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城考略

青州城考略

一 南阳城和明以前的青州城

青州旧有南北两城,中隔南阳河。元益都人于钦撰《齐乘》[1],该书卷三《郡邑》记南城为府城:“俗称南阳城;北城为东阳城,东西长而南北狭。两城相对,抱阳如偃月,因阳以为隍,因其崖以为壁。”此南北两城,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纂修的《益都县图志》(以下简作《光绪县图志》)卷三所录《城内外坊巷图》,可略窥其方位(图一)

图一 光绪《益都县图志》卷三《城内外坊巷图》

北城即《水经注》所记的东阳城(图二)。《水经注·淄水》谓该城创于东晋羊穆之:“阳水又东径东阳城东南,义熙中(405~418年),晋青州刺史羊穆之筑址,以在阳水之阳,即谓之东阳城,世以浊水为西阳水故也。”南城即南阳城,该城建置不见记载,但《南齐书·刘善明传》谓:“(宋)泰始初(465年),徐州刺史薛安都反,青州刺史沈文秀应,时州治东阳城,善明家在郭内,不能自拔。”此位青州郭内的刘善明家故址相传即唐龙兴寺址。《齐乘》卷四《亭馆上》:“龙兴寺……《宋碑》[2]云‘寺即田文宅’……详考图志[3],实非孟尝君宅,乃《南史》刘善明宅耳。碑阴金人刻曰‘宋元嘉二年(425年)但呼佛堂……唐开元十八年(730年)始号龙兴’[4]。今寺内有饭客鼓架,寺东有淗米涧,《南史》:‘刘善明仕宋为北海太守,元嘉中(424~453年)青州饥荒,人相食,善明家有积粟,自作粥,开仓赈救,乡里皆获全济。百姓呼其家为续命田[5],图志相传刘善明宅饭客鼓、淗米涧皆当时事[6],岂善明亦尝事佛,故在宋止呼佛堂,后因舍以为寺。’”如此传闻可信,则南朝刘宋时期即5世纪中叶,东阳城南郊即已建有官宦宅第。《光绪县图志》卷十二《古迹上》据《魏书·侯渊传》“渊劫光州库兵反[7]……夜袭青州南郭,劫前廷尉卿崔光韶以惑人情,攻掠郡县”,考述“东阳(城)南濒阳水,其南郭必在阳水之南,是今之城即魏之郭也矣”。此魏之青州南郭系上沿刘宋之旧,《宋书·沈文秀传》“(泰始)三年(467年)(青州刺史沈)文秀抚御将士,咸为尽力,每与虏战辄摧破之……虏蜀郡公拔式等……十月进攻南郭,文秀使员外散骑侍郎黄弥之等邀击,斩获数千”。其时既有进行攻守的“南郭”,至少应有简单的郭垣,其范围自不当如宋元以来青州南城之宽广,但其后北齐司空公青州刺史临淮王娄定远建南阳寺于此,显然也不是偶然的事。该寺据原立于唐龙兴寺内的《司空公青州刺史临淮王像碑》描述寺周围环境有“左通阛阓”句。阛阓,市肆也[8],可知立碑之年即北齐武平四年(573年)时,东阳城南郭已形成商贾繁杂之区。唐初“武德四年(621年),置青州总管府”[9],寻“立都督府,乃命亲王镇之”[10]。“贞观元年(627年),罢都督府”[11]。开天盛世,青州人口已增至四十万,青州北海郡和益都县遂入望郡、望县之列[12]。“至德(756~758年)之后……平卢节度使治青州”[13]。看来,7、8世纪的初盛唐阶段应是青州郭城的扩展时期。开成五年(840年),日僧圆仁入唐,所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二记有是年三四月间挂锡青州龙兴寺等候公验时,出入州城的情况:

图二 北城(东阳城)后营子村地面散布的5世纪陶片和8~9世纪残砖

(三月)廿一日……到青州府龙兴寺宿。寺家具录来由,报州……廿二日,朝衙入州……尚书入球场,不得参见……晚衙时入州,到使衙门……都使出来传语,唤入使宅,尚书传语云:且归寺院,续有处分……廿三日……节度副使差一行官唤入州进奏院斋……廿四日,春节,破阵乐之日,于州内球场设宴;晚头,直岁典座引向新罗院安置。廿五日,为请公验,更修状进尚书……(四月)一日,朝衙得公验……二日,早朝……便入州。奉状谢尚书施物,兼辞尚书……三日,平明发,幕府判官差行官一人送过城门……从寺里过州城。西北去城十里有尧山……出城向北,行廿里到益都县界石羊村陈家,主人心平。斋后西北行十五里,到临淄县淄水驿[14]

