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宫创建史料编年
永乐宫创建史料编年
蒙元一代全真教盛,永乐纯阳万寿宫为全真根本宫观之一,1275年(乙亥,元世祖至元十二年)《道藏尊经历代纲目》谓之为“东祖庭”[1],盖与终南山刘蒋村重阳万寿宫相对而言也。祖庭创建为全真之大事,故有关永乐宫之营造,见录于全真石刻、传记者颇多,兹裒辑著有明确纪年之文毕,得知“是宫之成,非一朝夕、一手足所能集”,自创议迄绘塑妆銮了,先后亘百余年。其中三清(无极)、纯阳(混成)、重阳(七真、袭明)三殿等建筑物之土木巨工,虽尽先完成,但自兴建始,亦历十三至十五年之久。至于所辑诸文,其相互抵牾处,除疑而并存者外,亦偶有臆测,浅闻所见当难论定,留心永乐创建问题诸同志,幸垂教焉。
1222年(壬午 金宣宗兴定六年)
“永乐镇东北隅行百步许,招贤里通道之北,即有名唐得道吕公之故居也。乡人恭其德,因旧址而庙貌之,岁时享祀,甚谨严……顷岁暮秋,会条阴兵乱,因避地芮之西郊,始获展敬祠下,永乐镇道契袁公益且以祠堂记见祝,仆虽无文不敢固让,谨述其始末云。兴定六年二月清明后二日记。”壬子潘德冲重刻《袁从义有唐吕真人祠堂记》[2]
“唐末已来,土人即其故居屋□□□曰吕公祠,每遇毓秀之辰,远近士庶毕集其下,张乐置酒终日乃罢。近世土官以隘陋故,增修门庶,以祠为观,择道流高洁主之。”中统三年王鹗《大朝重建大纯阳万寿宫之碑》[3]
1240年(庚子 元太宗十二年)
“庚子,(宋德方)自甘棠来永乐,拜谒于纯阳词(祠)下,见其荒残狭隘无人葺之,遂召诸道侣而谓之曰……予年运而往,将以其宫易祠,不惟光大纯阳之遗迹,抑亦为后来继出者张本耳。汝辈其勉之哉。寻即元帅张忠暨先住持人王志瑞、韩志冲、雷志和、杨志□等将祠堂并地基尽具状以献,都统张兴又施水地三十亩,众人又施磨窠一区,(披云)真人(宋德方)乃运智于精微之间,斟酌事势,复择其可任用者,令主持之,谋行兴建事。”中统三年李鼎《玄都至道披云真人宋天师祠堂碑铭》[4]
“庚子,(披云)真人乃谒纯阳祠于永乐,叹其荒陋,谓道侣曰:祖庭若此吾辈之责也……盍易祠为宫,上光祖德,下启后人。咸稽首再拜,以主持为请,真人允之。迄今回廊邃殿真人□张本焉。”至元十一年商挺《玄都至道崇文明化道行之碑》[5]
按李道谦《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据影印明《正统道藏》本)卷下《披云真人传》系此事于1243年(癸卯,太宗后二年)[6]。
1244(甲辰 太宗后三年)
“甲辰,(披云真人宋德方)再来(永乐),天理人为鹤鸣子和,自相感召,致伊趋事劝功者若雷志养……数十人,奔奏疏附唯恐其后,乃指授节次,使之渐进。”李鼎《宋天师祠堂碑铭》
“甲辰,河东永乐祠堂灾,祠盖吕纯阳之仙迹也。”李道谦《甘水仙源录》(据影印明《正统道藏》本)卷五徒单公履《冲和真人潘公神道之碑》[7]
1245年(乙巳 太宗后四年)
“岁甲辰暮冬野火延之,一夕而□□□□□□故鼎新之兆。明年,有敕升观为宫,进真人号曰天尊。披云真人宋德方在陕右,谓其徒曰:师升其号,观易以宫,苟不修崇,曷以称是。以是□□□□□□教清和(尹志平)、真常(李志常)二真人乃命燕京都道录冲和大师潘德冲充河东南北路道门都提点办其事,以完颜志古、韩志元辅翼之。”王鹗《大朝重建大纯阳万寿宫之碑》
“乙巳春,(尹志平)命潘冲和(德冲)主领河东永乐纯阳宫之法席,以事建立。”《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卷下《清真人传》
“乙巳奏请河东永乐纯阳祠宇及师真堂下,并赐宫额,以彰玄化。”《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卷下《真常真人传》
1246年(丙午 定宗元年)
