是一个讲究庄重、呈现气象的时代;魏晋南北朝,书法的趣味倾向于冲淡流动之美;到了唐代更是讲究法度、追求多姿多彩的风貌的时代。
纵观历史上很多的书法大家,他们之所以能够有所成就,自然与楷书的功底是分不开的,而且,多数还是以楷书面目称雄书林,独领风骚。无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魏碑楷书面目,还是处于巅峰状态的唐楷;无论是大楷、中楷,还是小楷;无论是状元,还是小秀才们的楷书水平都似乎达到无法逾越的高度。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以书取仕”主要是以楷书的书写水平来判断书法者的技艺优劣及才能的高低。长时期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既形成人们的因循守旧,更为主要的是前人将楷书写到尽善尽美,尤其是唐代的楷书反映出唐朝盛世严谨的法度、有序的行为规范。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大家都以楷书的好坏来判断一个书法家水平的高低。
古人有“学而优则仕”的理想信念,加官晋爵无疑是每个学子光宗耀祖的最好途径,官方的规定在客观上也为古代文人致力于小楷书法的学习创造了条件。不久前,在四川阆中考察时,我用心考察了当时考生舞弊的小楷字,内衣内裤上全写满比蝇头还小的许多密密麻麻的小楷,看到他们笔下的功夫我只能望而生畏。当代楷书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信息的密集交错,经济大潮的涌动加之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压力增大,决定着现在的人们首先要选择行草书,这样更能够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所以,这个时代的特征决定了行草是主流,而非楷书。
可以说当代是一个行草书体走俏的时代。流行书坛的是行草,书坛领军人物的书体是行草,大展中绝大部分作品是行草。尽管如此,但要使自己在行草书及其他书体上有更好的发挥,必须在楷书上有深厚的基础。只有这样自己才能走得更深、更远,才有足够的能力去表现才智,所以我们更应重视楷书的学习与研究。
楷书是一种社会形态,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以端正庄重为要旨,它的结构与笔法是融合篆、隶、行、草诸体之长而逐步形成。楷书不是某种时尚的追求,要靠更多的书法工作者思想意识的一种趋同,从而形成当代书坛的基本审美。在书法的实用功能逐渐消退后,楷书进入纯粹艺术化的转型期,如何依托传统,把握楷书创作的内在规律,寻觅到楷书艺术发展的崭新时空,创造出一个属于新时代的楷书面目,是当代书坛应该加倍重视的课题。因为在市场经济时代里,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快餐文化大行其道,楷书也不乏为时代所用。在楷书里可以心无旁骛,寻觅到一种“禅”静的心态,我认为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书法家旭宇先生提出了新的理念——“今楷”的概念。此概念的提出虽然在理论上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但能让我们感到了新意的存在,对于我们更新观念、大胆探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人问,旭宇不做领导了,今楷还搞吗?其实,今楷已经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了,并非是搞与不搞的问题,我们有必要继续探索下去。
二、楷书的类别
对于当代楷书笔者认为不应将其简单分割为唐楷、魏楷、今楷,而应有它新的内涵和称谓。当代的楷书创作可分为五类:小楷类、魏楷类、唐楷类、隶楷类、行楷类。
第一类:小楷。欧阳修《跋茶录》中说:“善为书者,以真楷为难,而真楷以小楷为难。”一语道出小楷的书写难度。当代的小楷作品大多直接取法于钟繇、“二王”小楷、《敦煌写经》、文徵明、王宠、赵孟、钟绍京等人的小楷,但创新成分不够。