从上引圆仁记录得知:圆仁多次去青州州衙,皆云“入州”,最后离青时云“从寺里过州城”,又云“幕府判官差行官一人送过城门”,“出城向北”。上述有关青州城的文字,似可解作:一、“入州”约可与“从寺里过州城”相应,即由寺所在的南郭入州城;二、此州城系指东阳城,因自龙兴寺出城向北,必须经由东阳城也;三、所过之城门,亦应为东阳城北门,因自青州城过益都县界西北去淄水驿(在今淄河店附近),出东阳北门最为捷径。以上试释如无大误,则9世纪中期青州州衙仍在东阳,龙兴寺所在之南郭仍未扩展为青州南城。青州南城见于记载始于10世纪前期。《新五代史·杂传·房知温传》记后唐废帝时(934~936年),知温为平卢节度使“常厚敛其民,积赀钜万,治第青州南城,川入以声妓,游嬉不恤政事”。青州统治者在青州南城治第,说明青州南郭营建为南城,当在后唐废帝之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青州南城的繁盛和它的重要性,至少已不下于东阳城。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夏竦任青州兼安抚使,撰《青州州学后记》云:宋建“十八路,京东首焉……城之大,室居之盛,青复首焉”[15]。强调青州城大民殷,应是包括青州南北两城。故南北两城之间的阳水上,曾屡架桥梁。明道中(1032~1033年),更创建了架木为飞梁的虹桥。北宋青州人王辟之《渑水[16]燕谈录》卷八记其事云:“青州城西、南皆山,中贯洋水,限为二城[17]。先时,跨水植柱为桥,每至六、七月间,山水暴涨,水与柱斗,率常坏桥,州以为患。明道中,夏英公(竦)守青,思有以捍之。会得牢城废卒有智思,垒巨石固其岸,取大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无柱,至今五十余年桥不坏。”[18]其时,青州府治似已移设南城,故《齐乘》卷三《郡邑》引宋曾肇《南洋桥记》云:“东阳城,府治之北城也。”[19]至于东阳城即北城之衰落乃至颓废,系由于金人入侵,《齐乘》卷三《郡邑》记:“靖康(1126~1127年)兵烬之余,金人止据北城立府,后徙南城,(北城)遂为瓦砾之区耳。”同书、卷又引金李余庆《齐记补》云:“天会中(1123~1134年),北城颓废,移州治南阳城(南城)为益都府。”元因府设路,益都路城即宋、金南城,其范围约即明清青州城,唯明初始砌甓甃,与其前仅夯土建城为异。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所修《青州府志》(以下简作《嘉靖府志》)卷十一《城池》引嘉靖十二年(1533年)兵备签事康天爵《修城记略》记州城沿革云:“今城,历唐宋金元率皆覆土,我皇明洪武辛亥(四年,1371年)始加甓甃,南枕山麓,北距河流,雉堞翚飞,楼观云丽,隐然东方一巨镇也。”此明代砌砖州城,清代屡有重修。降及民国已多颓圮。解放以来,城建发展迅速,旧城垣或被拆除,或改筑路基,但仍可依据各种遗迹和残存的片断,大致了解其具体方位。

二 明代青州城内布局的改变

历代沿用旧城,衙署、街道大都仍旧,明初青州因元之旧,亦不例外;唯洪武五年(1372年)诏建齐王府和弘治间(1488~1505年)兴建衡藩府,则对青州城内衙署、坛庙、民居的布局多做改变。