“敦请潘公大师(德冲)住持永乐镇纯阳宫,为国焚修、祝延圣寿无疆者……河东永乐镇纯阳宫道德祖宗,玄元枝派,名著唐朝已久,教传蒙古方兴,殿宇殊无,垣墙粗立。计尔门徒则虽有度,其材木则未完,不凭有德之明师,难结全真之善果。今扎古等恪修短疏,悬涉长途,敬邀鹤驭以遄行,谨命鸾舆而远致,天将干远,庶思四圣之乡,人若和全,必离五华之馆,原蒙金诺,诸陟云程,谨疏。”《丙午年十月宣差河东南北两路舡桥都管疏》[8]
按1274年(甲戌,至元十一年)宣差河解总管万户徐德禄夫人刘志源等立请疏之碑,碑阴阳各刊敦请潘德冲来永乐住持纯阳宫之疏文三通,其纪年自丙午年十月迄同年十二月,因知潘虽于乙巳受命主领“永乐纯阳宫之法席,以事建立”,但直迄次年之末尚未抵任。且据上疏知丙午年十月潘在燕城之北“五华之馆”[9],而永乐宫“殿宇殊无,垣墙粗立”,正式之营建工程迄未开始也。
1248年(戊申 定宗三年)
“甲寅十月十六日改葬(宋德方)于此。其改葬之由,盖戊申秋通玄张公奉朝命以迁之也。且(披云)真人之德在玄门,如召伯之于周人,夫周人之思召伯,尚爱其甘棠,岂玄门之人思真人不爱其灵骨乎。夫洪河(按指黄河)南北皆愿得而时祭之,非伪为也。当灵柩之北行,既道于绛,抵平阳,及改辕而东,其郊迎路祭之际,自京兆达于河东等处,数千里之内皆向已争挽,日不半舍。及别出古万户下宣差贾侯参谋知事杨郭辈乘骑而往逆之,长驱而南,至此莫有敢阻滞之者,非惟势之不侔,亦无声无臭之中,有运之者存焉耳。是后万户遣使刘公往禀于清和、真常二大宗师,清和尹公乃言曰:披云宋公……尝与我言其所游甚爱永乐,今虽化其不化者良在也,兹以委蜕,如以道人分上论,蝼蚁乌鸢无有不可,以人情观今乃如此,似彼门人中有知公之深者,盖欲成其生前之本志尔……我辈可不从与。仍以藏经板归之。由是李公命桢干畚钵木植,工役百色并举,宁神有室,安措有地,吉兆有日。宣差河解都总管徐君夫人刘氏、宣差诸军总管万户札忽解施小麦千斤,以充赗襚。解州盐大使阎公助石椁。葬地乃里人高千所施。沁州长官杜侯暨夫人王氏输己资,买邻人物以备之,佽以白金三伯两以周不给,并画天师殿壁。至于妆塑庙貌,俾补阙乏,卫护师梗开导壅塞,皆出万户并宣差贾侯等尽诚而为之也。真常复委河东两路教门提点冲和大师潘公主其事……今年(1262年,壬戌,中统三年)春,门人藏经提点李志烈、杨志素,太原玄都宫提点宋志勤三人不远千里而来,令予作铭,特刻石以传……”李鼎《宋天师祠堂碑铭》
“丁未,(宋德方)归自乎终南之重阳宫……怡然而逝……寻改葬于永乐纯阳宫,会葬者余万人。真常大宗师命提点潘公司其事。仍以所镂藏经板归之祠下。”商挺《披云真人道行之碑》
“戊申冬,门人迁(宋德方)仙柩于河东永乐镇纯阳宫,葬之。建祠立碑以事香火。”《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卷下《披云真人传》
按戊申冬迁宋德方柩于永乐,潘德冲若始终其事,则可推其来永乐最迟当在戊申。但细绎李鼎碑文,似戊申为朝命往迁之年,宋柩北来行程甚缓,抵宫后似又因循多年,迄甲寅(1254年,宪宗四年)冬始安葬,然则潘究竟何年主其事,盖难论定矣。
1252年(壬子 宪宗二年)以前
“师(潘德冲)率其徒至永乐,百工劝缘源源而来,如子之趋父事,陶甓伐木云集川流,于是略基址,度远迩,程功能,平枝干,合事庀徒,百堵皆作,不数稔,新宫告成,堂殿廊庑斋厨厩库下至于寮舍湢浴之属,各有位置,莫不焕然一新。北逾一舍,有山曰九峰,土人云此纯阳得道处也,遣其徒刘若水起纯阳上宫[10],及于宫侧创下院十余区,市良田竹苇及蔬圃果园舟车碾硙,岁充常住百色之费,至于四方宾侣过谒宫下者,同爰四顾,见其严饬壮盛,俨敬之心,油然而生……己酉秋,中宫懿旨,凡海岳灵山及玄教师堂遣近侍护师悉降香以礼之。”《甘水仙源录》卷五徒单公履《冲和真人潘公神道之碑》
“(纯阳宫之营建也)远近助役源源而来,其指授作新则潘之力居多……朝命以披云所刊道藏经板委官辇贮是宫,故宫门益崇。壬子,真常奉香祀五岳回驻于此……”王鹗《大朝重建大纯阳万寿宫之碑》
