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安岳所发现的冬寿墓

朝鲜安岳所发现的冬寿墓

李启烈同志译完朝鲜都宥浩《在朝鲜安岳发现的一些高句丽古坟》之后,要我们再写点东西帮助说明冬寿墓的重要性。我想在没有看到正式报告之前,只能就朝鲜原刊物(《文化遗产》创刊号,1949年12月,朝鲜物质文化遗物保管委员会出版)上所附的几幅图版和一幅不甚清晰的墓室透视图以及简报中所记的墨书铭文三项,来做些补充。

墓室结构

墓室四壁都是由整块岩石所凿成(图一、二),其上涂白粉,绘壁画,这种作风是间接受到我国山东、河南一带汉代“画像石”墓的影响,而直接承袭了我国东北辽阳一带三国时期的壁画石墓的做法。但墓内结构和墓顶砌法,则是我国六朝以来的样式;墓分前后室,两室间,隔以八角柱三、四角柱一,后室后壁也置八角柱三,前室两侧各有侧室,侧室入口各置四角柱二。八角柱柱顶都略施卷杀,其上置栌斗以承条石,斗面上彩绘饕餮面,四角柱柱顶亦置栌斗,但栌斗上设栱,栱两端各设小斗一,这种在墓内大量使用石柱的方式,虽然未见他例,但八角柱、一斗二升的柱头铺作、栌斗面上彩绘饕餮,以及栌斗上承梁栿等做法却都是我国六朝初期的流行手法,敦煌翟宗盈墓墓门上的装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墓顶砌法,系用条石自四周向内砌出叠涩,最上做成错叠方形石块式的藻井,这种藻井多见于佛教建筑,如我国大同石窟、敦煌魏洞以及中亚一带5、6世纪以前佛教建筑中的屋项部分,即常常绘出或雕出这种形式的图案。

图一 冬寿墓构造简图

图二 冬寿墓平、剖面图
1.墨书铭记
2.墓主人冬寿像
3.墓主人出行

壁画体裁

墓内壁画,有墓主夫妇像(图三、四)、“记室”、“小吏”等人物像,此外还有厨房、肉架、马厩、椎、舂、汲水等图,并且在这许多人物、器物的旁边,都附有“榜题”,这一些还是我国汉代画像石的内容和形式。但藻井上面的彩绘莲座,以及莲花、舒叶等边饰花纹,却都是我国六朝以来佛教艺术的装饰课题,而人物画中墓主夫妇和“记室”“小吏”“省事”“侍女”的图像,在比例上,已发生了大小不同的等差,这种画法,也是接受了印度绘画理论的结果。

图三 西侧室西壁中间冬寿像
(据《文化遗产》1957年3期,第4页)

图四 冬寿夫人像
(据《文化遗产》1957年3期,第4页)

由以上这两项,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冬寿墓是如何地上承着我国的汉墓,又如何地下衔着我国六朝时期的佛教艺术。因此,尽管在国内还没有发现和冬寿墓类似的六朝壁画石墓,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应该划归我国墓葬系统之内,这样也就明白了高句丽中期为什么突然放弃了他们以前的“冢上石墓”的做法而兴建了壁画石墓的缘故。

墨书铭记

前室进西侧室入口的南壁上,有墨书铭记七行:

图五 冬寿的墨书铭记
(据《文化遗产》1957年3期,第5页)

第一行是冬寿卒的年月:“□和十三年十月戊子朔廿六日”,第一字漫漶不清,但根据冬寿的时代,可以断定是“永”字。永和十三年即是高句丽故国原王二十七年(357年)。过去日本帝国主义曾在我国辽宁省集安一带和朝鲜人民共和国首都平壤附近盗掘了好多与此相类的壁画石墓,但从未发现一座记有年月的墓葬,因此关于这类壁画石墓的时间,就没有一个可靠的尺度去衡量,所以许多人的推测,都不能一致,这次由于冬寿墓的发现,便解决了这个重要问题。

