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先秦考古

以血缘社会为基础的文明起源

一 中国文明起源最早的时间与标志

二 早期文明起源及给社会带来的变化

(一)自然的广谱经济转变为人为生产性的农业经济

(二)集体劳动转变为早期个体劳动

(三)一夫一妻制婚姻与家庭开始普及

(四)个体家庭成为血缘社会独立的最小组织与经济单位

(五)财富私有制进入新的历史转折时期

(六)母系社会转变为父系社会

(七)人开始成为集体中的独立个人

(八)社会开始由分散走向整合与统一

三 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特点与意义

(一)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特点

(二)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意义

中国早期读写文化的发展——兼论社会背景中铜器铭文的性质和用途等

一 中国文字的起源问题

二 甲骨文的性质及对商代读写的意义

三 西周时期书写的多重社会用途

四 尾声:读写文化与帝国政府

结论

试论良渚文化的方形玉器及其对商代早期青铜方鼎的影响

屈家岭文化瓮棺葬初探

一 瓮棺的结构与类型

(一)瓮棺所用陶器

(二)瓮棺的结构与类型

(三)葬具的加工与处理

二 葬地和随葬品

(一)墓圹、瓮棺放置方式及被葬者

(二)葬地

(三)随葬品

三 结语

二里头绿松石龙虎之辨

殷墟刘家庄西周遗存分析

一 新辨识的西周遗存

(一)刘家庄北地(电业局)M27及近旁居址

(二)刘家庄南地85AQMM64

二 刘家庄北地(同乐北区)西周遗存年代辨微

三 刘家庄西周墓葬性质分析

历史时期文物研究

考古资料所见汉代漆器的特征与相关问题——以耳杯为主的汉代漆器是否为明器

一 近年出土重要漆器的情况

二 对于明器的认识

结语

三国两晋时期的中国文物与古坟时代前期的倭

一 三国两晋时期中国的面貌

二 中国文物在东方的传播

三 获取中国文物的途径

六朝墓葬出土铜镜述略

一 六朝铜镜的考古发现

二 六朝铜镜类型与特征

三 六朝铜镜的时代特征

四 铜镜风格地域差异及产地问题——兼论铜镜所见文化交流问题

总结——六朝铜镜的认识与研究

正统至天顺时期景德镇民窑瓷器考察

一 正统至天顺时期景德镇民窑瓷器的考古发现

(一)窑址

(二)墓葬

(三)城址

(四)沉船

二 正统至天顺时期景德镇民窑瓷器的风格

(一)正统至天顺时期景德镇民窑瓷器风格分析

(二)正统至天顺时期景德镇民窑瓷器风格之成因

三 正统至天顺时期景德镇民窑瓷器的影响

(一)正统至天顺时期景德镇民窑对后世民窑的影响

(二)正统至天顺时期景德镇民窑对国内外诸窑的影响

四 结语

区域历史文化

郑和与南京牛首山

一 郑和捐建佛窟寺

二 郑和的坟寺广缘寺

三 王瑾与佛窟寺及郑和的关系

失踪的圣物——明代南京花岩寺佛齿骨问题研究

一 花岩寺佛齿骨的受取年代与受取人

二 花岩寺佛齿骨与明代南京另两处佛舍利的比较

三 花岩寺佛齿骨与南都文人

四 《献花岩志》的一度散佚与佛齿骨的消失

五 余论:南京与中国佛舍利文化发展的深厚历史渊源

明代南京锦衣卫秦氏家族成员墓志浅析

南京地区明代墓葬神道石刻中的“石马—控马官”组合初探

一 现存情况及类型学分析

二 石刻与墓主身份等级的对应关系及相关历史背景

三 石刻的形象来源

略论明蕲国公康茂才墓前石翁仲

一 康茂才墓前神道石翁仲概述

二 康茂才墓前石翁仲造型差异原因分析

三 小结

域外遗珍

乐浪古墓出土铜镇考析

序言

一 中国古代镇的起源和用途

二 乐浪出土的“镇”

三 结语

统一新罗智证大师寄照塔碑研究——以佛教传入高句丽为中心

一 相关的文献资料

二 冬寿墓的莲花纹

三 冬寿墓莲花纹的研究

四 结语

大阪历史博物馆藏熊岳《唐人物图》题材浅论

一 熊岳《唐人物图》中皆川愿题诗的题材

二 熊岳《唐人物图》画面所展现的题材

三 熊岳《唐人物图》中的节

四 结语

开展巴基斯坦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性及广泛影响

一 巴基斯坦考古学发展简史

二 讨论

三 巴基斯坦和印度设有考古学的教育机构

结语

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保护

“南海Ⅰ号”沉船发掘前传撮要

一 整体打捞的背景

二 借鉴与思考

三 三位一体方案的形成

当代美国博物馆的中国文化:外国东方学对其臆想及其现状

一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2015年的“中国:镜花水月”展览

二 关于“东方学”

三 镜花水月:被商品化的“东方学”

四 结语

考古遗址博物馆的类型划分

一 考古遗址博物馆类型划分意义

二 考古遗址博物馆类型划分原则

三 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归属

(一)考古遗址博物馆在遗址博物馆中的归属

(二)考古遗址博物馆在博物馆体系中的归属

四 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分类

五 结语

新时代下“博物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一 我国博物馆人才现状

(一)整体的学历水平偏低

(二)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

(三)文博人员就业市场混乱

(四)现有人才地区分布不均衡

二 博物馆教育与高校通识教育关系辨析

(一)博物馆的非正式教育

(二)高校通识教育再认识

(三)博物馆教育与高校通识教育目标相同

三 “博物馆+高校”模式探析

(一)“理论+实践+应用”:教学实践基地

(二)“奉献+服务+升华”:社会服务基地

(三)“观看+碰撞+激发”:研学拓展基地

四 余论

田野考古报道

重庆万州瓦屋墓群2005年度发掘简报

一 基本概况和地层堆积

(一)探方分布

(二)地层堆积

二 墓葬形制

(一)竖穴土坑墓

(二)长方形砖室墓

(三)刀把状砖室墓

三 随葬器物

(一)陶器

(二)铜器

(三)铁器

(四)玉器

(五)石器

(六)其他

四 结语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区域汉唐墓葬发掘的主要收获

一 遗址概况

二 墓葬发掘的主要收获

(一)汉六朝时期

(二)唐五代时期

(三)其他

三 初步认识

南京西善桥岱山孙吴西晋墓发掘简报

一 四号墓

二 五号墓

三 结语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