按上列两碑皆记潘德冲开始营建纯阳宫在壬子之前,徒单公履碑更系于己酉之前。
1252年(壬子 宪宗二年)
“壬子,真常奉旨祀五岳回驻于此。翌日登九峰,憩于纯阳洞,爱其峰峦秀拔,以玉(椅)名之。且命其徒刘若水辈别营上宫,倾囊倒橐□□□□□□□□三,曰无极,以奉三清,曰混成,以奉纯阳,曰袭明,以奉七真。三师有堂,真官有祠,凡徒众之所居,宾旅之所寓,斋厨库厩园圃井湢,靡□□□□□□□□□……”王鹗《大朝重建大纯阳万寿宫之碑》
“壬子夏四月,真常因奉朝命祀岳渎,过永乐见其规模宏敞,喜谓师曰:非师不能毕此胜缘,乃倾帑以助其经费。明且与师同跻九峰之巅,见其秀拔如椅,遂易其名曰玉椅峰。”《甘水仙源录》卷五徒单公履《冲和真人潘公神道之碑》
“辛亥,宪宗皇帝嗣登宝位……越明年春正月初吉,(李志常)来终南祖庭,敬展精衷,恭行祀礼,规度营建,整治玄纲,凡山下仙宫道观皆为一列(例)……至四月既望,仙仗东归,由中条之纯阳宫,亦如终南故事。秋九月还燕。”《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卷下《真常真人传》
按王鹗碑铭有云:“是宫之作,肇于德冲,十年于兹,告成厥功。”该碑立石于1262年(壬戌,世祖中统三年),上推十年,应为1252年(壬子,宪宗二年),与上引同碑碑文内容相互矛盾,意者,王鹗为铭,盖取十年之整数也[11]。1324年(甲子,泰定元年)大纯阳万寿宫提点段通祥等重创《有唐纯阳吕真人祠堂记》附记云:“圣朝尊道贵德,比比化荆棘为道林,岁在壬子,冲和大师潘德冲奉清和宗师命提点河东,于是辟垣墉,新宫宇。”疑即据王鹗铭而云然。至于王鹗碑于壬子真常奉旨祀五岳回驻永乐之后,列无极、混成、袭明三殿之事,当与前引《祖庭内传》所记真常此行有统一全真宫观之规度营建意有关,疑潘德冲所建三殿之重要问题如命名、供奉尊像等之最后定案,盖决自李志常全真大宗师也。又徒单公履碑系刘若水营上宫于己酉之前,王鹗碑则记在壬子,两相抵触,其如何从舍,殊难遽断。
1254年(甲寅 宪宗四年)
按“1248年”条所引李鼎《宋天师祠堂碑铭》与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59~1960年发掘宋德方墓所得之甲寅小春望日立、李鼎撰文《先师玄都至道披云真人宋天师真赞》刻石[12]知宋德方葬于是年。又据李鼎碑铭永乐宫西隅之宋天师祠堂当亦建于是年。宋天师祠堂,光绪《永济县志》卷首《永乐宫图》作披云道院,现已废圮,1956年调查时,仅存基址及上引之李鼎商挺两碑铭、请疏之碑与至大圣旨碑[13]等四石。
1256年(丙辰 宪宗六年)
“丙辰夏四月,(潘德冲)适上宫,至五月朔旦,忽谓左右曰:吾幼遇长春师,授以秘传,终身诵之,粗有所得,继而清和、真常以纯阳师祖世缘见付,吾比年经营,略有次第,今世缘道念亦庶几兼修而并举,无复事矣,吾其行乎……二十六日……抵下宫……就枕翛然而逝。”《甘水仙源录》卷五徒单公履《冲和真人潘公神道之碑》
按丙辰潘德冲卒,其时纯阳万寿宫之工程仍仅略有次第。
1260年(庚申 世祖中统元年)
“庚申岁三月初五日,葬(潘德冲)于宫之乾位,仍建别祠,令嗣事者以奉岁时香火。”《甘水仙源录》卷五徒单公履《冲和真人潘公神道之碑》
按潘祠,康熙《蒲州府志》、光绪《永济县志》卷首《永乐宫图》皆作□□道院,位披云道院之西北。久圮。1956年调查时,其仅存之堂基较披云道院犹为残破。1959~1960年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于基址之北掘得潘墓,墓内未发现铭刻[14]。
1261年(辛酉 中统二年)