第二类:魏楷。以魏书为基础融入时代的审美元素而形成的新书体。康有为曾评魏碑有“十美”: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跃、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血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满。当代魏楷呈现出丰富的状态与“十美”颂扬无不相关联,同时它又是清代尚朴书风的延伸。魏楷很质朴,结构又不是很严谨,给学习者留下较大的可创作空间;它在意、情的表现上相对唐楷浓烈;魏楷人多在《张猛龙》《爨宝子碑》《爨龙颜》和《张玄墓志》《元倪墓志》《元略墓志》等作品中游走。
第三类:唐楷。从少儿书法培训到书法家日课,唐楷的学习队伍比较庞大,但是取得成绩的人较少,因为古人留给当代人的创造空间很小,故需要突破的难度加大了。唐楷进入当代创作而被流行者有颜真卿、褚遂良等人的书风,因为在他们的作品中,是严谨、松动和随意的混合,尤其是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率意鲜活的细节以及点画之间暗含的连续性,已经成为作品整体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更趋于当代人的创作心思,也代表着唐代楷书的真正成就。
第四类:隶楷。楷书中融入隶书的笔意与情趣,这在当代书法创作中实属少见,但这并不是不可能,甚至可以说这是激活唐楷的一条有效途径。在历代书家中可以找到将篆隶笔意融合到楷书中的例证,但是极其少见。如清代的俞樾以篆隶之笔为真书,尤工大字。从他跋《泰山金刚经》墨迹看,字形方扁,用笔中锋,行笔迟涩,沉着古雅,有《泰山金刚经》笔意,别有一番新韵味。我以为隶楷可以在《好大王碑》《泰山金刚经》《爨宝子碑》以及颜真卿的楷书里捕捉到创作灵感。
第五类:行楷。当代楷书有行书化的倾向,就是在肃穆的结字中融入行书的意趣与笔法,通过灵动的行书笔法来写楷书,表现楷书难以表达的情趣。因为楷书有时不再专注趋静的精神性,趋动可以变成一种时尚性。钟繇的古拙多姿,王羲之行楷书的萧散简远,颜真卿大字的伟岸端庄,褚遂良行楷的温雅玉润,宋徽宗瘦金书的瘦劲挺拔,黄庭坚行楷的奇侧爽利,赵孟行楷的遒劲姿媚,董其昌行楷的淳美秀逸,苏轼大字的放旷疏淡,八大山人书法的奇崛清冷,何绍基行楷的朴厚古茂,康有为魏书的刚劲苍茫,弘一书的静穆,谢无量的天真等审美元素统统都可以在当代行楷书的创作中发挥作用。但是像王羲之的《新月帖》、王献之的《廿九日帖》夹杂着楷书,从其中包含有楷书或者接近楷书的字中我们还是把作品归为行书类,因为它整体上是行书的精神,包括笔法、布势、取象,尤其是作品中还掺和草书。
楷书习作①
三、当代楷书检索
(一)吸取古人楷书精华,体现今人正大之气象以及自在的特点。
书法的审美与创作,是与时代相合拍的。因为书法作品是个人思想意识、审美观念的体现,书法意识同样要求汇入到社会整体意识形态之中。当今时代体现出一种正大气象以及和谐共生的相对自由景象。说到正大气象,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汉代唐朝,但今天毕竟不是汉唐,所以在今天的和谐社会里注重的应该是人们精神上的和谐,通达、自在、交融、守护、焦虑、完美等思想特征会自觉不自觉地在书法生态世界里显现出来。当代楷书创作上应体现出书写者追求随意、洒脱和趣味等特征。楷书形式暗示了中国的文化形象,当代楷书已经渗透着正大、正气、正义的文化精神。
(二)体现了楷书的性灵性
从性灵的表现上看,楷书的境界比行草书还要高,因为要用楷书抒发出内心世界的那份宁静、淡泊、秀雅、朴素、率真、古拙、大气等心性特征比行草书难。当代的楷书有的借鉴魏碑精神元素,自然朴素,变化万千的结体特征被吸收,如融入《爨宝子碑》的率真,弘一法师的恬静之美。由于人们审美意识开阔和对书法本体欣赏标准的改变,在楷书创作方面体现了对情调、情致、韵味、意境的追求。在楷书舒徐的节奏里,同样体现出对生命深层次的体验和感悟,使当代楷书的创作有了明显的时代审美情趣和意味。表现性情在某种程度上是表现味道,味道是美的一种呈现,当代楷书有“尚味”的特点。书家的性情美可以通过楷书的有意味笔画、有情趣的结体以及有独特的审美追求和风貌表现出来。如今,有的书写者低水平地复制古人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流行,但其书写性、趣味性、抒情性丢失,没有表现出当代的审美个性来。