《嘉靖府志》卷八《人事志一·官署》:“府治在城东北。古在城西北,即元益都路总管府。国朝洪武五年诏建齐藩,知府张思问移城东南,十四年(1381年),知府周彦皋又移城东北,即今治也。”[20]《嘉靖府志》所谓之今治,即《光绪县图志》卷三《城内坊巷图》中之“府署”(引号内的名称,俱见《光绪县图志·城内坊巷图》,以下同),亦即今青州市人民政府的东部。所谓之古府治,即指元益都路总管府和建齐藩以前的明青州府治。永乐四年(1406年)藩废国除[21],“景泰二年(1451年)六月丙子,青州废齐府火”(《明史·五行志二》),《嘉靖府志》卷七《地理志二·古迹》引嘉靖初府同知齐之鸾[22]《咏齐府》有“齐王宫殿黍离离”“烟云蒿草卧苍螭”“表东处北皆陈迹”等句,知当时齐宫已沦为废墟,故嘉靖末年修《府志》谓“齐废城……颓垣尚存”。此经火后,嘉靖时犹可窥见之苍螭、颓垣等齐府陈迹,现已早无踪迹。

明制亲王府,内建宫城,外建王城。

建在元益都路总管府旧址的齐藩城系齐宫城。《明会典工部·营造·亲王府》制“明祖训:凡诸王宫室并依已定格式起盖,不许犯分……(洪武)十一年(1378年)定亲王宫城周围三里三百九步五寸,东西一百五十丈二寸五分,南北一百九十七丈二寸五分”。准此规定数字与《光绪县图志》卷三《城内坊巷图》中绘出的有关遗迹相比较,大体可推知齐宫城范围。宫城西迄“淗米涧”东侧的“明齐宫墙址”,东迄“将军巷”和“房宅”以西的“明齐藩故址”。北面临街,即今范公亭西路。路南暴露的夯土墙基,约即齐藩宫城北墙遗址(图三)。南面则约在今中心医院北墙外的东西街一线附近(图四)

图三 齐藩宫城北墙东段遗迹

图四 明齐宫、衡府位置示意图(底图为1991年10月版《青州市城区图》中青州旧城部分)

有关齐藩王城的记录较宫城为少,《明会典》又是只有城高濠阔的尺寸:“洪武四年(1371年)议定。凡王城高二丈九尺,下阔六丈,上阔二丈。女墙高五尺五寸。城河阔十五丈,深三丈。”未记周围数字。但《会典》记有同时议定的“立社稷、山川坛于王城内之西南,宗庙于王城内之东南”[23]之规则。齐藩社稷、山川坛的位置,见《嘉靖府志》卷十《祀典、祠庙》:“社稷坛旧在城西五里,国初徙齐府城内,以宋矮松园为之,即今松林书院是也[24]。逮齐庶人国除,永乐五年(1407年)知府赵麟复移城外。”“风云雷电山川坛旧在城南三里,国初徙齐国城内社稷坛右,国除,知府赵麟于永乐五年移置城外。”按《光绪县图志》卷三《城内坊巷图》,知“松林书院,今中学堂”,其地在“松竹院街”西端北侧,因可推知王城南垣当在青州城南门(阜财门)内,今潍坊教育学院与卫校之间的东西街附近。嘉靖十二年(1533年)所修《山东通志》(以下简作《嘉靖通志》)卷十八《祠祀》:青州府“城隍庙一在西门外;一在城西隅,改齐藩旧坛为之”。《光绪县图志》卷三《城内坊巷图》绘此城西隅城隍庙于“白衣巷街”西口外。又《明会典》记录弘治八年(1495年)王府制中列世子府于王府仪仗库与典膳所之间云:“世子府一所,正房三间,后房五间,厢房十六间。”此制如系上承明初制度,则据《嘉靖府志》卷十《祀典、祠庙》所载:“城隍庙……其一在城内,即孟尝君故第……国朝洪武元年(1368年)改(龙兴寺为)城隍庙[25],八年(1375年)知州张思问因建齐藩,以其地为世子府,后徙庙于西门外洋河北岸。”依上两项所记城内城隍庙的位置,可知王城西面已逾淗米涧以西。王城北面当在宫城之北,《嘉靖府志》卷九《人事志二·学校》记:“府儒学旧在府治西北,国朝洪武四年(1371年)诏建齐藩,知府李仁徙建西南。”此在府治西北的旧儒学,其位置应近青州北门(瞻辰门)。齐王府并城筑苑墙,内通王城北门(广智门),使守吏不得登城夜巡。事见《明史·太祖诸子·齐王榑传》:“(榑)辄用护卫兵守青州城,并城筑苑墙,断往来,守吏不得登城夜巡。”《太宗实录》卷四十六录有永乐赐齐王书“[永乐三年(1405年)九月]戊午,赐齐王榑书曰:国家旧制,王府护卫官军止守王城。今闻青州城北门守以护卫之人,内通广智门[26],外接花园,筑墙横截,使城守者不得登城夜巡,此何为者……”[27]可证王城北门邻近青州北门。根据王城北门邻近青州北门,可推知王城东面约在今玲珑山南路北段附近(见图四)