“俄真常与潘相继谢世。辛酉诚明真人(张志敬)就命韩冲虚志元兼知河东南北路教门事有未完□□□□□□□□□□春三月初吉,诚明状前后事迹以示慎独老人(按王鹗号慎独)……顾是宫之成,非一朝一夕、一手足所能集,不假丰碑记述以传永久,则先辈勤勤将泯灭无闻,今巨石已砻,敢以斯文为请。而铭其后……是宫之作,肇于德冲,十年于兹,告成厥功。”王鹗《大朝重建大纯阳万寿宫之碑》
“既而冲和谢世,厥后积以岁年,宫事大备。”段通祥等重刻《有唐纯阳吕真人祠堂记·附记》
按潘德冲卒后,纯阳宫营建事尚有未完,1324年(甲子,泰定元年)段通祥等云“积以岁年,宫事大备”,考以下列诸事,知非虚语。是王鹗碑铭所云“告成厥功”者,当为约略概括永乐宫大部分建筑物土木之工毕而言也。
1262年(壬戌 中统三年)
按是年六月初六日立李鼎撰文《玄都至道披云真人宋天师祠堂碑铭》,九月十五日立王鹗撰文之《大朝重建大纯阳万寿宫之碑》。此两碑在永乐宫现存碑石中最称巨制,俱由当时全真大宗师张志敬所请立,而后者且为记录永乐宫创建之唯一的记事碑。
1274年(甲戌 至元十一年)
是年二月立商挺撰文之《玄都至道崇文明化道行之碑》,己巳月立请疏之碑。
1294年(甲午 至元三十一年)
永乐宫“无极之门”榜右侧有细书两行:“正奉大夫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商挺书[15]。三宫提点刘志和□施。”“时大元国至元三十一年岁次甲午九月重阳日建。少府监梓匠翼城县朱宝□□朱光造。”
1301年(辛丑 成宗大德五年)
“大堂殿已成砌墁,其三门犹是土基,不赖英豪无成胜事,须资众力可建福缘。今为般载压阑石。助缘人奉道舍百姓名于后……时大德五年五月十六日。”《纯阳万寿宫化功缘记》
按《纯阳万寿宫化功缘记》刻石嵌砌于无极门前基台之侧。无极门基台敷石,竟迟在建门七年之后,由此可窥永乐宫晚期工程之进展,较之早期尤为缓慢。
1325年(乙丑 泰定帝泰定二年)
三清殿扇面墙正面墨书题记二通:“河南府洛京句山马君祥长男马七待诏把作正殿前面七间、东山四间、殿内到(?)心东面一半正□云气五间。泰定二年六月工毕。门人王季先、王二待诏、赵待诏、马十一待诏、马十二待诏、马十三待诏、范待诏、魏待诏、方待诏、赵待诏。”[16]“河南府□山马七待诏正尊五间,六月日工毕云气。”
1358年(戊戌 顺帝至正十八年)
纯阳殿内南壁东朵墙右上方墨书题记:“禽昌朱好古[17]门人,古新远斋男寓居绛阳待诏张遵礼、门人古新田德新、洞县曹德敏。至正十八年戊戌季秋重阳日工毕,谨志。”[18]
纯阳殿内南壁西朵墙右上方墨书题记:“禽昌朱好古门人,古芮待诏李弘宜、门人龙门王士彦、孤峰待诏王椿、门人张秀实、卫德。至正十八年岁在戊戌季秋上旬一日工毕,谨志。”[19]
纯阳殿内后壁正中上方右侧墨书壁画施钞花名计二十一行,首行:“纯阳帝君神游显化之图,今将本宫提点职事人等施钞花名下项。”未行“时大元至正十八岁次戊戌季秋重阳日,彩画工毕。”
按无极门建成,潘德冲谢世已三十五年。纯阳殿壁画工毕,潘谢世整整百年。重阳殿壁画无纪年题记,以其风格笔意论,似又迟于纯阳殿。殿宇完工,壁画最末,是永乐宫主要建筑,即今存之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工程之全部告竣,当去永乐宫开始营造之日,已逾一世纪矣。
康熙《蒲州府志》卷首《永乐宫图》于七真(重阳)殿后,绘有丘祖殿[20],殿久圮,1956年调查时,台基垣址保存尚好,台基前置月台,台基上布置整齐之石础行列,据之可测该殿原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月台前存小石狮一,其式与无极门之元狮相类,再前立1643年(癸未,明崇祯十六年)重修丘祖七真(重阳)二殿碑记。此碑记与其他永乐宫现存各种纪年文字,皆未述及丘祖殿之兴建年月,兹依遗址之平面布局与所存石狮推察,约亦建于元代。按全真宫观规制谨严,兹略辑《甘水仙源录》、《秋涧先生大全文集》、《金石萃编未刊稿》(嘉草轩丛书本)、《山右石刻丛编》四书所录各地全真宫观殿堂之文,列如下表(表一)。
