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宫调查日记——附永乐宫大事年表
永乐宫调查日记
——附永乐宫大事年表
1956年6月因事有山西之行,是月20日,自风陵渡抵永乐镇,27日离永乐北返。匆匆七日于兹,当时所拟归来整理之计划,除《永乐宫创建史料编年》一目完稿[1]外,余均搁置。顷《文物》征文,以时间仓促,无暇考虑专题,谨择当日日记中有资料价值者,略为编饰,以供研究永乐宫问题诸同志参考。
6月20日
下午抵永乐镇,寓永乐宫保管所。
近年学术界注意永乐宫,始于元刊《道藏》之研究。1941年陈垣先生撰《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文中述及主持元《道藏》刊印的披云真人宋德方,即葬于河东永乐镇纯阳宫[2]。1949年陈国符先生撰《道藏源流考》,据《道藏尊经历代纲目》,谓经板雕就,贮藏于平阳永乐镇纯阳万寿宫[3]。此在元代文化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纯阳万寿宫现况如何,殊值忆念。抗战时期,日人永野清一、日比野丈夫等人曾到永济调查古迹,不闻有此宫消息[4]。意者,盖荒废已久。1952年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突然传来永乐宫(即纯阳万寿宫)保存无恙之喜讯,并进行了整修,且谓“元代壁画艺术极佳”[5]。1954年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工程组前往复查[6],同年11月《文物参考资料》即刊出该工程组的永乐宫调查简报,得知不仅建筑完好,且保存巨大面积的元代壁画[7]。此惊人之大发现,除震动文物界和艺术界外,我们考古工作者也受到强烈吸引。此次专程晋南,永乐宫即为主要目的地。
少憩即进宫参观。现宫门为清建,现宫门北之无极门为元代宫门。现宫门与无极门之间距,长在70米以上,此当为当时之驰道部位。庙观建筑前置较长驰道为元代通行制度[8]。无极门后即宫之主殿三清殿。主殿正当宫门之次,似为当时大小道观布置的通例[9],而与其时大型佛寺正殿的布置颇异其趣。其制疑源于宫阙衙署,盖道教尊像据云皆有所司,有所司则一若人间大小主宰,需要受朝听事。此种情况殊与释迦专在讲经布教和受人礼拜供养,可以深处奥堂者有别。因此,诸多模拟释子的道家,在建筑布置上就不能不根据道教的特点另做安排了。
三清殿之北为纯阳殿,再北为重阳殿。自无极门起,此四座中轴线上的元代建筑,从殿前甬道、月台,以迄开间、结构,甚至内外装饰都各不相同(表一)。
表一

此种不同显然不是风格问题,试以故宫例之,可以推测这是封建社会不容逾越的等级制度在建筑物上的表现。正殿奉三清,最为崇高,所以如上表所示其甬道最长,月台最大,开间也最阔,顶用庑殿,且多瓦饰,使用较复杂的斗栱、藻井和彩画。建筑物的等级规定,各时代不尽相同,明清有故宫建筑群,宋辽金有正定龙兴寺、大同善化寺等建筑群,一向缺较完整的实例的元代,得此可以无憾矣。
6月21日
记录无极门和三清殿。
无极门内正中悬“正奉大夫参知政事枢密前使商挺书”“无极之门”额。额左右两侧各有细书两行,左侧外行云:“太原府录事司三桂坊居住奉道功德主安远大将军保宁等处万户府万户石抹不老夫人马氏谨施。”知此门之建,出于石抹不老夫人马氏之功德。石抹不老事迹见《元史》卷一五四,其父石抹按只传。不老任保宁等处万户系自至元十八年(1281年)始。前引商挺书款在额右侧内行,其下另书“三宫提点刘志和妆施”九字。右侧外行书“少府监梓匠翼城县朱宝并男朱元造”,据此可知此门营造出自少府监梓匠之手。古建筑家多谓永乐宫元建甚合《营造法式》制度,而与山西其他元建风格不同,此应与建筑工师之来源有关。少府监梓匠当以当时官式为准。果如斯,可依永乐宫建筑推测元建官式矣。
无极门前存石刻四,编号B.1~B.4。
B.1大德五年(1301年)纯阳万寿宫化功缘记。嵌砌于门前基台东侧。
B.2至正七年(1347年)所立白话令旨碑。位门前东侧。碑分上、下两栏,上栏刊兔儿年脱帖木儿荆王令旨,下段刊猴儿年脱火赤荆王令旨,碑阴刊弘教纯素□德真人刘志和门徒世系及篆额、刊石人等。此碑所刊两白话令旨为中外辑录元代白话碑诸书所未载,因录全文如下:
天的气力里、皇帝洪福里脱帖木儿荆王令旨里:管民官人每根底,管城子达鲁花赤官人每根底,来往的使臣每根底,军官每根底,军人每根底,在先圣旨里,如今皇帝圣旨里:和尚、也里可温、先生每,不拣是么差发不着,告天祈福者么道说有来。依着圣旨体例里,属咱每年管的河中府里有的永乐大纯阳万寿宫里住持三宫提点保和冲妙崇教真人丁道融他的名□□了呵,每日与上位咱每根底祝寿者么道,这的宫观里,使臣休安下者,铺马祗应休着者。水土、人口、头匹、园林、碾磨、店舍、铺席,任是么地的,不拣是谁,休倚气力夺要者。这壁那壁诵经行的时分,不拣是谁休栏当者么道。执把的金印令旨与了也。这的每根底与了令旨呵,无体例的勾当休做者。令旨俺的。兔儿年二月初三日,昌平县有时分写来。
长生天气力里、皇帝圣旨里脱火赤荆王令旨:俺的管民官人每根底,城子里达鲁花赤官人每根底,往来使臣每根底,管军官人每根底,军人每根底,在先圣旨里,如今皇帝圣旨里:和尚每、也里可温、先生每、答失蛮根底,不拣甚么差发休着者,告天祝寿行者道来。圣旨体例里,晋宁路河中府永乐镇有了十方大纯阳万寿宫里住持的三宫提点保和崇德明义大师萧道遇先生根底,执把的金宝令旨与了也。从今后,他的宫观里、房舍里,使臣休安下者,差发铺马首思休要者,田地、水碾、人口、头匹、园林、磨店、铺席、房舍,不拣甚么他的,不拣是谁休倚气力者休夺要者。这的每文书与了也么道,没体例的勾当休行者。令旨俺的。猴儿年四月二十四日,大都有时分写来。