齐藩国除九十四年之后,“衡恭王祐楎,宪宗第七子,弘治十二年(1499年)之藩青州”(《明史·宪宗诸子·衡王祐楎传》)。衡王府第非袭齐藩旧址。《光绪县图志》卷十二《古迹志上》:“衡王宫在府治西南,明宪宗子祐楎故第遗址仅存。”据王士祯《池北偶谈》卷廿二“故藩址”条:“衡藩故宫,乱后尚存望春楼及流觞曲池,上有偃盖松,盖数百年古物。予顺治丙申(十三年,1656年)饮于此。甘橘绣球尚有数十株。后丙午、丁未间(康熙五、六年,1666~1667年),周中丞有德另建抚署,乃即(济南)德藩[28]废宫故址,移衡藩木石以构之。落成,壮丽甚;衡藩废宫鞠为茂草矣。”知衡府废于清初[29]。今则清府治西南高楼林立,蔚成闹市,光绪时之“遗址仅存”者,只余府前两座石牌坊尚保存原地(图五)[30]。所幸《嘉靖府志》卷一《青州府治图》绘出“衡府”大概位置(图六);府北门——“后宰门”、府东门——“东华门”还可据现存地名和《咸丰青州府志》(以下简作《咸丰府志》)卷一《青州府益都县城图》(图七)、《光绪县图志》卷三《城内坊巷图》中所示的方位,予以推测。现以作为衡府中轴线上的两座石牌坊为准,参考东华门的位置,可推知与其相对的西华门的所在,是衡府东界当在今偶园街之西,西界则在《咸丰府志·县城图》所绘“官街”,即今冠街之东,而偶园街和冠街约是衡府的东西界。后宰门适与石牌坊相直,衡府北垣应即在今南阳街、玲珑山南路中段东折和文庙街相接的位置。石牌坊两侧南迄南门(阜财门)大街北端之东西横街,约即衡府之南界;衡府南垣则当在石牌坊之北,松林院东街、天主教堂北巷一线,其南有统司衡府护卫之“守府”,故遗有“守府街”“守府巷”等地名。以上推测衡府位置在齐藩旧址东南,其西北部分大体与齐宫的东南部相叠压。衡府范围较上面推测的齐藩王城为小(见图四)

图五 衡王府前石牌坊

图六 嘉靖《青州府志》卷一《青州府治图》

图七 《咸丰青州府志》卷一《青州府益都县城图》

齐城衡府在青州城内所据的位置,颇与位于湖南长沙城中间的潭王府[太祖第八子梓,洪武三年(1370年)册封]和在潭王府方位兴建的吉王府[英宗第七子见浚,成化十四年(1478年)就藩]相似(图八)[31]。至于齐城衡府附近的衙署、街道等布局,可参照现存遗迹较清楚的位于陕西西安城东北侧的洪武九年(1376年)建成、十一年(1378年)洪武第二子秦王就藩的秦王府(图九)做进一步的考虑[32]

图八 《湘城沧桑之变》卷首《长沙古代城域变化示意图》

图九 《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明西安府城图》

齐藩兴建于宋以来青州城的中西部,故《光绪县图志》卷六《大事志下》谓明初“拓地建齐藩……此城官廨、庙宇大半移建,宋元以来故址遂堙”。明中叶建衡府,更殃及青州城南门内广大民居。因此,欲进一步探索明以前的青州城内布局,除今后注意配合城内建设进行考古发掘外,单就地面现存情况研讨分析,恐已难为功了。