楷书习作②
(三)色彩与样式
进入当代的书法大展展厅,书法如云卷云舒,涛走浪飞,风霜雪雨,千姿万态。色彩的多变化,配搭的多样化以及尺幅的规模化会深深吸引观赏者。除了深红、深绿、浅绿、铜绿、粉红、杏红、明黄、深青、浅青、浅蓝等色彩外,各种洒金纸、泥金纸、粉笺纸、速写纸、广告纸和蜡笺纸,泥金、泥银、佛黄、磁青纸和仿古绢作品琳琅满目,用白纸书写的作品则几乎没有。装帧样式也花样百出,楷书大字中体现了时代奋进的气息,挥洒着淋漓的豪情,渗透着文雅与气势的合璧,借此倾吐出个性情怀。艺术表现成为其书法创作的主旨,这是一大历史性的进步。今人十分重视作品形式的展厅视觉效应,追求新异、炫目的表象效果。信笺联用、尺牍(手札)、横卷、扇面、帛书、对联、立轴、册页等都是当代楷书的呈现形式。
(四)笔法与墨法
楷书的创作法度非常严备,不像行草书那样能充分发挥个性,给个性的表现和张扬带来一定的局限。提按的出现、提按的程度与使用方法是楷书的重要特点。今天的楷书在点画、线条的变化上,参以行草、隶书的笔意,以行草隶书的笔法,结字更多是通过对魏碑、墓志的借鉴;宿墨、涨墨、湿墨、焦墨的运用,竭尽丰富变化之能事;形式表现手法在这二十余年里,尤其是后十年中,其表现之潜能得到大发掘、大发挥。但以行草的笔意书写楷书,因为提高了书写的速度,的确使楷书的用笔活脱起来,加上点画墨色的层次,使韵味明显地凸现出来;结字运用聚散正敧之变的手法,使字势意态更加生动活泼,楷书的审美表现力和抒情意味大大加强,也出现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创新成果,打上了当代的印迹。碑书墓志的质朴、古拙、富有情趣和变化的烂漫色彩在无意识中与他们的审美、抒情、寄托、表达相和拍。将魏碑、唐楷与今人的爱好、情趣融合在一起,这样一种新的、带有时代精神又有别于古人的楷书书体的出现是楷书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是当代楷书的创新点。虽然如此,但楷书在发展中也遇到了障碍,出现了新问题。
四、当代楷书创作的问题与误区
余秋雨先生在《笔墨祭》中指出楷书“过于迷恋承袭,过于消磨时间,过于注重形式,过于讲究细节”。这“四过于”无疑概括出当代书法总体症结。我们必须正视当代楷书创作中遇到的新问题。
(一)泥古与精工
楷书局部
纵观当代楷书创作,泥古型与精工型占据主要位置。师古不泥古,学人不似人,许多书家在书法的创新上也做了大量的努力,也想突破书法的陈旧观念,突破技法上的程式化。但当他们一出手,写来写去就是离不开古人曾经表现过的那些花样以及相应的书法空间。因此,要走出这个误区,必须从“观念”上改变。这两种类型主要是集中在小楷和中楷之间;还有一定数量的求异求怪型的作品;尾随当代名家的作品也有一定的量;巧饰装潢作品成风,作品装饰五颜六色,五花八门,其中有的个别作品所用的颜色多达十几种。拼接组合的作品比比皆是,自由的、生动的、文雅的气息何在?有的被唐楷魏楷所笼罩,游离在人们的审美视线之中。书法家们在对待历史遗留下的宝贵经验——“师古”的问题上,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泥古而不化”,另一种是“师古而化之”。从中国的书法史中不难明白,中国书法不是历来崇尚自然,而是崇尚“古人”,践行着“厚积薄发”的创作道路。当代楷书家“泥古而不化”,在历史巨匠的经典作品面前,对其传统运笔、技法顶礼膜拜,不敢越雷池半步,很怕“不似古人”,沉重的“传统”压得他们抬不起头来,挺不起腰杆,心甘情愿地拜倒在古人脚下。追求精工型的书家大有人在,这种观念阻碍了楷书的创新。大量的唐楷作品没有突破唐法的藩篱,所谓时代风格不过就是熟知的几个面孔。