荆王脱帖木儿、脱火赤俱见《元史》卷一〇八诸王表,唯脱帖木儿,《元史》作脱脱木儿。据蔡美彪同志考证:前一令旨所系之兔儿年为顺帝至元五年(己卯,1339年);后一令旨所系之猴儿年为文宗至顺三年(壬申,1332年)。
B.3崇祯九年(1636年)纯阳万寿宫重修墙垣记。位B.2之东。碑记是时“殿宇虽存而院基颓圮,几如一荒坂矣”。
B.4顺治十三年(1656年)重修龙虎殿记。位于极门前西侧。无极门俗名龙虎殿,首见于此碑。清代重修无极门之记录,除此碑外,尚有“无极之门”额右侧内行所记“大清道光十年(1830年)六朵重修”及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殿壁两事,参看B.12。
无极门北,三清殿月台之前,立碑四,编号为B.5~B.8。
B.5中统三年(1262年)大朝重建大纯阳万寿宫之碑(图一)。立三清殿月台前甬道东侧,后世覆砖券建物以护之。此碑之巨,为永乐诸碑之冠。碑石原多裂痕,碑文多有躲避裂痕而空置之处。碑文为“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史王鹗撰”,“大司农姚枢书并篆额”。此碑叙纯阳宫重建经过甚详,为考是宫历史的重要文物。碑末“中统三年(1262年)岁舍壬戌九月十五日立石”下记“功德主……河解总管万户徐德禄”等题名。碑阴亦刊当时题名。

图一 永乐宫 元中统三年大朝重建大纯阳万寿宫之碑(正面)
B.6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大清重修万寿宫碑记。立三清殿月台前甬道西侧,与B.5遥遥相列。碑石甚大,其形制与清碑不同,估计此康熙碑记系磨毁旧文所重镌者。碑记记重修情况云:
合镇乡耆咸认重修……或募粟于六府……于是鸠集群役□□□□□□殿阁□饰午门楣□甓甃之有损者易之,丹艧以髹漆之,有墁者涂之,千楹耀目,万栱凝烟……是役也,经始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丁卯春三月,落成于二十八年(1689年)己巳秋八月,厥功告竣。
B.7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重修题名碑。位B.5之北。
B.8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永乐镇纯阳宫肇修缮事碑文。位于B.6之北。碑记重修情况云:
是役也,同事者凡一千二百余人,用金五百三十余两。余金一百余两恭备建玉皇阁之费云。
玉皇阁,据光绪《永济县志》卷首《永乐宫图》知在永乐宫西院吕祖祠内。碑阴刊助资人名。
6月22日
继续记录三清殿。
三清殿台基上两侧列刻石七,编号为B.9~B.15。
B.9嘉庆九年(1804年)蒲州府知府蒋某功德碑。立于台基东侧。
B.10泰定四年(1327年)立牛儿年白话圣旨碑记。位B.9之东。此白话圣旨碑也不见中外著录,录文如下:
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管军每根底,军人每根底,城子里达鲁花赤官人每根底,往来的使臣每根底宣谕的圣旨:成吉思皇帝、哈罕皇帝圣旨里,和尚、也里可温、先生、答失蛮,不拣甚么差发休着者,告天祈福与者这般道有来。如今依着在先的圣旨体例里,不拣甚么差发休着者,告天祈福与者么道,这河中府有的玄都广道冲和真人起盖来的纯阳万寿宫、九峰上宫、河渎灵源宫里,有的提点文志通、白志纯、朱士(?)完(?)为头儿先生每根底,执把着行的圣旨与了也。属这的每宫观里、房子里,使臣休安下者,铺马祗应休当者,商税、地税休与者,水土、园林、碾磨,不拣甚么他的,休侵夺者。更这先生每倚着有圣旨,没体例的勾当休做者,做呵,他每不怕那甚么。圣旨俺的。牛儿年二月十七日,大都有时分写来。
按玄都广道冲和真人即潘德冲,潘德冲兴建纯阳万寿宫事,详《永乐宫创建史料编年》。
B.11天启甲子(四年,1624年)京口吴淑题诗刻石。位B.10之后。
B.12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混成殿、三清殿、真武阁后檐碑记。位B.10之东。混成殿为纯阳殿之俗称。真武阁不详所在。碑记此次工程云:
万寿宫……重修于皇朝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奈历年日久……混成殿后檐将近倾圮,首事人触目恻然,意欲重修,……因禀于本镇分府云轩李公……各解囊余,……所有混成殿、真武阁后檐、三清殿、龙虎殿室壁,不日焕然一新焉。
B.13天启甲子(四年,1624年)永乐宫重修诸神牌位记。位三清殿基台西侧。碑记三清殿壁画神像及牌位云:
壁绘天神像三百六十,计牌有四百余座,供桌有数十余张。明神赫奕,灿然昭列,禋祀岁举,聿成盛典。历至于今,越数百年,庙貌虽未改,而牌位存颓敝者,或朽以蠹,或损以缺,寥寥若晨星,且紊次失序也。……购木鸠工,……焕然景色一新,而焜耀煜焯较旧制加隆也。
现传三清殿壁画为三百六十值日神,约即渊源于此。按殿壁所绘朝三清之神像,即使包括侍者天王在内,也不过二百八十六人,碑云“三百有六十”,当别有所据。
B.14崇祯十六年(1643年)创立建醮功德碑记。位B.13之东。碑记有云:
每岁建醮三百六十分位,使神明永有依归,则地益以灵,人益以杰。
碑末刊本宫道官张德印等人题名。
B.15嘉靖甲子(四十三年,1564年)张佳胤宿永乐宫诗刻石。在B.13之西。
