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记拉萨大昭寺藏鎏金银壶

三记拉萨大昭寺藏鎏金银壶

西藏拉萨大昭寺藏制年较早的大型鎏金银壶是值得关注的一件有关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文物。1994年和1996年我曾撰文刊露了两次。最近看到一批新拍的照片和一份实测数字,因做第三次记录。

1959年6月抵拉萨调查古代建筑,开始工作的选点即是市中心的大昭寺,很快就在寺主要佛殿第二层西侧正中的松赞干布殿内看到这件大型鎏金银壶。由于壶身较大且置于保护框架内,移动不便,所以只拍照并摹绘了该壶显露面上锤鍱雕铸出的纹饰。1988年8月再访西藏,该壶仍存松赞干布殿,但保管甚严,既不准摄影,亦无临摹之便,仅较仔细地观察了银壶外部各面的图像。1994年8月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纪念陈寅恪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所收《拉萨地区佛寺调查记》(此调查记后经增补又辑入1996年10月文物出版社印行的《藏传佛教寺院考古》)内“大昭寺”条关于银壶的文字,即是根据上述资料写出的。1996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十世纪前的丝绸之路和东西文化交流》所收《西藏发现的两件有关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文物》一文中记述的大昭寺大型银壶,是第二次刊露,其文字实际是摘录上次发表的记录,并无新内容,但公布了银壶和银壶局部纹饰(即该文所记扶持长髯醉胡一组人物图像的部分)的图片。

2009年7月,因文物局郭旃同志的协助,承蒙大昭寺管委会副主任、拉萨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尼玛次仁同志惠寄一组银壶图片和银壶实测记录,始明确了解到前述第一、二两次发表的有关银壶文字既多差错,又需补充,因撰此第三次记事。

首先校正银壶尺寸问题。第一、二两次记录只有目测银壶约70厘米的高度和约40厘米的壶身最大径宽。现据实测数字知壶高度为82厘米,最宽的胸径是50厘米(周长153厘米)。此外,实测还补充了银壶口径7.8厘米,颈长23厘米。

其次是需要更正壶身中上部所饰三组大型垂饰和由联珠等组成的一匝纹带下人物图像的布局及反弹琵琶舞者的补充描述(图一)。从拍摄清晰的图片可知大型垂饰下面的壶身空间,仅能容纳三组人物图像,位于壶口下面的空间,应是该壶腹部的中心位置,其处锤鍱出的内容即是第一、二两次记录所记的扶持长髯醉胡的图像(图二)。此组图像两侧的空间位置各为一举起琵琶背手反弹并作舞姿的男胡(图一、三)。两男舞胡皆发端束冠饰,腰际系鞶囊,偏身面对长髯醉胡,如此布局似可显示此大型银壶或为盛酒之具。又对舞的男胡双足作舞姿的形象与扬开巾带形成弯曲弧度的动作等颇值得注意,因为这些情况皆与敦煌莫高窟第112窟(中唐)南壁观无量寿经变中佛前供养乐舞中背手反弹琵琶舞者的安排甚为类似。琵琶本是西方输入的乐器,演奏者的活动姿态和缠绕巾带的装饰等自当存有西方因素;莫高窟中唐时期亦即吐蕃占领阶段的洞窟壁画中竟出现了此未曾前见的新式舞姿——高举琵琶背手反弹,其来源参考此拉萨大昭寺银壶上姿态相同的舞胡,或可得到合理的推论。

图一 鎏金银壶左侧面

图二 银壶口下面的扶持醉胡图像

图三 银壶腹部右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