在魏楷中,结字是魏楷,用笔是唐法,魏楷中生动烂漫的东西消失,这种以唐法解构碑法的方式值得梳理和纠正。另外与“泥古而不化”相对抗的,是“师古而化之”的努力摆脱经典的束缚、要求突破古人窠臼、坚守创新的书家。他们重视笔墨、重视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他们把笔墨气韵看成是中国书法的灵魂,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在这里,我们还需明白,真正的精工与俗写的刻板僵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区别在于:精美一定是雅致的,带有古雅的本质;俗写带有低俗、粗俗、呆板的性质。但是如果我们时代的楷书都是精工型,那将快回到馆阁体时代——平和、精美、漂亮、实用。从书法艺术上讲,元代赵松雪、明代董其昌的字体成为时代的楷模是没有错的,但那种只停留在表面而缺乏深究的学习态度也将会导致书法“千人一面”的可悲状况。馆阁体的字又开始复活,只是换上美丽的盛装罢了(拼凑与制作)。从书法的基本功上看,泥古没有什么错,学习书法首先要泥古,然后叛逆才有依据,在正确、规范、高尚、文明以及漂亮中应该寻求自我才会更具创新意义。
(二)艺术风格的趋同化
由于审美的趋同和一味地求似、慕新、尚名、逐利,造成创作风格的单一化,这样会很容易失去自我特色和比较优势。在当代的楷书创作领域里,很难找到一部分风格独到的作品。面对偌大的书法展厅或者厚厚的作品集,楷书趋同化十分严重,无论是雅致的小楷、工稳的张猛龙碑还是灵动的褚遂良书法,重复现象严重。从小楷、中楷、大楷到榜书,从册页、扇面、条屏、中堂、对联到手卷,几乎无不存在雷同,这些书法成了一串串最炫眼的个个漂亮的泡沫。楷书作品形式的制作上也普遍近似。我们还要注意到:大部分楷书作品通过加线与拼接也出现了模式化,重复与复制现象严重。一张作品使用的颜色多达十几种,拼接组合的色彩怪模怪样。好的作品真正感人之处在于书法精神,任何装饰都只能起辅助烘托的作用,如果喧宾夺主,或对主体有干扰,还不如还归本原好。
楷书习作③
21世纪,在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各种文化不断创新与更替,多样复杂的艺术信息不断影响书家的创作思维。如果趋同化现象严重,会使楷书创作方向迷失,可以说楷书创作的独立性和时代性是当代每位书家思考的问题。视传统经典为偶像并没有错,但继承不是缘源因袭,不是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是要先与古人“合”,再与古人“离”。目的是塑造自我、超越自我,体现出浓郁的书法时代气象,拿自己的作品与不同的古人对话,在书法风格史上找到自己的定位,进一步明白回避风格的趋同化、单一化是我们肩上的责任。
在楷书创作中,许多人在形式表现上先入为主,而在点画技术修炼这块最难啃的骨头面前望而却步,知难而退,存在普遍取法狭窄的问题。取法的狭窄是导致风格单调、品种单一的重要原因,加之对传统楷书的误读,这自然削弱了楷书艺术的生命力。朱光潜先生在《文学的趣味》中说:“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分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对书法碑帖的取法上要尽量广博些,取向才能更明朗,更有广度,也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趋同现象。但我们要坚信,传统是一个永远充满活力而又不断扩展的领地,书法的精神是需要不断更新的,楷书新貌同样也将伴随流动的书法进程史而不断出现,成为后一时代的传统。
(三)误读种种
1.楷书是写好各种书体的基础,认为楷书写好后,基本功才能算到位,这是对楷书功能的夸大。
2.认为楷书是行书的基本功,把楷书附属于行草书之下,这是对楷书地位判断的错位。
3.凡说楷书,只谈颜柳欧赵,其余不足观,这是对博大楷书领域的狭隘断言。
4.认定楷法的法则就是讲究点画确切精工,结字端庄而中正,这是对楷书法则的误读。
5.楷书表现不了节奏韵律,不具备抒情性,这是对楷书内核的错判。
6.因为“展览至上”,导致书法创作的幅式普遍向大幅、巨幅发展,认为楷书大字才能表现时代精神,这也是对当代楷书展厅功能的误解。
7.将楷书僵化地写成一个固定的模式,以为就是复古,这是对楷书字法章法的曲解。
五、楷书发展的可能性
(一)转变观念