三清殿内原来三清塑像背后,即扇面墙内侧的云气壁画,有泰定二年(1325年)画工题记两则:
T.1“河南府洛京勾山马君祥长男马七待诏把作正殿前面七间东山四间殿内斗心东面一半正尊云气五间。泰定二年六月工笔(毕)。门人王秀先、王二待诏、赵待诏、马十一待诏、马十二待诏、马十三待诏、范待诏、魏待诏、方待诏、赵待诏”。位扇面墙内侧东上端。
T.2“河南府句山马七待诏正尊五间,六月日工笔云气”。位扇面墙内侧西下隅。
T.1内容似可理解为河南洛京勾山马君祥长男马七待诏率门人十人承担了:1.正殿前面七间和东山四间的工作;2.殿内斗心的工作;3.东面一半的工作;4.正尊五间云气的工作。泰定二年六月画完。正殿前面七间和殿内斗心除建筑彩画外,无其他绘事,因疑1、2两项系指彩画。以“正尊云气五间”一语推测“东面一半”,估计此3、4两项系指三清殿壁画。这样理解如果不误,则此殿精华朝三清壁画的东一半即找到画家的人名了。其中正尊五间云气,据T.2所示为马七待诏所绘,以此云气与东壁壁画中之云气相较,其构图方式颇为相近,即多有如清代之所谓三幅云者,而西壁壁画中云气构图,则少此特征。记录匆匆,不暇多作对比,但即此一端,也可推测,“尊正云气五间”与东壁壁画的关系密切。
最近承古代建筑修整所杜仙洲同志见告,自1954年起,该所同志陆续在三清殿梁柱等结构的隐蔽处,发现不少元代题记,其中有明确年代者,有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一则补录如下:
T.3“至正二十五年,岁在乙巳,孟春元宵吉日,本宫制授提点杜德椿并合宫道众,换此柱一条。木匠西祖庭王提常(?)”。位东侧前金柱上。西祖庭即盩厔大重阳万寿宫。
此外,殿南壁东朵墙,扇面墙东、西两翼的外侧,前檐柱内侧和后金柱上,尚有后人题记其多,兹将已觅得者摘录如下表(表二)。
表二
编号 | 位置 | 内容摘记 |
T.4 | 扇面墙西翼外侧南沿 | 洪武六年(1373年)题记 |
T.5 | 东端后金柱 |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蒲州判官李彦文妆饰殿柱门窗题记:“切见纯阳宫系神仙洞府,殿柱门窗年深枯损,幸得智人□换一新,未曾妆饰,发心自备己俸,收买颜料,命工从新妆完。” |
T.6 | 南壁西朵墙东侧 |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九月十六日题记 |
T.7 | 西壁西朵墙东侧 |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七月十七日题记 |
T.8 | 南壁西朵墙东侧 |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七月二十一日题记 |
续表
编号 | 位置 | 内容摘记 |
T.9 | 前檐自东第五柱内侧 | 嘉靖三十七至三十八年(1558~1559年)舍银重油格门题记 |
T.10 | 前檐自东第二柱内侧 |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重油门一间题记 |
T.11 | 前檐自东第三柱内侧 |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重油门一间题记 |
T.12 | 前檐自东第四柱内侧 |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重油门一间题记 |
T.13 | 前檐自东第六柱内侧 |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重油殿堂一间题记 |
T.14 | 前檐自东第七柱内侧 |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杨文化等舍资重油殿堂一间题记 |
T.15 | 西端后金柱 |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孟夏吉日本州明达世人题记 |
T.16 | 西端后金柱 | “蒲州故市里人,见在东关明教厢居住,信女……银一两油柱四根……”题记 |
T.17 | 西端后金柱 | “敬信坊善人赵邦洛舍……”题记 |
T.18 | 扇面墙东翼内侧上隅 |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看庙住持刘题记:“□□殿后壁于……地震摇损……张登室……自倍己资于嘉靖四十年三月十五日请到泥匠尚鲁薛守艺泥饰完全□于四十一年……仍倍己资请到待诏谷守益赵玄泥壁完全……” |
T.19 | 南壁西朵墙东侧 | 隆庆元年(1567年)二月六日题记 |
T.20 | 扇面墙东翼外侧南端 | 万历庚辰(八年,1580年)夏五月十日题记 |
T.21 | 扇面墙西翼外侧南端 | 万历十七年(1589年)题记 |
T.22 | 扇面墙西翼外侧北端 | 崇祯三年(1630年)正月二十九日题记 |
T.23 | 前檐自东第七柱内侧 | 顺治十一年(1654年)题记 |
T.24 | 东端后金柱 |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泥金三清老爷神面一堂,布施花名开后…… |
综上列碑记、题记,三清殿历代修葺情况大略可考,唯T.18所记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一年(1561~1562年)泥饰后壁之工程,从现存壁画观之,似无踪迹可寻,颇为异事。