表一
碑记撰人、名称 | 有关内容摘要 | 宫观建年 |
商挺《增修华清宫记》(《甘水仙源录》卷十) | 为殿者八,曰三清,曰紫微,曰御容,曰四圣,曰三官,曰列祖,曰真武,曰玉女。为阁者二,曰朝元,曰经藏。为汤所者二,曰九龙,曰芙蓉。钟鼓有楼,灵官有堂,星坛云室、蔬圃水轮以次而具…… | |
张本《修建(景州)开阳观碑》(《甘水仙源录》卷十) | 营三清正殿及云堂于西,香积于东……方壶宾馆……蔬圃……果林……适观之落成,长春真人以中旨赐还遂趋赴谒。 | |
张本《德兴府秋阳观碑》(《甘水仙源录》卷九) | (大翮山羽士韩志久,既服丘公之命)起三清正殿,七真殿、两庑、东西方丈、中外二门……至于宾馆云庵泉厨蔬圃。 | |
商挺《大都清逸观碑》(《甘水仙源录》卷十) | (潘德冲)建正殿翼左右二室,以居天尊泊诸神像,讲堂斋庖方丈客寮,靡不有所。 | 1232年(壬辰,元太宗四年)~ |
唐堃《圆明朗照真人功行之碑》(《金石萃编未刊稿》卷上) | 重修(栎阳)延寿宫……修殿者三,曰寥阳、曰通明、曰七真…… | 1239年(己亥,太宗十一 年) |
王粹(崞)《神清观记》(《甘水仙源录》卷十) | 其宫宇则三清之殿、七真之堂、真官山祇之祠、云台丈室斋厨廪厩之属。 | |
赵复《燕京创建玉清观碑》(《甘水仙源录》卷九) | 燕有隐君子姓马氏名天麟……礼清和老师……署正殿四楹,将立元始像,斋堂寝室……庖湢蔬井。 | |
宋子贞《顺德府通真观碑》(《甘水仙源录》卷十) | 首建大殿于其东,以像三清;次筑祖堂于其西,以祀七真;然后斋堂方丈、静位散室、膳馐之厨、云众之居,相望而作。至于井灶厩库、级甃采绘,罔有不备。 | |
王道亨《大元创建晋宁路解州芮城县下庄真常宫记》(《山右石刻丛编》卷三十) | 里人有张果善者……将复旧观……凡三十年,三清有殿,祖真有堂,灵官有祠,道众有室,若斋厨库厩,蔬圃果园陆田水硙之属按绪而毕。 | ~1268(戊辰,世祖至元五年) |
王磐《创建真常观记》(《甘水仙源录》卷九) | 真常弃世,诚明张真人嗣掌玄教,继真常遗意,构三清殿、九真堂、斋堂厨舍、祈真之坛、灵官之祠。 | 张志敬掌教期间为1256年(丙辰,宪宗六年)~1270年(庚午,至元七年) |
王恽《大都路漷州隆禧观碑铭》(《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五十二) | 起三清殿,绘玄圣于堵,所谓上九位者居其中…… | 1276年(丙子,至元十三年) |
郝毅《(稷山)洞神宫碑铭》(《山右石刻丛编》卷二十九) | 张志朴者慨然有兴立之志……行丐于汾晋间……三十余年……乡人悯其勤,即所居之地,起三清、七真之殿,门庑毕备……绘塑庄严,金碧交映。 | ~1277(丁丑,至元十四年) |
魏初《重修蹯溪专春成道宫记》(《金石萃编未刊稿》卷上) | 构大殿三,曰玉虚、曰通明、曰大宗。玉虚之南、大宗之北曰南昌、曰思真。 | ~1280年(庚辰,至元十七年) |
王恽《卫州创建紫极宫碑铭》(《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五十六) | 建吴殿七钜楹,内设三清大像……中起通明观以奉玉皇……后复作七真殿五筵,叙列仙品,见玄教之传也…… | 经始于壬子(1252年,宪宗二年)之春,迨至元甲申(1284年,至元二十一年) 秋,工告迄功。 |
王恽《大元奉圣州新建永昌观碑铭》(《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五十八) | 改亭为殿奉三清睟容,下逮斋厨库廪,以次修举。 |
由上可知,1284年(至元二十一年)以前全真宫观尚无丘处机专殿之设,永乐既为祖庭之一,当更恪守规制,然则丘祖殿之建,其在元中叶以迄末世之季欤!
