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校通识教育再认识
大学的雏形出现于中世纪的欧洲,是保存知识、培训人才和促进社会进步的最高殿堂。大学从出现之日起就开始收藏物品,例如权杖、印章、文件、文物、塑像等。1829年,美国博登学院(Bowdoin College)帕卡德教授提出了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概念。经过近两百年的实践总结与思想沉淀,如今的通识教育旨在通过教授学生基本且全面的社会常识,促使学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1945年,哈佛委员会在著名红皮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中同样明确地提出,通识教育着眼于学生身体、道德和智力的和谐发展,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全面、视野广阔、教养博雅和人格完整的人[1]。通识教育是素质教育,是人文教育,是全面教育。