6月23日
记录纯阳殿。
纯阳殿月台前甬道两侧立碑五,编号为B.16~B.20。
B.16顺治十三年(1656年)恭立吕祖殿长灯碑记。位甬道东侧。吕祖殿即纯阳殿。碑阴刊立灯人名。
B.17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重修永乐宫碑记。位甬道西侧。碑记当时永乐宫情况云:
癸巳(乾隆三十八年)春,蒲州司马刘君木言,永乐宫之阶圮为驰道矣,缭垣荡然,谋所以雕饰之者,余(徐洗)欣然颔之……(是年)五月二十日蒇事。
碑阴刊捐资人名。
B.18嘉庆九年(1804年)永乐宫地亩租稞碑记。位B.17之西。碑记有云:
(蒲州府知府蒋荣昌)斋宿祠内,有道士牛本诚言及宫墙内外旧多膏腴之田,向被住持匪徒典卖一空,今贫道一人住此糊口。……且恐将来殿宇渐就倾圮,昌闻之……敢不急为筹划。……凡庙中旧有水地若干亩、柿树若干株,全数赎还。
碑阴刊宫产项目。
B.19泰定元年(1324年)立兴定六年(1222年)袁从义《有唐纯阳吕真人祠堂记》。位B.16之东北。此祠堂记记永乐宫前身吕真人祠堂之创建及吕洞宾事迹云:
永乐镇东北隅行百步许,曰招贤里,通道之北,即有唐得道吕君之故居也。乡人慕其德因旧址而庙貌之。……真人自成道以来,有重名于天下,凡谭及神仙者,必曰锺、吕也。惜乎《唐书》偶遗吕傅,所纪异事独见于图经野史而已。……又考其得道之由,粗得大概。真人讳嵓,字洞宾,道号纯阳子,世为河中永乐人,礼部侍郎渭即其祖也。当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举进士甲科中选,未及调官,时季春出游澧水,遇汉隐士钟离公,公见其风骨不凡,诱以仙道,真人倾心恳祷,乃口授内丹秘旨及天遁剑法,于是谢绝尘累,遂结茅于庐山。
吕洞宾传说似起于北宋初,两宋笔记诗话多有记录[10],此袁氏记中之吕氏故居、宝历进士诸事,均与宋人记录不尽相同,殊值注意。祠堂记后附刊延祐庚申(七年,1320年)井道泉后记,后记有叙祠堂记原石毁裂,一再摹刻之经过:
祠之设,肇于唐。金之末年隐士袁用之始为作记,里人杨士荣辈建石于至大间(1308~1311年),未几为劫火所裂,……圣朝尊道贵德,……岁在壬子(宪宗二年,1252年),冲和大师潘德冲……复命工利于石,高才二尺许,盖草创之际,崇美未暇及也……延祐庚申冬,宫宰鄄志进等以勤恪自力,克果重建,既丰且侈。
此记之后,列泰定元年(1324年)大纯阳万寿宫提点段道祥等立石人题名。碑阴续刊题名并列宫产项目。
B.20延祐四年(1317年)立至大三年(1310年)褒封五祖七真圣旨碑。位B.18之西北。碑额题“□□褒封五祖七真全真之辞”。其下分碑面为四栏。每栏刊两篇至大三年二月付苗道一收执之诏书。第一栏刊赠东华帝君和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嚞四人称号诏。第二栏刊赠丘处机和马钰等人称号诏。第三栏刊赠尹志平和李志常称号诏。第四栏刊赠宋德方和赵道坚、潘德冲等人称号诏[11]。碑阴刊延祐四年三宫提点郭志进等人立石题名和助缘人题名。
纯阳殿前立石四,编号为B.21~B.24。
B.21弘治十一年(1498年)进士蒋昺诗刻石。位殿前东侧。
B.22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孙谔吕公祠、永乐宫诗刻石。位B.21之西。
B.23乾隆癸巳(三十八年,1773年)高宫玺记重修工竣刻石。位殿前西侧。
B.24后至元二年(1336年)河中府付晋宁路道门提点头目劄。位B.23之西。碑面刊劄文。劄文主要内容:
三宫提点张道宥呈,今初见本府……永乐纯阳上下二宫系是纯阳帝君诞育炼真之地,自丙午年间(定宗元年,1246年)清和大宗师法旨,以为鼻祖根本之宫,所在宜加优隆重,遂径属堂下所管,不令晋宁路道司节制,后之嗣教真人仍为旧贯,遵而不革,及天阳真人退堂闲居,不遄分量,擅与纷更教所权宜令晋宁路道司宰治……今来伏惟宗师大真人初政玄纲,凡教门所属……整治更新,一还前代宗师旧政,但未有能申复者,今道宥不避僭越,敢先冒进呈乞照详施行。……今据见呈,使所合下仰照验照依旧例施行。须议劄付者。右劄付晋宁路道门提点头目,准此。
碑阴刊自刘志和以来三宫提点等主要宫职人名、本宫道众人名和所属观院及宫产诸项。
纯阳殿内东、西、北三壁画吕洞宾事迹传说组画五十二组。北壁正中后门西侧中部有此壁画毕工题记(编号为T.25)。该题记共二十二行,首两行为:
十方大纯阳万寿宫彩画,纯阳帝君神游显化之图。今将本宫提点职事人等施钞花名下项。
以下为施钞花名十九行。末行为:
时大元至正……岁次戊戌(十八年,1358年)季秋重阳日彩画工毕。
题记中未著绘画人名。纯阳殿内南壁东西两朵墙似绘准备斋供的内容,此两堵壁画的外侧上隅各有“禽昌朱好古门人……至正十八年(1358年)戊戌季秋……工毕谨志”题记[编号为T.26(东),T.27(西)]。此两题记毕工的年月与上述之T.25相同,因疑此T.26、T.27与T.25颇有密切的内部联系。意者,此纯阳殿壁画亦与三清殿同,绘画人分两组同时进行,一组画东面一半,一组画西面一半。T.26、T.27两题记各在分界之首,而T.25适在分界之末。此种解释如可成立,则T.26、T.27两题记中之画工,不仅画南壁两朵墙,且分画东、西、北三壁之纯阳帝君神游显化之图也[12]。
纯阳殿北壁正中一间,当心辟后门,后门东侧中部有康熙十四年(1675年)重修混成殿题记(编号T.28)。题记记重修情况云:
混成殿历年久远,□植墙壁损坏良多。于大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岁在己卯,郡士左逢源等费油会及柏树价共银二百余金,鸠工庀材,补葺修理,妆画神像、斗栱、墙壁,上下内外焕然重新矣。
按此题记下,隐约压有字迹,是T.28系抹去旧题记而竟画其上者。
最近承杜仙洲同志见告,古代建筑修整所同志在调查工作中,于纯阳殿新发现题记甚多,其中较重要者,有如下两则,谨补录如下:
T.29“宣差同州达鲁花赤拿住施料栱材壹殿。雷副使施树十根”。位东山面六椽栿。“施料栱材壹殿”之“料”,疑为“枓”之讹,是此殿全部斗栱之材为达鲁花赤拿住所施。“雷副使施树十根”,是否全部作柱材,不能遽断。按此项题记虽甚简略,但当初筹资建纯阳殿并不简单的情况,可据此推知。
T.30“元统(1333~1334年)已后改元至元。至元五年(1339年)岁次己卯,二月□□□祖师殿至六月工毕”。位东次间天花板背面。按此题记所云之工毕,系指天花板工程,是纯阳殿大木工程虽早已完工,但内部之小木作,却迟至至元五年(1339年);而壁画告竣,又在此后将二十年。
6月24日
记录重阳殿。
重阳殿前和殿东侧存石刻四,编号为B.25~B.28。
B.25壬子(宪宗二年,1252年)立兴定六年(1222年)有唐吕真人祠堂记(图二)。嵌于殿南壁东朵墙外侧。此祠堂记内容与B.19全同,即B.19后记中所记潘德冲立“高才二尺许”的石刻。此石末刊潘志冲(即潘德冲)等人重立记云:

图二 永乐宫 壬子(宪宗二年,1252年)立兴定六年有唐吕真人祠堂记
此祠堂记乃藏云先生袁用之所撰,里人进士段元亨书丹,桑泉马柔刊字。金之末年为劫火所裂,幸而文意且完,恐其岁久湮没,于是复镌于石,以示来者,庶传无穷。大朝岁在壬子(1252年)孟夏十四日,十方大纯阳万寿宫提点冲和大师潘志冲等重立。
B.26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鲁养顺朝谒武当山祈福缴愿碑记。位殿基台下东侧。
B.27康熙十一年(1672年)鲁公义等朝谒武当山祈福缴愿碑记。位B.26之东北。
B.28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杨茂金等虔修会同事大和山回勒石于永乐北帝行宫前以为志刻石。位B.27之西。B.27与B.28间存一龟趺,其上碑石已佚。
重阳殿东、西、北壁和扇面墙南北壁壁画中部以下多明末清初游人题记,其较清晰者如下表(表三)。
表三
编号 | 位置 | 内容摘记 |
T.31 | 扇面墙南壁西端 |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题记 |
T.32 | 扇面墙北壁西端 |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题记 |
T.33 | 北壁自东第五间 | 万历四十年(1612年)题记 |
T.34 | 西壁自南第四间 |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题记 |
T.35 | 东壁自南第三间 | 天启三年(1623年)题记 |
T.36 | 东壁自南第二间 | 崇祯二年(1629年)题记 |
T.37 | 北壁自东第四间 | 康熙五年(1666年)题记 |
T.38 | 东壁自南第二间 | 雍正二年(1724年)四月十三日题记 |
T.39 | 北壁自东第四间 | 雍正十年(1732年)四月初八日李某题诗 |
T.40 | 扇面墙北壁西间 | 雍正□年题记 |
此殿壁画后补处极多,补笔新拙,时代当不甚远,其具体时间的上限,似可从上述游人题记分布的位置上推得,即表中所列无一题于新补画内,则补绘之年月,绝不在雍正十年之前也。
6月25日
记录丘祖殿、披云道院、潘公道院等遗址和永乐宫南端的西齐王庙、东岳庙。
丘祖殿遗址在七真殿之北,现已划在永乐宫围墙之外。遗址自具围墙,南墙正中为门址,门北为月台址和丘祖殿基台遗址。门址东南存崇祯十六年(1643年)重修丘祖七真二殿碑记(编号为B.29)。碑记重修事迹云:
今睹桑田骤变……兴废繇人。乃有本宫道人张和气慨然建经营之议,作是虔心不惮千里跋涉,募化京畿商贾……繇是二殿焕然……不惟是也,曾建玉皇阁,修潘真祠,创二仙楼,立诸神牌,写黄箓像,整山门,砌甬路,栽柏树,垒便门,庙貌聿新。
据此碑记知丘祖殿原为永乐宫最北的一座殿堂;如此布置,据光绪十二年(1886年)所修《永济县志》卷首《永乐宫图》,又知在其时尚未改变,是划丘祖殿于永乐宫外,而建一单独院落者,当在光绪十二年以后。碑阴刊重修人名。此碑形制甚古,碑阴螭首正中雕圭形弇,弇内镌一立佛,佛首已残。此圭弇、立佛皆典型唐物,而碑身收分也和永乐镇西街北侧元和二年(807年)唐故虢州刺史王府君(颜)神道碑相似,因可推知此崇祯十六年(1643年)重修碑记系移来一旧唐碑而加以利用者也。
宋天师祠堂或云披云道院,其遗址位今永乐宫之西。潘公祠堂或云潘公道院,其遗址位披云道院之北。两道院遗址南北相连。遗址中现存碑四,编号为B.30~B.33。
B.30中统三年(1262年)玄都至道披云真人宋天师祠堂碑铭。位披云道院遗址前端西侧。碑铭为“门人前进士虚舟野人太原李鼎撰”,周志通、周志全书丹篆额。碑铭详记披云一生事迹及卒后迁葬建祠于永乐诸情况,取与李道谦《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卷下披云真人传校,知两者内容大体相同。李书撰于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后于此碑者几二十年。碑记永乐宫创建事多与B.5相表里,此已详《永乐宫创建史料编年》。按披云一生重要的事迹为《道藏》之重刊,此碑记此事云:
遂与门人通真子秦志安等谋为锓木流布之计,胡相君(胡天禄)闻而悦之,佽白金以两计一千五百。真人乃探道奥以定规模,稽天运以设方略,握真机以洞幽显,并独断以齐众虑,审人材以叙任使,约□程以限岁月,量费用以谨经度,权轻重以立质要。兹所素既定,即受之秦通真,令于平阳长春总其事。至事成之日曾不愆于素,若夫三洞三十六部之零章,四辅一十二义之奥典,仁卿(李治)藏经碑文□真人参校政和明昌目录之始,至工墨装襮之毕手,其于规度旋斡,靡不编录,读之一过,见其间补完亡缺搜罗遗逸,直至七千卷焉。况二十七局之经营,百二十藏之安置,或屡奉朝旨,或借力权贵,而海内数万里,皆经亲历之地,使他人处之纵不为烦冗所困,则必厌其勤矣……复恐学者乍见玄经广文不知有一贯之实,或致望洋之叹,故每藏立一知道之士主师席,令讲演经中所载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之事……
碑末刊立石人和功德主。碑阴续刊功德人名。
B.31完颜德明重刊至元十一年(1274年)玄都至道崇文明化真人道行之碑。位披云道院遗址前端东侧。“正奉大夫参知政事同签枢密院事商挺撰。嘉议大夫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使王博文书。中顺大夫中书给事中田介篆额”。额题“披云真人道行之碑”。此碑所记披云事迹,不见于B.30和《仙真内传》者甚多,其中尤重要者,为叙重刊《道藏》事最详:
(披云)慨然以兴复藏室为任。丞相胡公奉白金三十笏为助,乃购求遗经。首于中阳晋绛置四局,以事刊镂。东宫合西奖以勤劬,令侍臣齐公赐真人以披云之号。继于秦中为九局,太原七、潞泽二、怀洛五,总为二十七局,置通□之士,典其雠校,俾高弟秦志安总督之,役功者无虑三千人,衣粮日用皆取给于真人之身,首尾凡六载乃毕,又厘为六局以为印造之所,真人首制三十藏,藏之名山洞府,既而诸方附印者有百余家,虽楮札自备,其工墨装题真人仍给之,于是三洞三十六部之玄文,四辅一十二义之奥典,浩之乎与天地流通,日星并耀矣。储宫阔端闻厥功告成,又加以玄都至道之称[13]。
碑末记“大元至元十一年岁次甲戌三月日玄门演道大宗师存神应化洞明真人祁志诚立石”,其后,有都功德主题名和“特进神仙演道大宗师玄门掌教重玄蕴奥弘仁广义大真人完颜德明重刊”各一行。完颜掌教在元统元年(1333年)以后,《金石萃编未刊稿》卷二所录元统三年(1335年)九月所建孙德道行碑末完颜德明题名之署衔,即与此全同,是此碑重刊当在元统三年前后。又按此碑碑阴刊完颜德明记追赠披云称号事,其时为至正七年(1347年),则完颜重刊是碑的具体时间,其即此时乎?
又上引刊藏一段,多有磨去后又补刊之处,盖至元十八年(1281年)焚禁道经之后,全真讳言《道藏》,故全真文献凡涉刊藏之语,俱为删改,完颜重刊之时系据删改本,其后原本发现乃又行刊正也。
B.32延祐四年(1317年)立圣旨碑。位披云道院遗址与潘公道院遗址之间。碑面分上、下两栏。上栏刊至大三年(1310年)二月赠宋德方称号诏,此诏与B.20第四栏所刊者全同。下栏刊至大元年(1308年)七月赠苗道一称号诏。碑阴上部刊玄都至道崇文明化真人宋德方传授表,表中宋德方下祁志诚、苗道一并列,是苗道一亦宋德方之门徒也。碑阴中下部刊本宗祠下道众题名和宋德方门人所主持之观庵的财产清目。最末二行为“桂轩居士耶律德思刊”“时大元国延祐四年正月上元吉日众门人等立石”。
B.33至元十一年(1274年)立丙午年(定宗元年,1246年)敦请潘公住持纯阳宫疏碑。位潘公祠堂遗址中部。碑面螭首正中刻中统三年(1262年)二月十二日昌童大王令旨:
天底气力里、皇帝福荫里昌童大王令旨:据河东南北两路提点潘德冲清标迈俗,雅趣不凡,万里随师,预十八之高选,平生所志,唯五千字之秘文,重兴永乐之助缘,兼复潍阳之旧观,能事甫毕,乘化而仙,可赐号冲和微妙真人,尚服殊恩,以光仙籍,准此。
碑面分上、中、下三栏,每栏刊一疏:上者为宣差平阳府都达鲁花赤疏;中者为宣差河东南路都总管府疏;下者为宣差平阳总府官疏。碑面左侧刻“至元十一年(1274年)宣差河解总管万户徐德禄夫人刘志源男万户徐澂立石”一行。碑阴额刻“请疏之碑”。其下也分三栏:上者为宣差河东南北两路舡桥都总管疏;中者为宣差河中府长次官疏;下者为河中府河东县录事司长次官疏。前后六请疏末年月俱为丙午年(定宗元年,1246年)十月至十二月。碑东侧西附刻崇祯九年(1636年)重修潘公祠堂记云:
永乐宫西隅有潘公祠堂。公之素履旧碑备载,不必重述。第祠宇创自胜国,历至于今越数百年,风雨飘摇,墙壁寥落,木植朽蠹……有本镇寨下村杨继增等图议修复……乃托本宫……道官张和气并徒德印募缘化众,集资鸠工,始完成玉皇阁,继补修神牌五百余座,供桌数十张,终重修七真殿及潘公祠堂、丘祖钵堂、三门踊路,栽柏树五十余株,前台、后台、东西便门灿然景色一新。
记云之潘公旧碑现已不存。丘祖殿此作丘祖钵堂,该殿之见于记录,似以此记为最早。按B.29和此记的化主俱为张和气并徒德印,两碑所记重修的范围也大体相同,但B.29的时代为崇祯十六年(1643年),因知张和气之重修工程,前后历时七载。碑西侧面附刻崇祯九年(1636年)重修时之助缘人名。
永乐宫南,夹大道东西各存一小庙,西者原为西齐王庙,东者原为东岳庙。就其所处之位置推察,当为永乐宫附属建筑,其取意一若佛寺之天王堂,唯天王堂建于寺院山门之内,此则置之宫门之外,斯为异耳。两庙建筑皆清重建,但各存元碑一,编号为B.34、B.35。