附记
永乐宫正门南,笔直大街之左右,各有小庙废墟一处,东者为东岳岱山庙,存1349年(己丑,至正九年)立石、大都大长春宫三洞讲经师诸路道教评议提点清远明□弘真大师周德洽撰、大纯阳万寿宫提点事张玄德书之《重修东岳岱山庙碑》。西为护国西齐王庙,存1326年(丙寅,泰定三年)立石、玄正大师徐道安书之《重修护国西齐王庙记》。两碑碑阴皆刊施钞善信,其中永乐宫之知宫、提举、提点皆为施主中之重要者。《岱山庙碑》且云:
(永乐)爽垲高平,有城数雉,下瞰纯阳故宅,今已宫庭轩豁……(岱山庙)比年之营缮弟叙,则各有梁记存焉,不烦重述。其六管社耆宿副使张进、众维那、六管社人等及大纯阳宫提点梁道从等,就诸人内校之,舍资用功最多……
由上可知,两庙之重修,主要出自永乐全真之规划,盖其时永乐宫土木巨工已粗就,即三清、纯阳、重阳三殿以及无极之门俱完工,全真之徒已有余力整齐宫前之附属建筑物;重阳殿后之丘祖殿,其亦兴建于此时乎?
永乐宫全部石刻俱未见著录,本文所引皆据北京大学考古教研室所藏1957年拓本。
注释
[1]《道藏尊经历代纲目》附载明《正统道藏(据1923年上海涵芬楼影印本)阙经目录》内,其记东祖庭一段云:“披云子宋真人收索到藏经七千八百余帙,锓梓于平阳永乐镇东祖庭藏之。”
[2]《袁从义祠堂记》,永乐宫现存二石,潘刻砌入重阳殿外南壁东朵墙下,记末有附记三行云:“此祠堂记乃藏云先生袁用之所撰。里人进士段元亨书丹,桑原马柔刊字。金之末年为劫火所裂,幸而文意且完,恐其岁久湮没,于是复镌于石,以示来者,庶传无穷。大朝岁在壬子孟夏十四日十方大纯阳万寿宫提点冲和大师潘志冲等重立。”另一石存纯阳殿前东侧,为1324年(甲子,泰定元年)宫提点段通祥等重刻。段刻改题《有唐纯阳吕真人祠堂记》,末有井道泉附记云:“……祠之建肇于唐金之末年,隐士袁用之始为作记,里人杨士荣辈建石于正大间,未几为劫火所裂,然文意仅可寻,圣朝尊道贵德,比比化荆棘为道林。岁在壬子,冲和大师潘德冲奉清和宗师命,提点河东,于是辟垣墉,新宫宇,四方之荐力施贿者云会。五期而绩成。后命工刊于石,高才二尺许,盖草创之际,崇美未暇及也。既而冲和谢世,后积以岁年,宫事大备。议者谓是记宫原委存焉,苟无大书深刻,非所以传永久,将易之不果。延祐庚申冬,宫宰郭志进等勤恪自力,克果重建,既丰且侈,方诸异日,可谓尽善者矣……”
[3]碑存三清殿前东侧。碑中多有意镵废处,细玩镵处,似皆有关赞颂全真之辞。按1281年(辛巳,至元十八年)大焚道书之后,全真被抑,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据《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明刻本)卷十三:“至元间,释氏豪横,改宫观为寺,削道士为髡。”此碑被镵,其在此时乎。王鹗,苏天爵《国朝事略》卷十二、《元史》卷一六〇有传。鹗与全真往还甚密,《甘水仙源录》一书所收鹗撰之全真传记、碑铭即有四篇之多。全真另一根本道场大都《天长观重修碑铭》亦为所其撰。参看注〔11〕。
[4]碑存披云道院前院西侧。碑文多镵废后又另行补刻处。其补刻之文,按上下文义极相连属,知系据原文所补者。按此碑镵废原因,当与上述王鹗碑同,至于再度补刻时,应在1295年(乙未,成宗元贞元年)全真禁弛大行之后。参看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据1941年北平辅仁大学印本)卷二全真篇下《焚经之厄运》章。此碑撰人题名作“门人前进士虚舟野人太原李鼎撰”,知鼎号虚舟,为金进士,入元后,奉全真。《甘水仙源录》卷三王鹗《玄门掌教大宗师真常真人道行碑铭》记“(诚明真人张志敬)持虚舟道人李鼎之和所为(李志常)传”,知鼎字之和,又曾为李志常作传。