注释

[1]《齐乘》多记至元、大德迄延祐初事。最迟的纪事是延祐三年(1316年),如卷三《郡邑》记“延祐三年,增置蒙阴县”事,又如卷六《人物》记“杨宏道……延祐三年,赠文节”。因可推知于钦撰就是书应在顺帝之前。后至元五年(1339年)冬十月,苏天爵序此书云:“(钦)即卒,其家萧然,独遗是书于其子潜。余官维扬,始得阅之。”后至元五年是顺帝即位的第七年。按天爵官维扬亦在后至元五年,寻即“入为枢密,除判官。明年(后至元六年)改吏部尚书……”见《元史》本传。

[2]于氏所据《宋碑》已佚。

[3]于氏所据的图志已不存。

[4]金人所刻碑阴,即前引之《宋碑》碑阴。

[5]《齐乘》引《南史·刘善明传》文多讹误。兹据商务印书馆百衲本《南史》校字如下:“仕宋为北海太守”,百衲作“仕宋为齐、北海二郡太守”;“元嘉中”作“元嘉末”;“自作粥,开仓赈救乡里皆获全济”作“躬食粥,开仓以救乡里多获全济”;“百姓呼其家为续命田”作“百姓呼其家田为续命田”。

[6]参看注〔3〕。

[7]《魏书·孝静纪》:“[天平二年(535年)]夏四月,前青州刺史侯渊反,攻掠青齐。癸未,济州刺史蔡隽讨平之。”

[8]“左通阛阓”指青州东侧为市肆。此碑现存,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参见拙作《青州龙兴寺窖藏所出佛像的几个问题》,《文物》1999年10期。并见本《辑丛》二《宗教遗迹》。《嘉靖山东通志》卷二十“寺观·弥陀寺”条、《嘉靖青州府志》卷十一“寺观·弥陀寺”条、《金石萃编》卷三十五、《益都金石记》卷一俱有全文录文。

[9]引自《旧唐书·地理志一·河南道》。

[10]引自《通典·州郡十·古青州·风俗》。

[11]参看注〔9〕。

[12]据《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新唐书·地理志二·河南道》。

[13]参看注〔9〕。《新唐书·侯希逸传》:“(平卢节度使侯希逸)为奚侵掠,乃拔其军二万浮海入青州,据之……肃宗因以希逸为平卢淄青节度使,自是淄青常以平卢冠使。”

[14]引文据白化文等《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

[15]引自夏竦《文庄集》卷二十一。夏竦,明道二年(1033年)“徙青州兼安抚使,逾年,罢安抚,迁刑部尚书,徙应天府”。见《宋史》本传。

[16]《太平寰宇记》卷十八《河南道青州益都县》:“渑水一名阳水。《风俗通》云:羸马不渡渑水,言渑水之急也。”

[17]宋时青州中贯洋水,又见《欧阳文忠公集·居士集》卷十四所录《表海亭》诗“苦寒冰合分流水”句下附注:“南洋、北洋河也,一在州中,一在城外。”在州中者,即位于南北两城之间的南阳水。欧阳修,熙宁元年(1068年)八月知青州,五年(1072年)七月改知蔡州。见《欧阳文忠公集》卷首所录胡柯《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

[18]《宋史·王居卿传》谓飞桥建于熙宁中(1068~1077年),居卿任京东转运使时:“青州河贯城中,苦泛滥为病,居卿即城立飞梁,上设楼橹,下建门,以时开启,人诵其智。”

[19]《嘉靖通志》卷二十二《古迹》记:“《南洋桥碑》在府城北门外,宋曾肇撰,米芾书。”曾肇,巩弟。元祐间(1086~1094年)曾知齐州,《宋史》有传。

[20]与府治同自城西北迁出的,还有益都县治。《嘉靖府志》卷八《人事志一·官署》记:“益都县治附郭,旧在城西北,洪武八年(1375年)移西南。十四年(1381年)移东北。”按此旧县治亦仍元之旧,见《齐乘》卷三《郡邑》:“益都县倚郭……初从北门外为治所,所移府城。”

[21]《明史·太宗诸子·齐王榑传》:“(永乐四年,1406年),臣劾榑罪……是年八月,召其子至京师,并废为庶人。”