楷书与其他字体是并列同等的关系,不是从属于行草之下的一种附属的字体,而是一种具有独立特征并十分完美的字体。楷书可以准确而完美地表现出多元化的审美意蕴,它有着自己特立独行的审美语言和表达方式。比如唐楷可以被激活变得富有生命活力,可以承载情感信息。学习唐楷并不只是小学生的任务,同时也是成人乃至书法家终生追求的事。楷书创作应该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如:吸纳篆隶书写性元素,借鉴行草墨韵,改变章法形式,在放大缩小楷书字形的同时渗入艺术性,提倡书写大字楷书作品,展现一种大空间大视觉的气象,追求视觉冲击力、震撼力等。在展厅中的作品除具备了大美的形式外,作者的创新观念以及气象与文雅的统一性都得到统一的发挥,诸如此类的创作倾向是值得倡导的。面对庞大的书法创作群体,我们不禁要追问:当代究竟有没有人能写好唐楷,创新唐楷呢?楷书的创作如何在“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下趋于制高点?答案是肯定的:有。这人在“灯火阑珊处”,因为他们除了深厚的传统技法功底外同时还具备了从容的心态和创新的意识。
(二)“激活唐楷”
在旭宇先生的《今楷论纲》一书中,我仔细观察了书论中的图版,无论是大字还是蝇头小字,十之八九都是魏体书法的激活,对唐楷有所忽略。“激活唐楷”是张旭光先生有针对性地提出来的。其实我们所有的碑刻书法都是需要用毛笔去激活的,这激活主要在“活”,怎样去“激”就有多样的手段了。在表现手段中自然要求融汇书写者的审美个性和时代特色,这就使问题复杂化。因此我坚持认为:激活不完全是做加法,应该做些减法;激活不应该是简单地将楷书行书化,也不应该是简单地将楷书笔画粗糙化,可以充分调动墨的节奏韵律来使其鲜活;可以融汇其他书体意味形成新的有意味的形式;可以充分调动“笔软”的特性产生“奇怪”;可以调动书写材料的表现功能促使笔下生花;可以适当改变唐楷的笔势、结体、笔法、章法、字形大小等继承它的精华,然后写出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楷书来。
(三)扩大审美范围
如何使小楷、唐楷和魏楷在我们这一代写出新的面目,是书法人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当代书家在取法和个性追求上日趋多元,不管是钟繇的质朴自然、王羲之的平和简静、钟绍京的法度严谨、赵孟的姿媚妍美、黄道周的方劲峻峭,还是敦煌的写经残纸、墓志碑刻,集众家之长,为我所用。不同字体的借鉴移植是风格创新的一个重要渠道,傅山《霜红龛集》中说:“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篆法是圆笔之源,隶法为方笔之祖,楷书有篆隶意则自高古。善于吸取当代发掘出的大量的墓志、碑刻、简帛等,这一系列前人的书法作品都可以作为学习楷书的范本,只不过每个人的价值取向不同,这也不失为对古代审美领域的一种拓展。比如,洛阳龙门石窟的典型作品,值得楷书作者学习。它给每一个人带来新的遐想与思考的空间,可找出一些值得借鉴的元素,来支撑自己的书法审美思想。采取形式外观上的夸大,来吸引观赏者的眼球,原本以细微见称的小楷书法也可以独放光芒。以下是历代小楷代表书家书法风格的归类,我们用心体察不可能找不到与我们心灵发生碰撞、又具有互补性和创新性的书法风格,试试看:
(四)心态的调整
书法心态是艺术主体在长期的书法学习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书法文化心理境界,是书法行为活动的发轫点。一种良好的书法心态,是获取较高艺术成就的决定因素和必备条件。书法心态可以折射出强烈的创作激情或者是宁静致远的无功利性的那份“心远”,同时也可流露出浓郁的功利色彩,在此色彩涂抹之下,书艺会变得庸俗低下。《书谱》提出“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没有心平气正的心理基调难以通达艺术的高峰。楷书艺术在当代焕发出更加令人振奋的精神,我以为这是“期静”书法在当代文化环境中的作用。
从书斋文化里走出来的传统书法艺术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变革,正是有了这场变革,传统的书法艺术获得了新生,从古代文人的孤芳自赏走向了现代艺术家更为广阔的情感诉求。书法艺术给予现代人的精神渴求和视觉愉悦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当然,任何一种艺术心态都是内外因素作用的结果,书法心态是人与社会作用的综合产物。