此外《甘水仙源录》录鼎所撰全真碑碣二篇,诗序一篇;北京大学藏有1254年(甲寅,宪宗四年)李鼎撰文之《重修终南山上清太平宫记》拓本和1263年(癸亥,世祖中统四年)李鼎撰文之《重修古楼观宗圣宫记》拓本。另外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缪荃孙传抄本《顺天府志》卷八引《元一统志》记大都洞神观、宁真观、玉华观等全真道观皆有李鼎所撰碑记。其中纪年最迟者为《玉华观碑》,志云:“按旧记都西北隅广源坊有观曰玉华,……大德元年(1297年)五月刘慧真请于虚舟老人李鼎为记立石。”综合以上现存资料,知李鼎为全真撰碑记,前后近五十年,遍布于当时全真三大中心(即终南山、永乐和大都),且与全真宗师之往还,亦极为密切,是其与全真之关系,较之王鹗和下述商挺诸显赫文人尤为深厚也。
[5]碑存披云道院前院东侧。撰人商挺,《国朝名臣事略》卷十一、《元史》卷一五九有传。《甘水仙源录》收挺全真宫观碑记二篇、题甘河遇仙诗一首,亦一与全真过从甚密之文人也。
[6]李道谦号天乐,为洞真真人于善庆弟子,先后领重阳万寿宫事者多年。1284年(甲申,至元二十一年)编《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后四年编《甘水仙源录》。陕西盩厔楼观有1303年(癸卯,大德七年)宋渤天乐真人道行碑记其事。参看《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卷一全真篇上《教史之编纂》章。
[7]徒单,女真姓。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据《四部丛刊》影印明弘治刻本)卷五十九,碑阴先友记有公履小传:“徒单公履字云甫,辽海人,经义第,学问该贯,善持论,世以通儒归之。性纯孝,乐诲人,官至侍讲学士。”
[8]碑存披云道院后院。碑螭首正面之圭首中刻1262年(壬戌,中统三年)天生气力里皇帝福荫里昌童大王赐潘德冲冲和微妙真人号之令旨。昌童大王为元世祖忽必烈九弟末哥之子,见《元史》卷一〇七《宗室世系表》。又昌童,《新元史》卷一一〇有传。
[9]五华山在大都西北,其上有道观,盖即“五华之馆”。缪荃孙传抄本《顺天府志》卷十一引洪武《宛平县图经志书》:“五华山,山在城西北三十五里,五峰秀峙,宛如列屏。按五华观碑记,金翰林待制朱澜所撰,其略云:燕城西北,有山曰五华,挺秀于玉泉、香山两峰之间,山腹有平地,可起道院,大定二十七年落成,命高道宋先生与众住持,为修炼之所。西北约二三里,有泉出焉,引之以渠,直至飞泉亭,东南流不逾寻丈,伏而不见,至山趾乃复涌出,环之以堤,渺若江湖,此玉泉之至源也。”全真宗师如尹志平、李志常、张志敬诸人俱葬其地(见《甘水仙源录》卷三《弋彀清和妙道广化真人尹宗师碑铭》、王鹗《玄门掌教大宗师真常真人道行碑铭》、同书卷五王磐《玄门掌教宗师诚明真人道行碑铭》)。明以来,五华名废,清朱彝尊《日下旧闻》谓即今北京西郊卧佛寺所在之寿安山[参看《日下旧闻考》(清乾隆刻本)卷一〇一“卧佛寺”条]。
[10]上宫,明清时名通元观。光绪《永济县志》卷三“山川”条:“九峰在县南六十里纯阳宫之上。其峰有九,形势秀拔,道流爱之,名为玉椅,建宫于上,额曰通元观。”明万历间曾赐其道藏,康熙《蒲州府志》卷三“古迹”条:“通元观在永济县南六十里九峰山下,现有明万历二十七年赐道书经藏一部,并明神宗皇帝赐敕一道,今并存。”可知明代该观在道教宫观中尚有一定地位。1956年前往调查时,已一片瓦砾,几行土阜已。