[22]《嘉靖府志》卷三《职官表》列嘉靖元年迄三年(1522~1524年)间,“同知齐之鸾,彭城人,进士”。

[23]《明会典·礼部·王国礼·祭祀》:“明祖训,凡王国宫城外,立宗庙社稷等坛。宗庙立于王宫门左,与朝廷太庙位置同。社稷立于王宫门右,与朝廷大社位置同。风云雷雨山川神仙坛立于社稷坛西,旗纛庙立于风云雷雨山川神仙坛西。”

[24]《嘉靖府志》卷九《人事志二·学校》:“松林书院在府治西南。宋王文正公(曾)读书处,名矮松园。”王曾“青州益都人。少孤,鞠于仲父宗元,从学于里人张震,善为文辞。咸平中(998~1003年),由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见《宋史》本传。

[25]此城隍庙,《齐乘》卷四《亭馆上》谓在“龙兴寺东”。《嘉靖府志》卷七《古迹》谓“龙兴寺,今城隍庙即其址”。《光绪县图志》卷十三《营建志上·坛庙》记:“城隍庙旧在城西北隅,龙兴寺东。明洪武初,拓地建齐藩,知府张思问移庙于西门外,阳水北岸。”看来,寺与庙毗连,庙或后建,截占原龙兴寺之东部地欤!

[26]《明会典·工部·营造·亲王府制》:“(洪武)七年(1374年)定亲王四城门,南曰端礼,北曰广智,东曰体仁,西曰遵义。”

[27]洪武五年(1372年)诏建齐王城于青州城中部之后,似又于青州北城——东阳城另建齐藩王城。事见《嘉靖通志》卷二“城池·青州府城”条:“(洪武)十一年(1378年),都指挥王德修东阳废城,与今城相合。门皆砖甃,雄壮□巧,东曰小东,西曰泰山,北曰广固,南曰镇青。工未及完,以齐藩国除而止。”同书卷廿二“古迹东阳城”条亦云:“东阳城在府城北,国朝洪武间,因建齐藩,遂即故址修筑王城,寻以国除而止。”《明史》所记王府并城筑苑墙,断往来,或与此新王城有关。

图十 传衡王府草书“寿”字石

[28]德藩“见潾,英宗第二子……初国德州,改济南。成化三年(1467年)就藩”。见《明史·英宗诸子·德庄王传》。

[29]《光绪县图志》卷六《大事志下》:“顺治二年(1645年)秋,故明衡王朱由棷入觐。三年(1646年)夏五月,衡王世子与其宗鲁王、荆王谋反,皆伏诛。”衡府遂废。衡宫旧物除移济南抚署外,清初重臣青州人冯溥亦移花石建偶园。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抄本《明衡藩录》引《青社遗闻》云:“郡城内冯文毅公偶园山石皆衡宫假山园旧物,见李南宫《涛轩诗草》、孙文澜《观亭考》。”偶园在南门大街即今偶园街路东,与街西衡府故址隔街为邻,现为偶园公园。清迄民国一直为冯家世守,解放以后收归市有。园内玲珑软石,传为衡宫旧物,形状类福、寿、康、宁草体字之四石最奇(图十)。青州出珍石,宋时即闻名。南宋初杜绾撰《云林石谱》卷上著录青州石云:“青州石产土中,大者数尺,小亦尺余。或大如拳,细碎磊块皆成物状。在穴中性颇软,见风即劲,凡采之易脆,不可胜举。其质玲珑,窍眼百倍于他石,石眼中分为软土充塞,徐以竹枝洗涤净尽,宛转通透,无峰峦峭拔势。石色带紫。微燥,扣之无声。土人以石药粘缀四面,取巧像云气、杭木、怪石欹侧之状。”

[30]两座石牌坊正额正背面皆刻有四字榜书。南坊正额正面刻“乐善道风”,背面刻“象贤永誉”。北坊正面刻“孝友宽仁”,背面刻“大雅不群”。

[31]参看黄纲正等《湘城沧桑之变》卷首所附《长沙古代城域变化示意图》和该书第五章《宋元明时期:古城格局的确定与城市的发展》,1996年。

[32]参看武伯纶《西安历史述略》第七章《长安城的重建和西安名称的出现》,1979年。《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重点文物图·西安城墙”条所附《明西安府城图》,1998年。

本文原刊《文物》1999年8期,第47~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