最后我想把冬寿的事迹大略补述一下:冬寿是前燕慕容皝的司马,后来投降了慕容仁,仁兵败,寿奔高句丽。《晋书》无寿传,《慕容皝载记》也只记了冬寿事迹的前段:

(慕容)仁杀(慕容)皝使,东归平郭,皝遣其弟建武(将军慕容)幼、司马佟寿等讨之,仁尽众拒战,幼等大败,皆没于仁。……仁于是尽有辽左之地,自称车骑将军平州刺史辽东公……咸康初……皝将乘海讨仁……乃率三军从昌黎践凌而进……仁狼狈出战,为皝所擒,杀仁而还。

《通鉴》卷九十五咸和八年(333年)所记比较详细:

(咸和八年)闰月……(慕容皝)遣军祭酒封奕慰抚辽东,以高诩为广武将军将兵五千,与庶弟建武将军幼、稚、广威将军军、宁辽将军汗、司马辽东佟寿共讨(慕容)仁,与仁战于汶城北,皝兵大败,幼、稚、军皆为仁所获,寿尝为仁司马,遂降于仁……(九年三月)慕容仁自称平州刺史辽东公……[咸康二年(336年)春正月]慕容皝将讨慕容仁……轻兵取平郭……大破之,仁走,其帐下皆叛,遂擒之。皝先为斩其帐下之叛者,然后赐仁死。丁衡、游毅、孙机等,皆仁所信用也,皝执而斩之。王冰自杀,慕容幼、慕容稚、佟寿、郭充、翟楷、庞鉴皆东走,幼中道而还,皝兵追及楷、鉴,斩之。寿、充奔高丽。

冬寿《晋书》《通鉴》都作佟寿,这是传写或传刻之误,因为《广韵》《姓解》两书中,都有慕容皝司马冬寿的记载。《广韵》卷一“冬”字注:

前燕慕容皝左司马冬寿。

《姓解》卷三ノ部“冬”字注:

前燕慕容皝有司马冬寿。

咸康二年(336年)冬寿奔高句丽,永和十三年(357年)卒,计寿留高句丽共二十二年。至于铭记上所列举的职衔,史无可考,但我们由铭记中使用东晋穆帝的纪元一项,似乎可以推测可能是东晋所命。

冬寿是辽东人,官于朝鲜二十余年,这是中朝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但记录阙如,这回经朝鲜人民共和国物质文化遗物保管委员会的考古发掘,才大显于世。固然,冬寿当时是代表着汉族的统治阶级统治着朝鲜人民,可是在两国文化交流尤其是帮助朝鲜民族汲取汉文明上,我想他是起了一定的作用的。

本文原刊《文物参考资料》1952年1期,第101~104页。该文刊出时系附在朝鲜都宥浩《在朝鲜安岳发现的一些高句丽古坟》(李启烈译文)之后,所以没有重复录入有关插图,现单独刊露此文,除了补入构造简图外,文字也略作增删修正。另外据洪晴玉《关于冬寿墓的发现和研究》中的插图(刊《考古》1959年1期)转引了冬寿墨书铭记,冬寿墓平、剖面和冬寿像、冬寿夫人像各一幅,供参考。又冬寿墓后室外东回廊东壁和后回廊后壁满绘墓主人出行图(图六)。墓主人乘坐牛车的四周仪从多达百二十余人,前绘导骑后设扩军,两侧内列步卫,外绕骑吏,可窥冬寿奔高丽之后犹保持较多的武装实力,值得注意。因转录菅谷文则《安岳三号坟出行图札》(刊2002年2月《清溪史学》16、17合辑)第一图所刊东京朝鲜大学校藏较完整的该出行图的摹本(中川穗花、安达茧摹)于本文之末。

图六 冬寿墓后室东后壁墓主人出行图(据《清溪史学》2002年16、17合辑,第3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