我们在强调内心世界静养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外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培养良好的书法心态。从个体内因角度讲,须努力做到“四净”,即通过净心、净目、净耳、净手,从而将内因的有利因素发挥到最大限度,将外界的不利因素控制在最小影响之中,使书法艺术得到健康发展。当代的书法人,都有复古的心态,但不能盲从,见到古人字就五体投地。我不赞成凡是出土的东西都是好的这个观点,出土的东西有些是好的、雅的东西,但也有些比较俗,因为古代书法人也未必都是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古代书法家的风格未必是我必须追求的,未必会被我所用。在广大的书法传统世界里,我们还得保持一份自信,一份从容。
(五)增加内涵,要有书卷之气
我们提倡书家多读书,即使抄古人的书和文章也要表现内涵,骨子里面要有文化内涵,书法是要有积淀的。我们讲沉着痛快,要想沉着,没有楷书能沉着吗?要想痛快,不写草书能痛快吗?若能把两者结合起来效果才会最好。张旭说:“书之求能,且功真草。”书法要想写好,就是要把楷书和草书写通。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从深层次去理解楷书艺术的内涵。我们要最大限度的把前人创造的技法、思想融会贯通,用我们的笔写出这个时代的楷书。我们这个时代的楷书最不能缺少的是对书卷气的追求,甚至要永恒的追求。在个性中有共性,在共性中有个性,这个时代应该是多元化的,谁的融会贯通能力强,谁的书卷气愈浓烈,谁就会站在我们这个时代楷书创作的峰巅。
(六)提高书写技法
我们反对唯技法论,但高超的艺术作品,必须建立在纯熟的技法之上,没有纯熟的技法,要创作出高品位的艺术作品简直是不可能的。尽管我们站在不同层次上可以对技法问题作出不同的解释,但那种忽视技法而谋求艺术品位提高的说法,是错误的。忽视或鄙视技法是对艺术本质的错误认识,譬如,在笔法上,早就有藏头护尾、锥画沙、屋漏痕、印印泥、折钗股、永字八法等说法。这些规则是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笔法深入研究的结果,是前人体会书法笔法的经验总结。虽然苏东坡也有“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说法,粗看起来,好像是认为书法可以不计法则,率性而为,但我们只要仔细品味、用心琢磨一下苏东坡的作品,就会发现,苏东坡并不是“不要法”、“不守法”,只不过他是古法为我所用,不拘于法。这是一种对技法谙熟之后的高境界,即无法之法。
今天的楷书行笔不仅要使节奏快一些,而且要松一些。我在《中国书法》上发表拙文提出“当代书法,用笔要松动些。笔法松动些、结字要松动些、墨韵要松动些、心境更要松动”。苏东坡说“真书(楷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这个提法就是这个道理。楷书里蕴涵着高深的文化含量,儒家精神、道家精神、佛家精神,里面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朴素的辩证法。在楷书里同样体现了诸多矛盾的相互冲突,最后又能达到和谐统一。在楷书技法方面,需要注重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注重技法的含量;第二,注重技法与书体的和谐性;第三,注重技法的高度;第四,注重技法对审美表达的准确性;第五,注重技法个性化的清晰度。
(七)避免形式主义创作
当代楷书创作主要形式有:画彩色格子创作中楷拼印章色彩;唐代楷书放大成条幅;放大书写少数字;魏碑书划格子小写或放大拼彩色行书;小楷写册页;小楷扇面;小楷斗方;楷书手卷;楷书对联拼上彩色行书,几组色块组合成作品;楷书做旧仿古等。抛开这些“优美外观”的形式,我们专注楷书内核上的创新究竟有多少?将之放到书法的历史长河中能留下几朵色彩斑斓的浪花?这是一个不可回避且值得深思的重要话题!徐利明先生也指出:“一味在展厅效应即视觉效应刺激的强度上竞争,热衷于在书法艺术的形式与技巧的展厅适应性、迎合性上出奇制胜,注重表象而忽视内涵的充实,发展下去必然走向反面,陷入形式主义的困境。”我觉得,形式要讲究,但内容更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