B.34泰定三年(1326年)重修护国西齐王庙记。位西齐王庙正殿前西侧,李钦撰文。玄正大师徐道安书。西齐王即崔府君,其灵验传说似始盛于北宋中叶,大盛于南宋金元,此碑记其历代诏封一段云:
(玄宗)诏封为显圣护国嘉应侯。至唐武宗加护国威应公。至祥符元年(1008年)加护国西齐王。大定初(1161年~)封为亚岳摄行南岳事。我国家至元十五年(1278年)二月□日加齐圣广祐王。
碑阴刊庙产和十方纯阳万寿宫众提点施钞花名。碑西侧浮雕缠枝莲花甚精致。
B.35至正九年(1349年)重修东岳岱山碑。位东岳庙正殿前东侧。“大都大长春宫三洞讲经师诸路道教详议提点清远明逸弘真大师西山老人周德洽撰”。“大纯阳万寿宫提点凝真冲素知常大师兼本宫玄坛提点张玄德书”。碑阴刊纯阳宫并各村施钞善信。碑两侧亦浮雕纹饰。
摘录永乐宫日记既竟,现存永乐宫历史资料,其重要者,大约皆括于《永乐宫创建史料编年》和此文中。为清晰计,谨附永乐宫大事年表于末(表四)。
表四 永乐宫大事年表
系年 | 大事简记 | 参考 |
金宣宗兴定六年(1222年) | 袁从义撰吕真人祠堂记 | 《永乐宫创建史料编年》(以下简称《编年》) 1222年条 |
元太宗十二年(1240年) | 宋德方来永乐谒纯阳祠 | 《编年》1240年条 |
太宗后三年(1244年) | 冬纯阳祠焚 | 《编年》1244年、1245年条 |
宪宗二年(1252年)以前 | 潘德冲来永乐,营新宫 | 《编年》1252年以前条 |
宪宗二年(1252年) | 李志常来永乐纯阳宫 | 《编年》1252年条 |
宪宗二年(1252年) | 潘德冲重刻袁从义祠堂记 | B.25 |
宪宗四年(1254年) | 迁葬宋德方于永乐宫西北峨嵋岭上。建宋天师祠堂。《道藏》经板约于是年贮于纯阳宫 | 《编年》1254年条 |
宪宗六年(1256年) | 潘德冲卒 | 《编年》1256年条 |
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 | 葬潘德冲于永乐宫西北峨嵋岭后,建潘公祠堂 | 《编年》1260年条 |
中统三年(1262年) | 立大朝重建大纯阳万寿宫之碑,是时“是宫之作,肇于德冲,十年于兹,告成厥功” | 《编年》1261年、1262年条 |
至元十八年(1281年) | 诏焚河中府等处《道藏》经板,禁道经,全真势衰 | 《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全真篇下《焚经之厄运》章 |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以后 | 全真事渐解,全真于是复苏 | 姚燧《牧庵集》卷十一长春宫碑铭。《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全真篇下《焚经之厄运》章 |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 | 建无极之门 | 《编年》1294年条 |
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 | “大堂殿已成砌墁,其三门犹是土基……今为般载压阑石” | 《编年》1301年条 |
仁宗延祐四年(1317年) | 立至大三年褒封全真圣旨碑二 | B.20、B.32 |
续表
系年 | 大事简记 | 参考 |
泰定帝泰定二年(1325年) | 三清殿壁画毕工 | 《编年》1325年条。T.1、T.2 |
泰定三年(1326年) | 重修护国西齐王庙 | B.34 |
泰定四年(1327年) | 立牛儿年白话圣旨碑 | B.10 |
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 | 河中府劄纯阳宫此后由堂下管理,晋宁路道司不得节制 | B.24 |
至元五年(1339年) | 纯阳殿天花板毕工 | T.30 |
至正七年(1347年) | 立兔儿年、猴儿年荆王白话令旨碑 | B.2 |
至正九年(1349年) | 重修东岳岱山庙 | B.35 |
至正十八年(1358年) | 纯阳殿壁画毕工 | 《编年》1358年条。T.25、T.27 |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 | 拆换三清殿个别殿柱 | T.3 |
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 | 粉饰拆换不久的三清殿个别殿柱门窗 | T.5 |
世宗嘉靖三十七至三十八年(1558~1559年) | 油饰三清殿 | T.9~T.14 |
嘉靖四十至四十一年(1561~1562年) | 前此地震摇损三清殿后壁,此时进行泥饰 | T.18 |
思宗崇祯九年(1636年) | “院基颓圮,几如荒坂”,因重建墙垣 | B.3 |
崇祯九至十六年(1636~1643年) | 重修丘祖、七真两殿和潘真人祠。建玉皇阁、二仙楼。整山门。砌甬路 | B.33 |
系年 | 大事简记 | 参考 |
清世祖顺治十三年(1656年) | 重修无极门 | B.4 |
圣祖康熙十四年(1675年) | 补葺修理纯阳殿,并妆画神像、斗栱、墙壁 | T.28 |
康熙二十六至二十八年(1687~1689年) | 重修纯阳万寿宫,此次规模较大 | B.6、B.7、T.24 |