[11]如从丙午之次年(1247年)计,迄1261年或1262年为十四年或十五年。从戊申(1248年)计为十三年或十四年。元初,全真宫观工程进行缓慢,不独此处为然,当时全真最重要之大都天长观,重建时间垂二十年,缪荃孙传抄本《顺天府志》卷八引《元一统志》:“《天长观重修碑铭》,国期元贞二年翰林学士承旨王鹗所撰。其略曰:‘燕京之会仙坊,有观曰天长,其来旧矣,肇基于唐之开元……泰和壬戌正月望日焚毁殆尽,贞祐南迁,止余石像。观额为风雨所剥,委荆棘者有年。圣代龙兴,玄风大振,长春应聘还,命盘山栖云子王志谨主领兴建,垂二十年。建正殿五间,即旧额曰玉虚,妆石像于其中,层檐峻宇,金碧烂然。方丈庐室舍馆厨库,焕然一新,凡旧之存者,罔不毕具,永为圣朝万世祈福之地,顾不伟欤。’”(《日下旧闻考》卷九十四引此条颇多删略)其他各州县全真宫观之基本落成,耗时在二十年以上者,更所在多有,参看表一。
[12]见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芮城永乐宫旧址宋德方、潘德冲和“吕祖”墓发掘简报》,刊《考古》1960年8期。
[13]碑存披云道院中院。碑阴为1317年(丁巳,仁宗延祐四年)众门人所立之自宋德方以来之道统表。
[14]同注〔12〕。
[15]无极之门榜,参看《永乐宫壁画选集》(文物出版社,1958年)图版2。商挺“善隶书”,见《元史》本传。《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多记商书法事,卷七十二《题左山所书春露堂后》云:“余构春露堂之明年,参政左山商公作三大字自燕见遗,因刻而榜之,吾庐为烂然也。公今岁寿登八秩,观其书端庄婀娜,略不见衰老之气,吾喜其所养至刚,非唯书之尽善也。公为人雅重深谋,其翰墨之工,在公为余事,然嗜好之笃,营求之功,殆饥渴之于饮食……至元戊子夏四月十二日谨题。”至元戊子为公元1288年,即至元二十五年,此无极之门榜,尚后于春露堂者六年。按商挺所书碑铭石刻传世尚多,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拓本即达九种。至于榜书,此似仅存者。又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据1921年上海鉴古书社影印清康熙刻本)书考卷八所录《杨景度神仙起居法帖》,画考卷十所录《阮邰阆苑女仙图卷》均各附商挺题跋,但不知是二品尚在人间否。
[16]参看《永乐宫壁画选集》图版42。
[17]北魏改汉襄陵为禽昌。《元和郡县图志》(据1880年金陵书局刻本)卷十二《河东道》:“襄陵县,本汉旧县也,属河东郡。高齐省。周平齐,自临汾县移禽昌县于今理,属晋州。隋大业二年改禽昌为襄陵,取汉旧名也。县东南有晋襄公陵,因以为名。先是以禽昌名者,后魏禽赫连昌以置县故也。”唐以后,皆因之。但禽昌之名,元初年民间犹多使用,除此朱好古一例外,又见于《山右石刻丛编》(清光绪刻本)卷二十四著录1242年(壬寅,太宗后元年)乡宁县后土庙重修记末之石工题名“檎昌石匠龙嵓老人陈敏刊”。
朱好古为元平阳一带的画家,抗战前于稷山县兴化寺壁画中即曾发现朱好古门人题记:“襄陵县绘画待诏朱好古门徒张伯渊。”朱本人,康熙《山西通志》、康熙《平阳府志》和光绪《襄陵县志》俱有传,康熙《山西通志》卷二,云:“朱好古,襄陵人,善画山水与人物,工巧,宛然有生态,与同邑张茂卿、杨云瑞俱以画名家,人有得者若拱璧,号襄陵三画。”
[18]参看《永乐宫壁画选集》图版46。
[19]参看《永乐宫壁画选集》图版45。
[20]光绪《永济县志》卷首《永乐宫图》作“立祖殿”,误。
本文原刊《文物》1962年4、5合期,第80~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