高宗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 | “阶圮为驰道”“缭垣荡然”,因重修之 | B.17、B.23、B.12 |
仁宗嘉庆九年(1804年) | “宫墙内外……之田……典卖一空”筹资赎还 | B.18 |
宣宗道光十年(1830年) | 重修无极门 | 无极之门额附题 |
德宗光绪十六年(1890年) | 重修纯阳殿、真武阁后檐,三清殿、龙虎殿画壁 | B.12 |
续表
系年 | 大事简记 | 参考 |
1952年 |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发现永乐宫主要元建无恙,并进行修整 | 《二年来新发现古建简目册》 |
1954年 | 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古代建筑修整所)开始实测永乐宫 | |
1956、1957年 | 北京大学考古教研室调查永乐宫及附近遗迹,并选拓永乐宫现存石刻 | |
1958年 | 文物出版社编印《永乐宫壁画选集》 | |
1959年 | 因国家水利工程的需要,迁建永乐宫全部建筑及附近遗物于芮城中龙泉村 | |
1950~1960年 |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发掘宋德方、潘德冲等与永乐宫有关的墓葬 | 《山西芮城永乐宫旧址宋德方、潘德冲和“吕祖”墓发掘简报》,刊《考古》1960年8期 |
注释
[1]拙文《永乐宫创建史料编年》一稿,已刊《文物》1962年4、5合期。
[2]陈垣先生《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原为辅仁大学丛书第八种,初刊于1941年12月。该书所记纯阳宫一段,见卷一全真篇上《藏经之刊行》章。
[3]陈国符先生《道藏源流考》初刊于1949年7月,中华书局排印。其记纯阳万寿宫一段,见历代道书目及《道藏》之纂修与镂板章中之“元宋德方刊《道藏》”条。
[4]日人永野清一、日比野丈夫的正式报告《山西古迹志》,迟至1956年6月才由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出版。
[5]山西省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员会《二年来新发现古建简目册》:“永济县纯阳宫前中后三殿,城东南一百廿里永乐镇……五二年整修,元代壁画艺术极佳。”(1953年7月油印本)
[6]参看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工程组《山西省新发现古建筑物的年代鉴定》,刊《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11期。
[7]参看祁英涛等《两年来山西省新发现的古建筑》,刊《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11期。
[8]元代寺观前置较长驰道除此例外,较清楚的尚有永济陶城村元泰定间创建之崔府君庙和西安元迎祥观遗址。
[9]参看《永乐宫创建史料编年》附表。
[10]关于吕洞宾传说可参看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四“八仙”条。近人浦江清《八仙考》(刊《清华学报》11卷8期)亦可参阅。
[11]至元末年全真复振之后,全真掌教曾大刻此类诏书,以资宣传。据陈垣先生所得至大加封七真圣旨碑拓本,有拓自陕西耀县者,有拓自甘肃天水者,亦有拓自山东掖县者(参看《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全真篇下《末流之贵盛》章),除石刻外,刘志玄又锓梓流传,《金莲正宗仙源像传》卷首录志玄云:“武宗皇帝褒以帝君、真君之封,十八大师普赠真人,可谓千古盛事矣。……顷年侍教主开玄大宗师孙真人于京师之大长春宫,得睹列圣诏书,谨录锓梓以示四方,使见闻之,有悉知圣期重道之美意云。”当时所撰全真传记亦遍载之,如《金莲正宗仙源像传》卷首附刊武宗制词八篇即为一例。
[12]此五十二组纯阳帝君神游显化之图,每组俱有榜题,简记图画内容。此榜题文字与苗善时《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关系极为密切,因此,此五十二组画的先后顺序,即可据苗书排列。东壁南端为开始处,向北延长,迄北壁折而向西,以抵北壁自东第二间西端。北壁第三间为殿后门。此后,组画不自北壁第四间而从西壁南墙续起,向北延长,迄北壁折而东向以尽于北壁第四间之东端。如此布置,正可作为上述壁画绘制系同时分两组进行的推测之旁证。
[13]焚禁道经之后,全真讳言《道藏》,故现存有关记录既略且少,兹得此B.30、B.31两碑,可以稍补其阙矣。此外,芮城西北二十五里水峪乐全观所存至元二十二年(1385年)立石,杜思问撰《修建水谷乐全观记》亦记有刻藏事云:“师(何志渊)往来汾晋间,适故天师宋公阐教于彼,因得而师事之。是时,方镂云章,遂令师雠校,兼领并门钧天局,其余七局皆隶焉。授以讲演之职。既而披云仙去,上命萃板于河东永乐之纯阳宫,师遂领本宫提举,掌教真常宗师以朝命,赐师□衣,加号渊靖大师……掌教洞明真人祁公起师充藏室提点,兼纯阳宫事,又令提点平阳路天师门下道众。”此记额为纯阳宫掌籍庞志徽篆。
本文原刊《文物》1963年8期,第53~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